這樣一來,通過換裝殲-10多用途戰鬥機,替換功能單一、性能落伍的老舊殲-8I、殲-7甚至殲-6戰機,在裝備規模相對穩定、殲擊機師編制不變的情況下,部隊戰鬥力卻可以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不僅如此,面對周邊之敵,空軍能夠承擔的作戰任務類型與強度也進一步提高,而不再是一支專門防禦祖國領空的看門力量。
現狀如此,與超級大國的情況不一樣,「平行祖國」的軍備發展思路有其獨到之處,這自然讓龍雲十分高興。
按照他的理解,除非是枕戈待旦、準備一場世界大戰,否則「專機專用」的蘇聯模式就不太適合「平行祖國」,反而是美軍重型空優機與中型多用途機的搭配比較看好,在使用成本和戰鬥力上可以取得一種較好的平衡。
現階段的中國,國力與軍事開支還不能與紅色帝國相比,就龍雲所知,現階段PLAAF的主戰裝備仍然是二代機為主、三代機暫時只有Su-27SK/UBK一種。
而且就這種情況,總的作戰飛機裝備數量上看,PLAAF也和美蘇兩超有很大差距;世界大戰如火如荼,但戰爭畢竟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結局也還未可知,如果考慮空軍的長遠發展,單純依賴引進的Su-27SK/UBK和沈飛的「蔡國慶」、「蔡國慶二代」可不行,從這種角度來說,多用途、全能型的「十號工程」自然意義重大。
從殲-7、殲-8的「高低搭配」走向新一代的Su-27SK與殲-10,也就是從單純的「國土防空」走向「攻防兼備」,對此龍雲自然是很贊同的。
想一想現實世界的情形,「七爺」搭配「蔡國慶」,其實就是一種點防空殲擊機和更大、更快的點防空殲擊機互相重疊,再加上一大批吳法憲鼓吹的「包打天下大六爺」,裝備情況如此,和戰機性能同樣堪憂、卻不乏實戰成績的PLANA相比。解放軍空軍長期以來都沿襲蘇聯的作戰理念與建設思路,或者說更像一支裝備簡陋、任務繁重的遠東PVO,從戰略思想上逐漸偏離了世界主流方向。
很長時間以來,作為共和國天空武力的PLAAF。由於自身能力、裝備條件與文*革衝擊的諸多原因,表現更像是一支實戰能力不足的國土防空軍,解放軍作戰序列里真正意義上的空軍則一度「缺席」。
直到若干年後,伴隨Su-27戰機引進、台海危機等一系列事件,解放軍空軍才再度步入了快速發展期。這一點在平行世界裏同樣有所體現;不同的是,一九九六年已經過去,深陷世界大戰泥潭的美國人無暇聲援台灣,雷聲大、雨點小的統獨鬧劇草草收場,曾經困擾中國的台灣問題如今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只待戰爭結束,拖延已久的台灣問題,也就會有一個自然而然的解決方案。
以紅空軍高級將領、頭號王牌飛行員的身份,這一趟北京之旅,龍雲雖沒能換上便裝,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裏徜徉。去追尋那依稀逝去的歲月痕跡,卻借參觀交流活動而見到了共和國空中武力的可喜進步,這自然讓他十分高興。
興奮的心情,並非只因為見到了一款獨特的殲-10戰機,與「平行祖國」的異時代戰友們探討交流,他的確感受到了這支空中力量的進步,曾經在朝鮮半島與世界第一空軍正面交手的PLAAF,在經歷數十年的坎坷歷程後,終於找到了一條前途光明的道路,對此。年輕人自己無從預測未來,卻可以用現實世界的經歷來判斷,他覺得,這條路才是正確的選擇。當然,前提是世界大戰的威脅已經不復存在。
未可知的世界裏,東西方的決戰已經打響,一場硝煙與火光的殘酷洗禮之後,這個世界,究竟會變成什麼模樣?
