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章
騎馬步兵在很大程度上算是多次經歷過實戰考驗,說它的存在不適合戰爭要求是不合理的。
因為即使是要說出這一點,都得要看什麼時候。
但是對於眼下的大秦帝國而言,騎馬步兵這個兵種很難有效適應對抗匈奴人的戰爭。因為騎馬步兵部隊若是需要兼顧機動性以及防禦能力的話,整體而言甚至是比不上具裝甲騎這個重騎兵的兵種。
若是只需要機動性的話,張嘉師反而沒有這麼多顧忌,但是只需要機動性的騎馬步兵,若是面對匈奴人的同等數量的部隊,先不說能不能打贏對方,恐怕在一場戰鬥下來,即使是能夠擊敗對方,能夠活下來的人都沒幾個了。
這一種結果可不是張嘉師想要的。
至於為何會出現這一點,主要還是匈奴人眼下的裝備水平,也許對於身披鐵甲的秦軍官兵,沒有很大的殺傷,但是獸牙或者是青銅製作的箭頭,在有效射程內對皮甲防護的殺傷是很客觀的。
所以,張嘉師不希望出現這種明顯算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
假如將情況反過來,也就是這些騎馬步兵的裝備水平比較接近唐軍的騎馬陌刀隊,也許在對抗機動性缺乏的敵人,這種部隊有着天然的優勢,只不過對於機動性見長的匈奴人而言,也許在對抗中,匈奴人在一開始會很吃虧,但是如同蒙古人在熟悉宋軍的野戰戰術以及相應的優缺點之後,基本都會將宋軍拖垮之後才會發起致命一擊一樣。
也許這個結果會好一點,但是以李陵以及其麾下的五千官兵的最終結果來看,張嘉師只能夠表示呵呵噠……
……
用騎兵對抗同樣善於騎射的匈奴人,是最好的辦法,而且這些騎兵不能夠受到太多的速度拖累,這一點同樣是無可置疑的。
先不說匈奴人有沒有可能拖垮一支秦軍騎兵然後全滅之,光是打不過就跑,惹不起躲得起的戰術,就夠張嘉師以及麾下的秦軍指揮官們頭痛得很。
而騎馬步兵即使是有着一個平衡點,但是對於機動性較強的匈奴人而言,騎馬步兵在戰鬥之前往往需要足夠的時間來列陣,若是匈奴人不給你這個準備時間而直接掩殺過來,恐怕在沒有完成足夠程度的陣型之前,匈奴人很容易對沒有陣型的散兵線形成有效的殺傷局面。
所以騎馬步兵是一種張嘉師有所意動,但是最終放棄發展這個兵種的想法。
………………………………………………分割線…………………………………………
歷史上不是沒有善於騎馬作戰以及步戰的騎兵部隊,但是這樣的部隊對於張嘉師而言是很浪費的一個兵種。
本身想要在沒有合適裝備的情況下發展出一個騎手,在資源投入以及人員要求上已經算是很高,若是指望這個騎手本身在熟悉馬戰之餘同樣也懂得下馬作戰……
這個要求即使是法國人歷史上著名的下馬騎士部隊都做不到這一點。
當然,下馬騎士部隊據說大部分騎士本身是缺乏馬匹,這些騎士更多就是身穿鎧甲的重裝步兵。
而真正在這一方面有所建樹的騎兵部隊,最著名的就是俄羅斯歷史上的哥薩克騎兵。
……
哥薩克人世世代代遊牧在東歐的大草原,從波羅的海到黑海都有他們的身影。哥薩克以英勇善戰著稱。在東歐的歷史上,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是獨立的武裝力量,並不單獨服從於任何政權。在克里米亞汗國與俄羅斯的領土戰爭期間,哥薩克早年效力於克里米亞汗國,後期效力於沙俄。區別于波蘭翼騎兵,哥薩克人大部分是輕騎兵。
哥薩克騎兵以衣着鮮亮而著稱,其壞名聲也同樣如此。他們過着遊牧般的,半自治的團體生活。俄國大草原上的這些野性十足的騎手,從小在馬背上長大。哥薩克人是極其優秀的輕騎兵,他們青睞的武器是長矛。
