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秦曲 第一八二章

    第一八二章

    在騎兵作戰體系方面,大秦帝國已經有一套相對於胡服騎射而言,算是各有千秋的秦軍騎兵模式。

    但是由於缺乏馬鐙等輔助用具,在漢初到漢武帝中期的匈奴戰爭當中,漢人的騎兵在騎術方面整體不如匈奴人。

    這一個缺陷事實上在秦帝國時期就已經出現。

    張嘉師自己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早就在他成為了秦帝國的左將軍,執掌當其時的遼東郡之後,他就有這個想法。

    但是避免日後出現更強大的匈奴人,並且在跟匈奴人的作戰當中為此付出更慘重的代價,張嘉師只能夠在思量再三之後,如同白起勸告那樣,最後放棄這個能夠直接提升麾下騎兵部隊作戰能力的思路。

    直到最近,張嘉師在平復秦末亂世的大規模叛軍,算是較為有效地控制秦帝國的國力,才正式將這個思路再次提上日程,並且真正的進行實施以及大規模生產。

    只不過由於是擔心匈奴人會較早的得知這個秘密,張嘉師放棄了在比較接近匈奴人控制區邊境,訓練新式騎兵部隊的想法。同時在公元前202年的時候,並沒有讓當其時初具規模的新式騎兵部隊進行增援東胡人對抗匈奴人的戰爭。

    而想要有效再次提升新式騎兵部隊的作戰能力,在一些裝備方面的改進,是相對有效的辦法。

    而這些裝備的改進,張嘉師最為認同的是一種對於步兵部隊而言,沒有太大作用的武器,連弩。

    ……

    連弩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多有記載,而且在戰爭史上不乏其身影。

    而在諸葛弩之前,戰國時期的楚國就發明了雙排的並發弩,只不過由於據說沒有弓弦,這玩意很難算得上是連弩,所以歷史上第一次記載的連弩,出自《三國志》的相關描述:

    《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

    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皆出其意,即指諸葛亮的創意、構思、設計,而由他人具體製作。

    而根據這個記載,後世的人則是根據相應出土實物做出相應推測: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書中記載,諸葛亮曾在前代可一次發射多支弩箭的連弩的基礎上,設計製作了一種「元戎」弩,可以一次發射十支長八寸的鐵弩箭,提高了強弩的殺傷效能。

    由於記載過於簡略,對諸葛連弩的性能人們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它是一次同時發出十箭,與後世的「?子弩」相同;也有人認為它是可以先後連續發射十箭,也就是一種連發弩。但是由於缺乏實物乃至圖像等方面的物證,諸葛連弩的結構至今仍是個謎。通過在考古發掘中獲得的魏晉時期的弩機實物,可以看出三國至西晉時期的弩機製造工藝仍然是沿襲着漢代的傳統,用青銅鑄造,形制和結構也大致相同。

    例如從南京石門坎出土過帶有魏正始二年銘的弩機、在四川郫縣出土過蜀景耀四年的弩機、在湖北江陵出土過吳黃武元年銘的弩機等等。其中以江陵出土的黃武元年弩機保存最為完好,同時還保留有弩的木臂,尚能復原其原貌。

    木弩臂全長五十四厘米,銅弩機全長十七點三厘米,機件完好,在望山上有用於瞄準發射用的刻度,共分六度,每度內又各設四分度,制工精巧。蜀漢景耀四年製作的弩機,機件有所殘失,缺少了扳發用的「懸刀」,銅廓全長八點五厘米、寬三點五厘米、厚四厘米,現重一千四百七十五克。

    在弩機的銅廓上有銘文,標明製作於景耀四年二月三十日,由「中作部」負責製作,並寫明製作的工匠楊安和負責的官吏的名字,以及弩的強度和弩機的自重:「十石機,重三斤十二兩」。可以看出當時對弩機的製作和管理還是很嚴格的,那時距諸葛亮逝世已有二十餘年了。

    雖然還無法確定諸葛連弩的真實面貌,但可以肯定諸葛亮對制弩技術的改革,做出了很大貢獻。

    正是在這些改革的基礎上,兩晉南北朝時期製成了威力更大的強弩,出現了「神弩」、「萬鈞神弩」等名號;在《晉書》、《宋書》、《南齊書》等史書中,不斷有關於在戰爭中使用「所至無不摧陷」的強弩的記載,它多用於攻奪城的戰鬥中,稱為「萬鈞」和冠以「神」名,當系誇張之詞,但也說明這種強弩的威力是很大的。

    在南京的秦淮河裏,曾出土過五件南朝時期製作的銅弩機,形態和結構雖然與當時通用的弩機一樣,具有外廓、懸刀、牛、樞、望山和牙,但是它的尺寸要大得多,弩機的銅廓長達三十九厘米,懸刀全長近二十厘米。

    如按發掘出土的漢代弩機與弩臂的通常比例,即一比四點五至五點八推算,安裝這種大型弩機的木弩臂,其長度至少在一百八十至二百二十六厘米左右,而所用的弩弓,則應長近四百三十至五百四十厘米。這樣巨大的弩,如靠一個人的氣力是不可能張機發射的,看來只有安裝在床子上,靠用絞車等辦法才能張開,稱之為「神弩」,看來並不為過。它應是唐宋時期流行的車弩或床弩的前身,車弩正是一次可發射七支箭的強大連弩,正與諸葛連弩的性能相合。

