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近期遇到一件十分奇葩之事,這就是有個單位所發的通報,不僅遣詞造句不甚嚴謹,而且文章中的有關細節,到了難以自圓其說的程度,以至於這份通報面世不久,讀者就報以強烈的口誅筆伐,謔稱這不是通報,而是一篇小說。筆硯閣 m.biyange.com其實對於這一說法,本人同樣報以不屑,理由也是簡單,這個說法褻瀆了小說,因為小說雖然可以杜撰,但它必須遵循生活本真與邏輯,換句話說,只有那些脫離生活本真、違反生活邏輯的小說,才不能算是小說。
再說通報。所謂通報,就是有着話語權的部門,通過文字,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把事情真相曉示大眾。惟因如此,講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是為首要。那麼,何為"首要"呢?首要就是細節,如果細節存疑,那麼這篇通報也就十有八九成為"渾報"。細節為何會如此重要?蓋因細節是所有文體的靈魂,靈魂是什麼?靈魂就是精神!不妨試想一下,一個人,如果缺了精神,不就成了病人麼?
也許有人會反詰:照你這麼說,難道就不能有混淆視聽的通報了?這個反問委實厲害,厲害就厲害在反詰者,運用了撰寫小說的思維,這個思維就是偷梁換柱。是的,古今中外許多功成名就的小說作家,哪個不是以獨特的視角,將常人眼裏司空見慣的生活細節,"偷梁換柱"成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小說!
既然提到小說,那就圍繞它整個話題吧一一今天擇取四大名著《三國演義》小說中有關"一個被吼死、一個被氣死"的情節,敘述一下小說中的細節,是如何達到令你不想相信都難程度的。
話說公元208年,曹操揮兵南下,劍指荊州。劉備手下猛將趙雲,為了尋救劉備的妻兒,在一個名叫長坂坡的地方,上演了七進七出的壯舉。等到他懷揣阿斗,殺開血路跑到當陽橋時,遇到了張飛。
暫且不表脫險而去的趙雲,就講張飛。眼見趙雲飛騎過了當陽橋,張飛就囑部下扯了樹枝,綁於馬後,策馬奔騰,營造塵土飛揚景象。張飛則一人單騎,立於橋頭,靜候緊攆趙雲而來的曹軍。
曹軍如蟻般涌至當陽橋,突見橋對面矗立着一位絡腮鬍子的壯漢,手提丈八蛇矛,怒目圓睜,渾身豪氣。又見其背後林中塵土飛揚,似有千軍萬馬在往來運動。居前曹軍無不因此怵懼,為將者勒馬,為兵者止步。曹軍營中,有個名叫夏侯傑的小將,他為探個究竟,馭馬前行,卻不料未等其踏上引橋,就聽橋對面的張飛,發出一聲大吼,這聲大吼,尤如滾滾天雷,尤如隆隆地震,尤如陣陣海嘯,一下子將夏侯傑掀下馬背,倒在地上,不見動彈。近旁的曹兵,急急上前細察,但見夏侯傑無有氣息,始知已被活活嚇死。面對此情,曹軍無不大驚失色:為將的撥馬回走,為兵的拔腿回逃。這就是《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張飛攔斷當陽橋"中所敘的情節。
其實這個情節,在另一篇題為《大鬧長坂坡》的小說中,更是離奇。張飛那聲大吼,不僅把當陽橋給喊塌了,而且把橋下河水給喊斷流了。如此威力,別說夏侯傑,就是曹操,也會被嚇個半死不活的吧?
其實對於張飛大吼一聲嚇死曹將一說,讀者皆知這是一種誇張寫法,為何讀者會對此報以"寧願信其有,不願責其無"的態度呢?蓋因這個情節,迎合了讀者所崇尚的扶正驅邪思維。如果換上一個反面人物大吼一聲,並嚇死一個正面人物,小說作者不被讀者罵死,那才叫怪。
既然提到"罵死"兩字,那就講個罵死人的故事。《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中,有一段"武鄉侯罵死王朗"的故事,說的是曹魏一個滿腹經綸的老臣王朗,被蜀漢丞相諸葛亮罵得七竅生煙,墜於馬下而死。
時為公元228年,諸葛亮領兵首次北伐,魏明帝曹睿任命曹真為大都督,司徒王朗為軍師,前去抗禦。開戰前一天,王朗請命曹真,說明天欲與諸葛亮作番陣前辯論,以達"不戰而屈人之兵"。曹真等人持疑,王朗仍然自信十足地表示:"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敢教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戰自退也。"
第二天,蜀魏兩軍列陣於祁山之前。魏軍使者對着蜀軍通報了對話要求。諸葛亮同意,以"羽扇綸巾,素衣皂絛,端坐一輛四輪車中"的形象,緩緩來到陣前。
王朗縱馬而出,先是斥責諸葛亮師出無名,"強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接着又對魏國極及吹噓,"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勸誡諸葛亮認清形勢,歸順魏國,"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諸葛亮先稱王朗為"漢朝大老元臣",一下子將王朗釘在"背主忤逆"的恥辱柱上,然後逐一批駁了王朗之言,認定他所說的內容全是"粗鄙之語",接着窮追不捨:"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
其時王朗已被罵得失去理智,毫無還手之力,氣急敗壞地回罵諸葛亮為"村夫"。諸葛亮乘勝追擊,不給王朗以喘息之機:"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王朗氣鬱胸腔,大叫一聲,仰身後倒,墜之馬下。王朗這種死法,就時下看來,不僅奇葩,而且搞笑,但奇怪的是,讀者對此細節大呼過癮!為何如此?蓋因這個情節,迎合了讀者崇尚的扶正驅邪思維!
更為奇怪的是,這個"王朗被諸葛亮罵死"的細節,徹頭徹尾為羅貫中所杜撰,因為歷史上的王朗,不僅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風風光光地為臣並老死於曹魏,而且還獲得不下76歲的壽齡。
行文至此,突然覺得羅貫中所撰的上述兩個橋段,可信度竟然要比時下一些通報強得多!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www.pinbige.com。品筆閣手機版閱讀網址:www.pinbige.com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3s 4.004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