拿破崙曾說過:如果我的部隊裏有哥薩克騎兵,我會用他們席捲整個世界。他們是出色的輕騎兵,但他們不守紀律,也不願下馬作戰,從而限制了他們在戰場上的發揮。他們對老百姓冷酷無情,以致整個歐洲,無論敵友都對他們恨之入骨。
哥薩克騎兵是俄羅斯的特殊兵種,隨着沙俄的擴張,特別是葉卡捷琳娜女皇對黑海周邊的擴張,哥薩克的領地被沙俄納入版圖。隨之而來的,是面臨被強行遷入的日耳曼人進行地盤爭奪,哥薩克騎兵的驍勇善戰迅速聞名西方。
哥薩克騎兵的移動力相當快速,在戰況不利時也能迅速撤退,脫離戰場(除非和他們交戰的也是支移動力極高的快速部隊)。哥薩克人是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群體之一。
如果說吉普賽人是大篷車上的民族,那麼哥薩克就是戰馬上的族群。哥薩克人正是憑着一匹戰馬、一柄軍刀在橫跨歐亞大陸的廣闊疆場上,馳騁數百年,縱橫千萬里,在俄羅斯社會發展史和世界戰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654年烏克蘭的哥薩克首領赫梅利尼茨基起兵反抗波蘭受到鎮壓,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求助於俄羅斯,當年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簽訂《別列亞斯拉夫協定》,宣佈接受俄羅斯保護,又經過80年的磨合期到1722年沙俄廢除哥薩克人的蓋特曼自治,烏克蘭總督魯緬采夫把10個哥薩克軍團改編為俄軍的10個正規騎兵團。
在冷兵器時代,哥薩克的騎兵以其速度快、機動性強、殺傷力大、驍勇善戰的輪番攻擊威震歐洲,歐洲國家也常招募哥薩克作為僱傭軍。哥薩克參加了從18世紀到蘇聯二戰中所有的戰役。
有人說他們是歐俄草原上最具有草莽風格的經典騎兵。他們的騎兵馬蹄是與沙俄向外擴張的步伐同步飛揚的,多次為俄國開拓疆土立下赫赫戰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大約組建了30萬人的11支哥薩克軍團。但是由於現代化武器機槍、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騎兵註定將成為被淘汰的兵種,也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哥薩克們再也沒有取得像此前的戰爭中那樣驕人的戰績。
在十月革命後的內戰中,哥薩克分屬兩個陣營,布瓊尼、鐵木辛哥的紅軍第一騎兵軍所向披靡。蘇波戰爭時期,曾經在空中俯瞰過這支部隊的美國飛行員有這樣的描述:「騎兵每行八人八騎,有的頭戴圓筒捲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們背上斜挎步槍,腰間懸掛馬刀,在塵土中浩浩蕩蕩前進,數萬匹馬縱橫馳騁,數萬把刀交錯揮舞,這場景極其令人震撼,成為騎兵戰史上最壯烈的一幕「。據統計,從1918到1920年,有100萬哥薩克騎兵陣亡。
內戰結束以後,蘇聯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延續哥薩克自治的政策,允許他們自主選舉蘇維埃,成立哥薩克軍人會議,一方面加大削藩力度,實行「非哥薩克化」。隨後打壓的力量逐步加大,對不服從者就從肉體上消滅,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哥薩克暴動,曾一度導致紅軍失利,放棄了第聶伯河左岸地區。
