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經」呢?理解為同類別在思想指導上的唯一標準就行了。
當然,一開始很多《經》俱有着很強的排它性,後來則是被「同門」自己給玩壞了,乃至於出現自相矛盾的很多觀點,搞得不再具備權威性質。
以前智瑤在兵法以及內政上就達到了宗師的標準,一旦《法經》面世的話,可以視作一種擺開陣勢的開宗立派。
用一國之君的地位玩開宗立派?首先就會遭到質疑,一切只因為擁有太誇張的優勢了。
智瑤拿出《法經》就一定會在原國施行,少了一道其他人歷經千難萬難才通過的考驗,證明有效就是名利雙收,失敗……,有人想失敗一次都沒有機會。
不要以為君主不需要名聲,比起其他階層來說,名聲對君主的加成以倍暴增,尤其是某個領域上的「唯一性」帶來的效果最為誇張。
以一國之君的地位開宗立派打從事實上也是在欺負人,不知道會讓多少有能力開宗立派的後人羨慕嫉妒,勾引多少個君王想要效彷。
智瑤當然不是用現代的那一套在制定《法經》了。
現代的法律太多太雜並且太難懂,時代沒有得到一定的升華根本玩不動。
老實說,哪怕是識字率普及的現代,很多法律的條文,字一個個分開能看得懂,字組成句子就不一定能看懂了。即便是專業學法律的人,他們也有翻車的時候,牛逼人物則是專門玩鑽空子設陷阱。
智瑤大致將《法經》分為《盜》、《賊》、《囚》、《捕》、《雜》、《具》六篇,有點抄李悝作業的意思,內容則是不可能百分百相同。
總的來說,智瑤所着《法經》追求就是往簡單的方向來,識字看了律法條文就能懂。
「送往『黃父』供諸子觀讀。」智瑤頓了頓,又說道:「中樞眾臣亦送。」
當前年頭,能被稱為「子」就代表着權威,或是地位很高。
儘管智瑤認為《法經》已經着作完畢,反反覆覆檢查各項條文,一定還是需要經過校檢,收集眾人的意見,有需要就進行修改,該補充的也進行補充,儘量減少疏漏再行頒佈。
等到春暖花開的季節到來之後,原國的使節團啟程前往「洛邑」了。
這一次,原國使節團要向周天子報喜,同時也是爭取獲得「代理權」。
什麼玩意?也就是智瑤希望由周天子出面認證,獲得諸侯之長的稱號,用以前的說法叫「伯」,也能稱呼為「霸」,也就有了爭霸或稱霸的成就。
得到周天子認可並扛旗的諸侯國,前前後後也就那麼幾個,包括鄭國、衛國、齊國、晉國,其中晉國幾乎就是使用武力明搶來的名份。
晉國搶到名份之後也不怎麼尊重周天子,不能怪好幾代周天子拿衛國和齊國來噁心晉國,搞到後面晉國連進貢時都能疏漏敬獻禮器這種事。
原國眾臣對智瑤表現出尊重周王室不是沒有意見。
比如,司馬穰苴比較直接地說道:「周室已成彈丸之地,東遷再行諸多世人詬病之事。君上欲行宇內混一,些許名份不要也罷。」
中原的諸侯國,剩下的真不多了。
原國當然是疆域最大和人口最多的那一個。
剩下的就是鄭國、宋國以及一些袖珍型小國,其中宋國的某些勢力範圍並不在中原區域之內。
孫武眉頭揚了揚想說點什麼,終究還是沒有開口。
這兩位在軍事上獲得過大成就的人,他們的年紀相差有點大。
到了前463年,孫武已經是八十二歲高齡,儘管身子骨看上去還算硬朗,實際上毛病真不少,大多是在吳地給弄的一些毛病,比如風濕;司馬穰苴年輕一些,不過也有六十一歲的年紀了。
當前的年代,能活到六十歲以上的人真不多。
就是比較奇怪的一點,壽命長的人又長得有些過分,比如蘧瑗和老子都活到了百歲以上,逝世前還一副身子骨硬朗的模樣,並不是臥病在床硬撐活受罪的那種。
孫武覺得司馬穰苴有些激進,認為目前原國還沒有以一國獨扛諸侯的實力,用周王室來迷惑一些諸侯還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着實是因為年紀大了一些,孫武又很想在有生之年參與和見證改朝換代,細想了一下當前的天下局勢,選擇不再多話。
沒錯啊,目下的國家有很多,以級別來論卻是一種分封國,按朝代則是「周朝」的時代,智瑤想要重新鼎革天下,不是改朝換代又是什麼?
「寡人不過效彷文王侍商故事。」智瑤嘴巴里的周文王姬昌在干造反事業,又有忠臣的人設,厲害之處還有善於忽悠其他諸侯。
所以,智瑤那麼一說,該懂的人都懂了。
需要悠着點的是智瑤別親自前往「洛邑」,不過周王室估計沒有那個膽子干扣押智瑤的操作?
