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 ) ps:感謝書友「與你漫步人生路」投的月票。筆言閣 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李定國雖然帶兵有方,可他本身就不是正規行伍出身,戰術戰法,皆是從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缺乏大兵團交戰的指揮手段、能力。
雙方近十萬大軍的正面戰場,這哪是靠主將吼能指揮得了的?
而白文選、馬維興等將領的被俘,更是讓大西軍指揮雪上加霜。
套用後世一句「名言」,李定國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尾啊!
此戰一開始時,迂迴至西門的大西軍騎兵,對清軍側翼發起突擊,驟然從西門而出的象兵和步軍,更是讓阿濟格手忙腳亂。
可阿濟格的嫡系騎兵,在沒有阿濟格命令的情況下,憑着本能反應,迅速向兩側散開,然後在短時間內整合,隨即對大西軍騎兵側面發起了突襲。
這樣一來,兩軍騎兵其實脫離了正面戰場,在商城城外西南、近五水關河的東岸,纏鬥起來,而清騎的馬戰術尤勝於大西軍,大西軍雖有先手之利,但隨着時間的推進,優勢漸漸喪失,反而落入了下風。
這樣一來,李定國的計劃就大打了折扣,原本他是想騎兵從側翼,象兵、步軍從正面,兩面夾擊沒有防備的清軍,可現實是,騎兵脫離了他的指揮,與敵騎開闢了另一個戰場。
這個時候,如果李定國能認識到戰局有變,壯士斷腕撤兵回城,那麼損失還是可控的,只要主力撤入城中,那局勢又會回戰前模樣,無非是損失些兵力罷了。
可此時的李定國,已經收不住手了。
李定國受大西軍將士愛戴,譽為「小尉遲」、「萬人敵」,就是因為李定國每戰必身先士卒,衝鋒在前。
而這種主將衝鋒在前的作戰模式,在華夏數千年的戰爭史中是為常態,冷兵器時代,將領不率先衝鋒,沒有戰旗,怎麼引導大軍進攻方向?
哪怕是後世,戰鬥中兵力一多,也得豎旗作為指引,否則,恐怕士兵被人潮一擠,就分不清東南西北了。
李定國就在象兵陣中,指揮着象陣衝鋒,他的身後是步軍。
要說阿濟格運氣好啊,李定國攻汝寧府除了永曆帝的命令之外,他自身的意願就是抓住孫可望,而抓住孫可望的目的,卻不是為了殺,而是為了,救。
在李定國看來,義兄入了歧途,是受他逼迫所致,畢竟,大西軍四王,孫可望為長、為主,可自己奪了大西軍,孫可望才「不得不」逃入湖廣降了滿清。
然而,大戰一啟,李定國卻忘記了孫可望。
孫可望那是大西軍原主帥,對大西軍的戰術、習慣一清二楚,尤其是對李定國動用戰象兵破敵,更是了如指掌。
與阿濟格會合進攻商城時,孫可望就再三提醒阿濟格要提防大西軍象兵,早作準備。
如今阿濟格一鎮定下來,就用上了。
十六門紅夷大炮齊鳴,弓兵以火箭揚射,然後以向兩側奔跑吸引戰象。
這法子立竿見影,原本受控制的戰象受火箭和炮擊巨大聲響所惑,四散亂奔。
戰象上的弓兵和長槍兵被突然暴亂的戰象,晃得四下搖擺,不少直接摔了下去。
而阿濟格趁勢下令步軍衝擊大西軍正面。
大西軍步軍倉促迎戰,膠着線一時陷入混亂,死傷無數。
而做為主帥的李定國,竟被發瘋的戰象帶出戰場數里,護衛的戰象全跑得沒了影。
好在李定國隨機應變,驅使着已經安靜下來的戰象,與同一戰象上的兩名親衛靠近最近的城牆,然後由城牆上守軍拋下繩索,方才攀爬入了城。
回到西門城樓上的李定國,看清西門外一團亂象,心絞起來,吐了一口血。
排開湧上來的親衛,李定國這時才真正指揮起他的軍隊來。
在城樓上以旗為令,李定國終於下了撤退令。
好在李定國沒有全軍出城迎戰,城內還留下了守城的兵力,在城牆上弓弩、火炮的掩護下,沒有與敵接戰的後軍順利撤入城中。
但已經與敵膠着的前鋒,幾乎沒有人回得來。
當最後一個大西軍士兵倒下時,李定國兩行熱淚噴涌而出,大喝一聲「李某無能累死三軍……!」
然後暈厥過去。
僅此一戰,大西軍傷亡、被俘者超過六千人。
這還不包括與清騎纏鬥的騎兵。
雖說騎兵最後也由南門撤了回來,可傷亡高達三千餘人,也就是說,折了三成多。
這一戰,確實傷了大本元氣了。
之前數天阿濟格攻城所造成的傷亡累加起來,都沒這半天的時間傷亡多。
而商城就此封堵城門,進入了固守階段。
……。
吳爭終究沒有入滋陽。
倒不是因為從汝寧府傳來的壞消息。
吳爭其實早有準備,按排了夏完淳、池二憨及廖仲平率軍駐府邊界,只是李定國一直不肯鬆口,允許北伐軍進入湖廣、河南地界,吳爭擔心引發兩軍交惡,這才一直被動待援。
所以,李定國的請援信一傳來,吳爭迅速令夏完淳、池二憨及廖仲平率軍增援商城。
逼得吳爭沒有北上滋陽的,是另外一件大事。
杭州府、嘉興府、松江府……直至應天府,先後暴發了「民亂」。
而這「民亂」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亂,而是由士子、學生率先引發的、反對吳爭與清廷簽署停戰條約的「請願」。
吳爭知道此事,當時宋安向他稟報時,吳爭還隨意地說了聲「……先理會眼前之戰吧,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們精力旺盛……只要別過頭了就讓他們鬧吧」。
可現在,鬧得過頭了,還不是普通的過頭。
杭州府、應天府先起的「請願」,然後向周邊漫延,人數越來越多,以至於在杭州府還發生了上萬人堵府衙(並非大將軍府衙)的情況。
而一直為吳王喉舌的「漢明半月談」,竟發表評論說,這是民智初醒,為大明復興的徵兆等等之言。
更讓吳爭惱心的是,此次長林衛稟報,各府縣「女署」,也聚集不少當地織女,推波助瀾,加入了此次「請願」。
他們喊出共同的口號是——堅決反對與清和談,須將戰爭進行到底!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s 3.901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