後來蘇俄南方戰線派出大規模正規軍鎮壓,1920~1930年代在蘇維埃政府的徹底剿滅下,哥薩克力量日漸衰落。大批哥薩克逃亡者湧入捷克等國。以後蘇俄又通過移民、摻沙子,最終使這個存在了幾百年的特殊群體融化在普通百姓當中,這才結束了哥薩克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軍隊開始也曾以保留了哥薩克特點的騎兵再次披掛上陣,但已是強弩之末,在現代的立體機械化戰爭中,延續了400年的輝煌不再,布瓊尼式的哥薩克將領很快也被朱可夫式的現代軍事家取代了。
在東歐歷史上穿着黑色披風,揮舞哥薩克騎兵刀衝鋒的哥薩克騎士被成為「頓河流域的雄鷹」,他們揮舞的令對手膽寒的哥薩克騎兵刀,就是鷹之利爪。
傳統的哥薩克騎兵刀長約90cm,採用中亞鐵礦石冶煉出的精鋼打制。厚背寬刃,橡樹葉狀刀尖,佔據整體寬度2/3的深弧血槽,刀身擁有優美卻又兇悍的弧度,鷹頭般的包銅手柄,重心靠後。
硬木製作的刀鞘以銅片包邊,銅箍夾緊,通常為黑色。刀入鞘後整體樸實的讓人不會多看第2眼。但是,鋼刀出鞘,任何人揮舞起來,其自身弧度帶來的劈砍威力可以輕易砍斷小樹,辟開木樁,這種威力體現在哥薩克騎士中流行的一句俗語「像劈田菜一樣的砍掉對手的頭!」。當你躍然馬背,手持哥薩克騎兵刀迎風揮舞的時候~你可體會到「如雄鷹展翅,沖向獵物」的感受。
由於標準的哥薩克騎兵刀握把無護手,重心靠後便於激烈運動中揮舞,轉刀,哥撒克騎士傳統的劈砍技巧就是利用重心弧形劈砍。重心靠後還便於在騎乘衝擊直戳對手時的刀身平穩不晃動。
傳統制式哥撒克騎兵刀上的銅件是青銅/黃銅的,越是摩擦越是亮。標準的哥撒克騎兵刀沒有護手,帶護手的哥薩克刀都是後裝或者定做的握把。
為了使刀的整體重心靠後和穩定,有些哥撒克騎兵刀的「鷹頭包」是整體鑄造或是罐鉛的,這樣做的附帶好處是—當對手距離騎士很近,並拉拽騎士時,夠分量的握把底會輕易的敲昏對手甚至打裂對手的頭。
據說在拿破崙戰爭時期,哥薩克騎兵的作戰方式是在接近敵人分散的部隊後大叫萬歲衝鋒,如果敵人四散而逃那麼他們就去搶劫物資,殺死落單者。
如果敵人不為所動,舉槍瞄準他們,哥薩克騎兵就會全體撤退。哥薩克騎兵經常在零散的法軍晚上睡覺的時候把他們殺死,白天就喊喊萬歲,然後找落單的法軍殺。
在博羅季諾會戰中,5000哥薩克騎兵匯合另外一支俄軍騎兵,衝擊法軍左翼的火炮陣地,擊退了意大利和巴伐利亞騎兵軍後又與前來救援的法國胸甲騎兵軍正面作戰,最後掩護哥薩克騎兵後撤。也正是左翼的一再牽制使拿破崙遲遲不敢把近衛軍投入戰場,為全軍撤退爭取了時間。
……
哥薩克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後世著名的軍事暢銷書作家弗朗西斯科?蘭諾伊在評價哥薩克騎兵時說「一般來說,他們中間沒有懦夫」。
但是由於紅色俄國在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對哥薩克人採取高壓統治,最終迫使了走向落日餘暉的哥薩克騎兵投入德國人的懷抱:
1942年夏,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突進了南高加索和伏爾加河地區,這是哥薩克人居住的傳統地帶,當德國上將克萊斯特的部隊來到此地後,哥薩克人以「解放者」的態度來迎接德軍,報名參加德軍的人數劇增,共有5萬人聚集在了第三帝國的旗幟下。
為了籠絡人心,1942年10月,德國建立了一個庫班為基地的哥薩克半獨立國家,它擁有16萬「國民」。
根據軍事作家蘭諾伊的記載,「國家哥薩克黨也建立起來了,在瓦西里的領導下,它承認了希特拉是哥薩克國的保護者。」
