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念莫相忘 第24章 流行風潮「水磨腔」

    魏良輔自小開始學習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鑽研南曲。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他出生地南昌,春秋時屬楚國之地,漢高祖時,因為此處多豫章木,故而稱豫章郡。當地盛行弋陽腔,而他卻厭鄙弋陽。1517年秋,朱宸濠藉口明武宗正德帝荒淫無道,集兵號十萬造反,大軍浩浩蕩蕩地打下九江,攻入江西。失去家園的魏良輔,為避戰亂,流寓至太倉南碼頭。

    在當時的南碼頭有許多駐軍,其中有部分人通曉音律,魏良輔常與他們切磋技藝和商討樂理。太倉衛南關的駐軍尚武,西關的駐軍善曲,過雲適恰好是善唱南曲的度曲家,魏良輔知道自己有很多方面不及他,便常常以研究心得去請教。每次度曲過雲適說行就行,說不行就不行,多次反覆,不厭其煩。

    周貽白先生在《中國戲劇史長編》一書中說:「魏(良輔)不過一後起的歌人,因其有一副天賦過人的好嗓音,併兼通音律,參合其他腔調的長處,把『崑山腔』唱得更加婉轉曲折,於是一般人皆捧為圭臬。其實,這裏面還不知埋沒多少無名英雄,過雲適之得見記載,已屬萬幸了。」他又說:「過氏對魏氏之創崑山腔實居於指導地位,說不定魏之『能諧聲律』,也和過氏有關。」

    不僅僅是過雲適指導過魏良輔。當時吳中一帶還有幾位老曲師,如袁髯、尤駝等,都比魏良輔這個後起之秀的資格老。陶九官、周夢谷、滕全拙等歌人,在藝術上也各有造詣。魏良輔都虛心地向他們請教過。據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載,崑山人陸九疇善於唱曲,很想與魏良輔一比高下。然而登上戲壇,亮開嗓子一唱,發覺自己不如魏良輔,立即甘拜下風。到後來眾師都「皆瞠乎自以為不及也」。


    他還向安徽壽縣發配至太倉的善弦索、北曲的戲劇家張野塘請教。當時張野塘正在軍中服役,對魏良輔的求教欣然應允,兩人結為摯友。自從遇到張野塘以後,魏良輔就再沒有出去賣唱或做串村走巷行醫的江湖醫生,他專心致志和張野塘「鏤心商曲」。一個紅極一時的藝人突然間銷聲匿跡,歌台舞榭聽不到他的歌聲,看不到他的影子。此時,形容他「足跡不下樓」也不為過,而他更是「十年不下樓」,由此可見魏良輔下工夫之深。

    後來,魏良輔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張野塘。魏良輔在過雲適、張野塘等人的協助下,吸收了當時流行的海鹽腔、餘姚腔、雙鳳山歌及江南民歌小調的某些特點,對流傳於太倉崑山一帶的戲曲唱腔進行加工整理,將南北曲融合為一體。既將南曲「收音純細」,又將北曲「轉無北氣」,從而改變了以往那種平直無意韻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種格調新穎、唱法細膩、舒徐委婉的「水磨腔」。

    「水磨腔」的「以文化樂」終於使崑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為了使演唱更富有感染力,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組建「江南絲竹」樂隊,用來伴奏崑腔的演唱,獲得成功。這時候在他身邊還聚集了善洞簫的蘇州張梅谷,善笛子的崑山謝林泉,以及培養了優秀歌手張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一批人,形成了一個志同道合的藝術沙龍。

    就連魏良輔的弟子梁溪人、潘荊南等人也帶動了流行風潮,「荊南遊處必鍇以簫管合曲,一時競相傳習,世謂度曲之工始於玉峰,盛於梁溪。」以至於當地有諺語說,「無錫莫開口,謂能歌者眾也」。戲曲界都尊魏良輔為「崑曲鼻祖」、「曲聖」,說:「崑山之旅以太倉魏良輔為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保護的中國崑曲,實際上就是魏良輔創製的崑曲「水磨腔」為基礎的崑劇藝術。

    (本章完)



  
相關:    深淵歸途  與妖怪的二三事  御天武帝  軍工科技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舊念莫相忘第24章 流行風潮「水磨腔」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舊念莫相忘"
360搜"舊念莫相忘"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1s 3.932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