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熊汝霖、方國安、張國維等人在做什麼?
張煌言為按察使,為何不及時糾偏……陳子龍想要幹什麼?
夏家姐妹又想幹什麼?夏完淳知不知情?
雖說請願的本意是反對與滿清和談,而非反吳王及大將軍府,可吳爭還是警覺了,心裏隱隱感覺到了一絲反常。書神屋 m.shushenwu.com
可如今大戰正酣,如果是敵人細作暗中煽動引發民亂,那後果極其嚴重,這讓吳爭後背發冷。宋安此時又正在北面阻擊敵援軍,吳爭一時間更抽不開身回杭州府處理。
再三斟酌之後,吳爭派人執自己親筆信回杭州,勒令張國維、熊汝霖、張煌言及時「安撫」輿情,以免影響到正在激戰的軍心士氣。
同時,吳爭派出信使前往應天府,分別書信皇帝朱蓮壁、首輔黃道周,請朝廷平息京城及周邊輿情。
一時間,徐州緹騎四出。
可望着天空翻滾雲彩的吳爭,突然發現,自己心裏空落落的,就象從極高處摔落……無依無靠。
這,會是清廷策劃的針對自己的陰謀嗎?
亦或者是自己多慮了,僅只是一場年輕人精力旺盛的騷亂?
吳爭突然想起了冒襄的話,宋安在這方面的能力確實欠缺了一些。
把長林衛江北這塊單獨分出來,讓冒襄試試水,不失為一良策。
然而,吳爭還是沒有意識到這場「騷亂」的嚴重性。
如果他此時決然回杭州府,或許能夠制止這場波及建興朝三十七府之地的騷亂。
但不容否認的是,如果吳爭返回,那這場北伐也將中途夭折。
吳爭從來不是個軍事、兵法大家,他的戰略、政令,基本上都是見招拆招,缺乏通常所說的系統性、連續性。
這六年的時間裏,往往是一場小戰演變成一場大戰,一場大戰打成國戰,然後突然又無疾而終。
冒襄有句話說得對,「本可豪取,偏要蠶食」,此話切中了吳爭的弱點,這是因為吳爭前世就是個升斗小民,已經養成的三觀,決定了他不可能有太過出色的亮點。
雖然這六年中,吳爭一樣在與時俱進,可三觀的培養、洗禮,這不是六年可以徹底改變的,如同這時代的舊讀書人,既定的三觀一樣難以改變。
吳爭緊抓着兵權不放,這無疑是正確的,他的精力全牽制於北伐軍,對將領的控制、改造,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可他對政務的放權,也就造成了文武之間不可逆轉地形成山頭。
起於紹興府時,吳爭只是個千戶,麾下三、四千號人,搞搞家族式管理,非常合適,且有效率。
可現在不一樣了,大將軍府家大業大,北伐軍已經有二十萬之眾,原大順軍忠貞營的匯合,不斷有降清明臣回歸,沿海幾處小股義軍地投靠等等。
再想原來的管理、統治方式,顯然已經力有不逮,換句話說,就算還想繼續這般搞下去,吳爭手中也沒有那麼多親人、朋友可以委任啊。
吳爭不是土著,沒有幾十年的人脈沉澱,繼續壯大,必須要用人,用那些陌生的,甚至可能心有異志的,譬如黃道周,譬如陳子龍,再譬如馬士英亦或者方國安等等。
這些人,訴求各不相同,來路也不相同。
但吳爭根深蒂固對這世界的認知,讓他的舉賢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譬如直到此時,連朝廷都已經開科舉了,而大將軍府還在以薦舉方式仕官,這種方式太古老了,需要改變。
吳爭不是不想改變,但這改變,已經不太容易了,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太痛苦的抉擇,甚至需要流血,而這血的主人,應該是吳爭所熟悉的人,甚至親密的人。
吳爭做不到這點,他做得到對敵人的狠,但做不到對自己人也狠。
所以,答應冒襄接管江北長林衛,實際上也是吳爭狠下心在做改變,雖然還是不夠果斷,但畢竟已經在變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
吳爭確實走不起身,因為清廷的使團,來得太快。
不得不快!
滋陽一破,向北的大門豁然開朗。
鳳陽一失,河南全境就在北伐軍和大西軍兩面夾擊之中。
安東衛雖是個軍事要隘,可它關乎着青州、濟南,清廷京畿南向最後一道屏障。
其實清廷也很糾結,和吳爭一樣糾結,他們不想打這場關乎存亡的仗,可又不得不打。
他們下意識中希望的是,由吳爭來幫他們下這個決心。
要知道,銀子畢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這個時代,銀子真不是萬能的,因為它無法解決生產力低下的弊端,換句話說,大戰一啟,有銀子也買不到物資了。
原來還好,冷兵器嘛,只要囤糧足就能打,可現在,清廷三年多時間連續兩次強徵兵員,先六萬後十萬,就算是國庫豐盈也吃不消啊,何況清廷入關之後,就沒有停下征戰的馬蹄。
掏空了國庫不說,連帶着榨空了一直依附於清廷的晉商,連帶着北方各府的商人也遭受池魚之殃。
清廷需要確認北伐軍已經沒有和談的心思,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咬牙捨棄一切,來打這場決戰。
蘇克薩哈、索尼二人日夜趕路,到徐州時,差點就閃了二人的老腰,那一臉的痛苦和痙攣,讓吳爭忍俊不禁。
這場談判註定是曠日持久的。
原因很簡單,吳爭至此同樣也舉棋不定。
北伐軍已經有了繼續北伐的戰力,奈何後勤跟不上,可偏偏戰局推進得非常順利,眼見着整個兗州已經象個赤果的女子,向自己敞開了懷抱,是人都會垂涎。
原本吳爭想和談,穩定沿海積蓄力量,然後暗中支援李定國武器、物資,讓大西軍繼續向北推進,打一場代理人戰爭。
可惜,大西軍在汝寧府折翼,想要繼續從雲貴調兵,至少需要三、五個月,那時黃花菜都涼了。
代理人戰爭已經不可能了,那就得北伐軍自己光膀子干。
可大將軍府的底氣,吳爭比任何人都清楚,那就是不能輸,一場敗仗就能一江春水向東流。
打幾場小戰,哪怕是局部大戰,吳爭都可以果斷決定,可打決戰,沒有必勝把握的吳爭,能不患得患失嗎?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3s 3.839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