頓河哥薩克人同時也選舉了新的首領——普拉托夫。1942年8月,普拉托夫組成了頓河哥薩克第一騎兵團,這支軍隊獨立於德軍之外,裝備的全是蘇聯時期被淘汰下來的武器裝備。這支軍隊很快就擴編了,德國不得不任命了穆勒上尉作為普拉托夫的聯絡官。
儘管對這些變節的叛國者們極端不信任,希特拉還是於1942年8月同意組建隸屬於國防軍的哥薩克軍團。當年在南方集團軍群內組建了「李赫曼恩」和「馮?容格舒茨」兩個哥薩克騎兵團,在中央集團軍群內組建了「普拉托夫」和「馮?沃爾夫」兩個哥薩克騎兵團。
1942年10月1日,國防軍中校赫姆斯?馮?潘維茨(helmuthvonpannz)向他的上級、克萊斯特上將提交了一個書面的建議:組建全部由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師。潘維茨中校之前作為國防軍指揮官,一直指揮着一支哥薩克騎兵部隊隨同羅馬尼亞騎兵作戰,對哥薩克了解極為深刻,同時也和哥薩克的部族首領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在德軍一個將軍曾評價潘維茨是「天生就是一個領導者,他能夠激發一個團隊的集體榮譽感。」潘維茨愛兵如子,從不會讓部下去執行那些白白送命的任務。因此,哥薩克士兵親切地把他叫做「老潘」。
從1941年6月到10月,雖然哥薩克騎兵多次執行偵查、追擊的任務,但死亡的士兵才22人。
11月8日,當盟軍開赴北非的時候,潘維茨的建議被採納,他被任命為新建哥薩克騎兵師的師長。為了減少納粹黨內部對哥薩克的恐懼感,一位親近戈林的高級軍官提議,哥薩克騎兵師在官方文件中只能稱呼為「潘維茨騎兵師」。1942年11月15日,「潘維茨騎兵師」正式建立。
很快,這支騎兵師就打出了威風。1942年底,騎兵師被派出協助拯救被困於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國第6集團軍,師長潘維茨為這次行動投入了1000人,拯救雖然沒有成功,但令人驚訝的是,這支哥薩克騎兵隊竟然抓住了3000名蘇聯紅軍俘虜。
1943年1月13日,潘維茨被召到元首最高統帥部,希特拉親自為他頒發了「橡葉騎士十字勳章」。很自然,潘維茨抓住這個機會向元首好好讚揚了他的哥薩克士兵,但似乎希特拉的懷疑心並沒有消除。
2月2日,斯大林格勒的德軍被重重包圍,哥薩克人的領地再次被蘇聯佔領。5日,頓河哥薩克人的首府諾夫切爾卡斯基也落入了蘇軍之手。數千哥薩克人在首領普拉托夫軍隊的保護下逃亡了西方。同時,潘維茨的哥薩克騎兵師接到命令去防守克里米亞。
為了防守克里米亞,1943年4月6日,潘維茨在波蘭首都華沙以北的米勞訓練中心開始籌建哥薩克第一騎兵師。
1943年9月,就在潘維茨晉升為少將後3個月,訓練哥薩克第一騎兵師的任務完成了,第一騎兵師下轄兩個旅:第一哥薩克旅和第二哥薩克旅,每個旅下面轄有三個騎兵團。每個團擁有六個營,每個營有12個排。哥薩克第一騎兵師共有13000名哥薩克人,另外還有4500德國人,他們是教官和技術軍官。
在德國東方戰線被蘇聯軍隊完全粉碎的時候,希特拉終於改變了對哥薩克的態度,1943年11月,陸軍元帥凱特爾正式發佈了針對哥薩克的安民告示。哥薩克人從名稱到實體上正式加入了德國正規軍序列。
e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4s 3.966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