「寡人不日便離『濮陽』,召執政歸『都』,國尉左之,二位代行諸事。」智瑤吩咐道。
說起來挺怪異又符合當代的情況,比如智瑤已經將三公任命下去,結果三公常年待在自己的封地。
原國的大將軍是狐尤,執政是鍾全,司徒是韓庚。這算是一種排排站分果果。
在九卿的任命方面,智瑤則是選擇智氏核心族人居多,再加上司馬穰苴、孫武和陽虎。
這個陽虎是誰?就是曾經給孔子難堪,外加遭到魯國君臣驅逐的那一位。他現在作為統兵征討魯國的主將,奉命出征的同時,干一些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的事業。
智瑤任命陽虎對付魯國的用心有些不良,比如三桓遭到很血腥的清算,鍋肯定要算在陽虎個人身上。
陽虎不但沒有意見,還非常感激涕零呢!
君主用人,講究的是有沒有用,不可能限定在好人或壞人的區分上面。
搞到眾正盈朝,結果亡國就是他們導致,該是多麼諷刺的事情啊!
天氣允許之下,智瑤第一個要巡視的區域便是從魏氏手中搶奪的原晉國南部。
他們從「白馬津」來到大河的北岸,得到了衛國君臣的致意。
以前智瑤往來大河,衛國君臣也會前來拜會。這一次卻是有點人事已非了。
「黔得見原君一面,此生無憾矣!」衛君黔腰彎成了九十度,腦袋則是儘量抬起,討好地看着智瑤,看上去謙卑又恭順。
續南子過世之後,衛君起沒有來得及享受掌國的樂趣也薨逝了。
現在衛國的國君便是這位衛君黔。而他並不是衛君起或衛君輒(衛出公)的兒子,乃是衛君元(衛靈公)的兒子。
原版歷史上,衛出公在齊國的支持下回國復位。
在智瑤的這個歷史版本,衛出公逃到齊國就一直待在齊地,前面是得到姜姓呂氏的照顧,後來智氏擔負花銷,着實是好好享受了那麼幾年才薨逝。
衛國現在就是一城之國,出了「沫」的十里外就是原國的疆土,還能留下城池周邊十里地,純粹是智瑤沒那個臉讓衛國上下被餓死。
注意聽衛君黔的自稱,僅從識趣這一點來看,他應該是能壽終正寢的。
智瑤本來在戰車上,下車之後走到衛君黔身前,伸手將衛君黔扶正,笑着說道:「日後若有閒暇,可往來尋寡人。」
以衛君黔的聰明,認清楚局勢與自己的地位,不得到原國的允許,有事或沒事都不會離開「沫」吧?
面對智瑤的邀請,衛君黔當然是只能答應下來。
周邊衛國的大臣則是露出了由衷喜悅的表情。
智瑤能那麼說,衛國的國祚短期內能保住,哪怕某天國祚丟失,不至於在「沫」上演太血腥的場面。
「既來,可願隨寡人遊玩?」智瑤問道。
衛君黔露出了猶豫的表情,一小會之後才應邀。
巡視的隊伍抵達「凡」地,士陽生出城三十里相迎。
士陽生是士皋夷的兒子,士皋夷死後由他繼承家主之位,成為范氏和士氏的宗主。
士皋夷死前將自己的封地進行了分割,三分之二留給士氏,三分之一轉給了重新復立的范氏,嫡子士陽生擔任大宗之主,嫡次子范高成為小宗之主。
沒有理解錯誤,士皋夷玩了一手操作,范氏成了小宗,倒是士氏成了大宗。他這麼做極可能是智氏從小宗變成大宗,荀氏則是成為小宗。
體量大的家族自行拆分是智瑤樂於看到的事情,為此給了士陽生和范高不錯的官職。
目前,南部的戰爭已經基本結束,僅是一些魏氏的殘餘躲避進入山林頑抗。
智瑤進行巡視,一來是讓萬民知道新的統治者是誰,再來則是安撫包括士氏在內,出現站隊情況時選擇智氏的那些家族。
巡視期間同時也是進行一種釐清,包括但不限制土地的分配,以及一些官職上的重新任命。
而智瑤這一次不止會巡視南部,幾乎會在全國走一圈,再將韓庚和狐解帶上一起巡視,最終返回「濮陽」。
以前怎麼樣是以前,智瑤可不想官職任命下去,三公九卿卻是待在自己的家裏或在封地辦公,設立用於辦公的公廨屬於一種必然。
這樣一來,不止韓氏、狐氏和鍾氏的家主和核心族人會長久待在都城,其餘有在中樞擔任官職的人一樣如此。
只要智瑤能完成這一步,看似好像沒有什麼,起到的變化以及影響則是跨時代的!
什麼跨時代?中央集權的第一個步驟啊!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8s 4.00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