這一問題。龍雲還回答不了,他所能做的就是竭盡全力、爭取勝利,其他的事情暫時還想不了那麼多;不過不管怎樣,現在局勢已十分明朗,東方國家集團必定能在這場較量中取得優勢,戰後的世界,需要的恐怕也不再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蘇式空軍,這一點他身為資深飛行員倒是完全確定,哪怕紅色帝國自己也一樣。
交流的過程,漫長而又短暫,參觀了解過「十號工程」的第一批次量產型,龍雲詳細查看了該型機的性能參數。
極速馬赫一點八,內油航程兩千一百公里,武器系統為仿自「Aspide」導彈的PL-11與仿自「怪蛇-3」的PL-8、以及特許生產的GSH-301航炮,這和現實世界裏的情況大同小異,龍雲一邊查看這些放置在掛彈車上、具體結構無從窺探的乳白色導彈,一邊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結果很快搞清楚了一件事。
看起來,和現實世界的情形一樣,「十號工程」的整體技術標準,包括電子系統、發動機控制與武器系統都和蘇聯體系有差別,反而與北約標準比較接近。
或者說,這是他作為一名飛行員的看法,實際上龍雲大概能想到,既然平行世界裏的東西方局勢在延續冷戰,中國就不可能像現實世界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那樣得到西方國家的一系列半心半意援助,什麼「和平典範」都無從談起,那麼結論就是,「平行祖國」的航空工業部門在行動,通過各種渠道去跟蹤代表一定先進方向的西方武器標準體系。
當然,蘇系與西方體系,本身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優與劣、先進與落後的問題,而是針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機的現實情況而定。
在這方面,龍雲見到的現狀是積極的,他從中方人員口中得知,PLAAF目前的裝備體系正在調整,引進的蘇標Su-27SK/UBK、國產殲-11仍然沿襲華約體系與標準,而自行研發的殲-10「猛龍」又是一套標準。
至於兩套體系哪一種更合適,現在看來,似乎還是前者更好一些。
由於體系兼容性問題,新列裝殲-10戰機的部隊暫時還無法整合進華約的統一作戰體系,不僅體系本身未臻完善,後勤保障與配套設施也與原有的蘇聯體系不同,在這場世界大戰中的作用就要打一些折扣,但如果把眼光放長遠一些,應該說,這一條探索性的道路還是很有發展前途。
當天下午的參觀交流,在停放殲-10戰機的機庫里待了挺長時間,代表團一行人陸續結束了討論、和中方人員收拾資料,準備回會議室里繼續研究問題。
在現場觀摩完畢,龍雲也有點戀戀不捨的告別「猛龍」,他正打算和同僚們一起離開機庫,同行的中方人員卻提出一個請求,既然「蘇聯朋友們已經帶來了戰機,如果條件允許,可不可以舉行一場雙方的對抗演練,順便也通過這種形式考察新型戰機的情況」。
「哦……?
我們,帶戰機來了麼?」
一開始聽到中方人員的話,龍雲頗覺意外,他歪頭問旁邊的隨行人員,臨時客串的少校副官向中將同志點點頭,「是的,將軍同志;具體的情況我這就核實一下,因為——您知道的,我這邊也沒有詳細的代表團準備工作記錄。」
少校的回答,很快解答了龍雲的疑惑,他自己也想到,和代表團其他成員不同,他這次來北京是和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一起搭乘專機,既然是半路加進來,對代表團的這一次出訪交流活動所知不多,前前後後的安排也一點概念都沒,從蘇聯飛抵的作戰飛機當然在就在他意料之外。
卻不知道,這一次的交流活動,紅空軍方面送來了什麼機型?
派出戰機前往東方盟國,參加一場國防部、總參謀部組織的軍事交流活動,可想而知這種場合併不等於聯合軍演,一般來說主要還是雙方對話、研討問題居多,不過很顯然,不知是為了切磋技術還是為了摸清「十號工程」的底細,蘇聯軍方這次也派出幾架戰機飛抵北京,為可能有的兩軍交流做準備。
大戰時期,遠東前線戰火熊熊,身處東亞的中國暫時還未直接參戰,維克托*雷澤諾夫一行人的交流活動才能如此從容。
匆匆找代表團相關人員了解情況,少校跑回來報告中將同志,這次與出訪團隊同期到達的戰機數量不多,除了兩架Su-27M、和配套的一架IL-78M空中加油機之外,就是從航空訓練團臨時抽調的兩架米格機,具體型號是MiG-29M、也就是在原型基礎上改進的中期升級型號。
MiG-29M,對這一款機型,龍雲自問並不陌生,他此前在黑海大空戰中還曾用過一次,對這款戰機的評價也挺高。(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7s 3.936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