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在,看一看平行世界裏的「十號工程」,龍雲大概就意識到,既然PLAAF、PLANA的Su-27戰機裝備輛已經接近三百,在新時期軍事鬥爭的大背景下,傳統的防空作戰需求已經不是十分迫切,在設計研發新一代國產戰鬥機的時候,601所肯定就會有一些新的設想。
或者說,以龍雲對現實世界裏中國軍事發展步伐的理解,平行世界裏的祖國看來也一樣,力圖將「十號工程」打造成全能型戰機,這才是相關單位的真正考量。
單發中型多用途戰鬥機,典型代表也許要算美國人的F-16,這種研發時深受「戰鬥機黑手黨」影響、號稱純粹為空戰而打造的戰鬥機,從服役後在USAF中從事最多的卻並非空戰、或者說狹義的制空權爭奪,而是對地攻擊、空中遮斷甚至戰術偵查,這一潮流,顯然被「十號工程」的設計者所關注過。
正因如此,想一想現實世界裏的殲-10A「猛龍」,機體設計就帶有一些提高飛行性能的舉措,除了整體構型的鴨翼設計外,機翼內半段的反向彎扭也是亮點之一,不過受限於技術水平、更重要是軍方的戰術需求,定型的殲-10戰機還是偏重空優,其他方面的能力在三代機家族裏只處於中下水平。
現實情形如此,平行世界裏的殲-10戰機,整體設計也沒脫離「十號工程」的大框架,外形輪廓也很相像,不過細看的話還是能發現一些端倪。
和現實中的殲-10A相比,平行世界裏的殲-10戰機,首先區別較大的就是進氣道設計,A型機標誌性的可調斜板式進氣道被一種更加簡潔的結構代替,看上去有點像F-22、F/A-18E/F等機型採用的那種,帶給龍雲的第一印象,這種「猛龍」戰機的最大速度應該比A型要低。但是相應的在進氣道上付出的結構、重量代價也低一些。
此外還有一點,站在地上不太容易看出來,龍雲還是經由中國同志的指點才注意到。
和A型「猛龍」相比,眼前這一架灰色戰機的翼展更寬、主翼面積更大。相對來說鴨翼的面積就要小一些,位置也更靠後。
在龍雲看來,根據他有限的氣動構型知識分析,殲-10的這種設計與法國「陣風」戰機有一點類似,通俗點講就是「近距耦合鴨式佈局」。與原版殲-10A相比,這一款「猛龍」的敏捷性略有下降,卻具備更優良的掛載條件——不僅升力特性更好,位置前移的主翼也方便佈置掛架,武器掛載的限制更少,這些都可以看做是為多用途服務。
進氣道與機翼佈置,對一架戰鬥機來說是氣動的主要構成部分,和同僚們一起圍繞殲-10戰機轉上兩圈,龍雲有了更多的發現。
大概看一看戰機外形,他覺得。眼前這一架「猛龍」真與自己此前在中東駕馭過的殲-10E「惡棍」有幾分相似,垂尾形狀比較像,尾撐上的兩片腹鰭也不見了蹤影,看起來的確在極速上做出了一些妥協。
除此之外,一些細節方面的變化,比如採用了現實世界裏殲-10B戰機的扁圓形機頭截面,增加的下視角度對空對面攻擊時的視野有幫助,還有一些細枝末節的不同,這麼整體看下來,再爬上登機梯進入座艙體驗片刻。龍雲就挺意外的發現,和簡潔低調的第一印象不同,這架機身編號01341的殲-10戰機整體技術水平還相當先進。
最起碼的,比現實中二十一世紀初才解密的殲-10A要強。也許除了高空最大平飛速度和瞬盤角速度等一些指標外,性能都會優於另一個世界裏的A型同門。
一種設計成功的多用途戰鬥機,這大概就是「猛龍」給龍雲留下的第一印象,他隨後翻閱了中方人員提供的技術資料,雖不知準確度如何,但看到身板明顯更小的殲-10戰機標註最大載彈量達到了實打實的8000公斤、也就是驚人的八噸。既然不是軍貿場合也沒必要造假,他就揚起眉毛表示了驚訝。
的確,他是有理由驚訝,這數字比現實世界裏的殲-10A可要強不少。
殲-10A「猛龍」,查閱網上資料,不少頁面都標註其最大載彈量為七噸,這一數字基本上就是19277公斤的最大起飛重量減去使用空重和內油所得,看起來挺壯觀,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戰鬥機的載彈量,是作戰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不過在計算方式上卻有很多種、也有不少鑽空子的可能。