    而事實上,這種一次能發射多支箭鏃的弩,嚴格來說還是排弩範疇而非連弩。而連弩是連發弩的簡稱,一次能夠發射出十發弩鏃跟在再裝填之前能夠陸續發射出十發弩鏃是兩個概念。


    而算得上是無獨有偶的是,《三國志》以及一些記載也多次提及到諸葛連弩:

    《三國志?杜夔傳》注引傅玄序曰:「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馬氏所欲作者,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費十尋之木,勞二人之力,不經時而是非定。難試易驗之事而輕以言抑人異能,此猶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難盡之物,此所以多廢也。馬氏所作,因變而得是,則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無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試為衡石。廢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見誣為石,荊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

    於是安鄉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試也。此既易試之事,又馬氏巧名已定,猶忽而不察,況幽深之才,無名之璞乎?後之君子其鑒之哉。馬先生之巧,雖古公輸般、墨翟、王爾,近漢世張平子,不能過也。公輸般、墨翟皆見用於時,乃有益於世。平子雖為侍中,馬先生雖給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無益於世。用人不當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

    馬先生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工匠馬均,而根據出這個記載,馬均有可能複製出著名的諸葛連弩。

    據說馬鈞對其進行了改進,改成了一種五十矢連弩,使其體積、重量大大減輕,成為一種單兵武器,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ps:(2014年6月,69歲的老人廖師傅製造出了失傳已久的「諸葛連弩」和「神臂弓」。廖師傅還對「矢長八寸」的解讀提出質疑,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2014年6月,廖師傅決定自製諸葛連弩。不久,廖師傅製造出了六箭齊飛的單弓諸葛連弩,六箭齊發可飛出7.3米,「弓力太弱」。此後,廖師傅開始試驗十箭齊發的單弓連弩。

    六箭齊發才飛出7.3米……諸葛連弩若是這個樣子,能夠上戰場???)

    西晉鎮南將軍劉弘是中國史載「觀亮故宅」第一人。

    據說劉弘在「觀亮故宅」時卻有「物應機,大器無方,通人靡滯,大德不常。……英哉吾子,獨含天靈。豈神之祗,豈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陣,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的感嘆。

    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靜塞弩》條說:張雲《咸通解圍錄》——南蠻有執旗者傅城發靜塞弩,貫之。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連弩,十矢謂之群鴉,一矢謂之飛槍,通呼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此資料說的是唐時西南民族中還在使用一種弩,當地百姓叫他摧山弩,據說就是當年的諸葛連弩。唐宋時期,西南民族中涉及諸葛亮的類似傳說甚多,可信度較差。

    ……

    但是根據更後來的記載,諸葛連弩似乎並不是一種常規的弩,而是一種彈丸發射器。

    這個記載有着一個名稱,叫做彈弩。

    彈弩是清代人製造的一種連發弩。當時的人們便認為是諸葛連弩。

    其結構特點像諸葛連弩,可能發射的箭矢是彈丸之類,因此稱為彈弩。彈丸取材方便,如泥丸、燒制的泥丸、石子、陶器碎片、金屬珠丸之類。加上具有「一弩十矢俱發」的威力,更具有實用性。

    1、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記載,明人曾研製出「諸葛武侯弩「。後來清人在此基礎上,曾製造出「彈弩「。

    2、《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3、《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發明的連弩失傳後,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記載,明人曾研製出「諸葛武侯弩「。後來清人在此基礎上,曾製造出「彈弩「。這種弩能連續發射十矢,符合諸葛連弩的兩個基本數據和要求。一是火力很強,一次能連續發射十支箭;二是可以瞄準目標等到需要時再發射,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高。三是體積、重量大,單兵無法使用。

    而綜合馬均製作的諸葛連弩的相應記載,五十發箭鏃確實很有可能就是五十發彈丸,但是即使是有着機關術的幫助,一發彈丸在飛行五十米左右距離的殺傷力還剩下多少?

    ………………………………………………分割線…………………………………………

    而在歷史上,弩的作戰歷史要早很多。

    在孫子兵法的相應記載中就可以看出:「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速勝是孫子兵法的重要的作戰思想之一,他在這裏用弩來作比喻,說對敵進攻要創造出如張滿弓的待發弩那樣險峻的態勢,所謂「箭在弦上,千鈞一髮」;而指揮出擊要像扣發弩機那樣迅速有效,所謂「一觸即發」。

    春秋戰國時期弩已是一種先進的遠射武器,但隨着騎兵作戰的日益頻繁,兩軍對陣時,弩每進行一次有效射擊要完成拉弦、上箭、瞄準、射擊等一連串動作,往往3箭之後,敵人騎兵已衝到跟前,不得不開展白刃戰。連弩就是為了提高弩射擊速度的技術發明,其關鍵技術是發明了類似後世機槍子彈夾一樣的矢匣,短箭能自動落入發射箭槽,連發10次之後才需要重新裝箭,這樣就減少了裝箭支的時間。

    另外,戰國連弩,一次能射出兩支箭,也使創傷敵人的幾率增加了一倍。與戰國連弩同時出土了多件實用兵器,而連弩單獨放在頭箱中,可見墓主人生前對這件武器十分鐘愛,其尺寸較小,可能不是一件作戰武器,大概是墓主人用於防身的。

    《漢書》也有着相應記載:記載了連弩是對匈奴作戰中的重要兵器,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軍與匈奴作戰,發連弩射單于,單于落馬而逃。

    e



  
相關:    戰神狂飆  神級插班生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網遊之九轉輪迴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定秦曲第一八二章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定秦曲"
360搜"定秦曲"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3s 3.966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