就比如說,用戰機最大起飛重量(這一數字主要看戰機設計最大離地速度與離地能力)減去空重和內油,這樣所得的「載彈量」差不多最可觀,而按照典型空優掛載、不掛副油箱時累加得到的載彈量則最小,兩者之間差距可以大到超過一倍,具體採信哪一個,就主要看當事人的需求和立場如何。
相比殲-10A,一個典型例證是中國空軍列裝的Su-27SK,最大載彈量一欄有時候會寫着「4000公斤」,看起來真是挺沒用,其實這一數字只不過是四枚R-27ER、兩枚R-27R/T、四枚R-73導彈再加上掛架的總重量。
如果直接往大里說,身形龐大的蘇霍伊戰機,這一數字怎麼講也應該在8000公斤以上,如果再考慮到Su-27系列戰機的超大內油,執行戰術轟炸任務時,Su-27SK與F-15C戰機的等效換算,前者相當於能掛載共計11500千克左右的航空炸彈和燃油,而後者要想達到同樣的作戰半徑,7500公斤的載彈量里還要包括重至少四噸的副油箱——這樣算下來,如果同樣是對一千公里外的目標發動襲擊,一架Su-27SK能夠投送的航空炸彈數量是F-15C的兩倍多點。
雖然戰鬥機的主要任務不是空對面攻擊,但也能看出來,戰機的載彈量其實是一個水分頗多的性能參數,單純比較不同機型的數字大小是沒意義的。
回到殲-10的情形,8000公斤的載彈量,龍雲憑直覺就認為基本可信、意識窺探也得到了一些訊息,的確,構型上更接近於多用途戰鬥機的「猛龍」,機翼前緣後掠角、翼面積與鴨翼耦合等都比原版殲-10A更有利於提高升力系數,哪怕整機最大起飛重量超過了二十噸大關,離地速度最多也就是和A型相當,考慮到前者的內油應該略有增加,8000公斤的數字仍然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成績。
接近原版A型機的機動性能與空優能力,同時具備大載彈量和相應的多用途設計,這樣一種類似於F-16的「全能型」戰鬥機,讓龍雲着實眼前一亮。
置身於陽光漫照的高大機庫里,和同行的中國同志們交流,他的確感覺到,和現實世界裏的情形類似,邁步走向新時代的中國空軍,總體思路與建軍理念正在發生一些變化;在全球冷戰、乃至世界大戰的總體背景下,解放軍空軍的指戰員們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透過殲-10「猛龍」而折射出的軍事發展思路,在某種意義上,也脫離了長期以來的蘇聯模式,而在向美國空軍的模式靠攏。
作為東方國家的一員,在軍事建設思路上與北方鄰國、社會主義陣營的主要軍事組成相異,看起來,這似乎是有一點離經叛道。
不過,和現實世界裏的尋常軍迷不同,真正在兩個世界裏經歷了數不清的長空激戰,參與一場場決定平行世界、乃至現實世界前途命運的戰鬥,龍雲對戰爭的理解與認識已經與往昔大不相同,也比絕大多數人都更加深刻。
他從內心深處覺得,在眼下的一場世界大戰里,沿襲蘇聯模式的東方國家集團的確從中受益良多,能夠以相對落後的科技水平去爭取一場全面戰爭的勝利,但是隨着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數量優勢將不再成為天空中的勝負主宰,維持龐大規模的單一用途戰機,這種做法的弊端也會越來越明顯,着眼未來計,在具備足夠技術水平的情況下,戰鬥機部隊的多用途化恐怕也是一種大勢所趨。
正如現實世界裏的情形一樣,從「防禦型空軍」向「攻防兼備型空軍」的轉變,龍雲的確看得出來、也分明能感受得到。
面對嚴峻挑戰,中國空軍同樣在思考,在裝備規模不可能一下子達到蘇聯空軍水平的現實情況下,是否能夠借鑑美國空軍的裝備思路,用大量成本可控、性能全面的多用途戰鬥機來擔當大任,配合偏重空優的Su-27SK完成絕大多數作戰任務。(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9s 3.932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