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 ) 綠茶傳統炒制技法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殺青。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度娘中關於綠茶殺青的解釋是這樣的,把摘下的茶草加高溫翻炒,,抑制其發酵,使茶葉保持固有的綠色,同時減少葉中水分,使葉片變軟,便於進一步加工。
綠茶與發酵類的熟茶相比,例如黑茶、紅茶、普洱茶等等,最大的區別,在於保持了原生的顏色。
這其中,主要的功勞就是殺青。
殺青不成功的綠茶,從色澤上就可以辨別出來。
市面上的綠茶,如果顏色暗淡不純碎,不管是綠中透黑、綠中帶黃,還是其他的伴生色,大體的原因可能有三種。
第一種是陳年的舊茶。綠茶喝的就是一個新鮮,隔年的陳茶雖然喝起來的口味更加苦澀厚重,但已經不是綠茶最本真的味道了。
這一點和熟茶、發酵茶正好相反,比如普洱茶,卻是越陳越好。
第二種可能,是加入「綠色素」之類的添加劑了。。
而其中最大的原因,則是殺青沒有到位,未能有效的阻斷髮酵。
這樣的綠茶就有點不倫不類了,名為綠茶,卻兼有了紅茶、黑茶的一些特質。
殺青對於需要塑形的大別山瓜片綠茶來講,尤為重要。
瓜片茶在明清時期被稱為「江北蜂翅」,意思是每一片茶葉的形狀,就像小蜜蜂的翅膀一樣。
這樣的說法,帶有很濃厚的文藝范。更通俗一點,就是甜瓜瓜片的形狀。這種叫法,自從明朝的時候,也就有了。
瓜片綠茶的殺青工序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學術上的名詞叫做生鍋和熟鍋。
生鍋的功能是蒸發水分,使葉片軟化。
熟鍋除了繼續有殺青的目的,也是綠茶塑形最為關鍵的一步。把軟化的葉片,煸炒成條形、瓜片或蜂翅的形狀。
如果說生鍋一般的新手還可以試試,那麼熟鍋就考驗炒茶人的眼力和技法了。沒有三年五載的刻苦磨礪,老茶師的悉心點撥,炒熟鍋的細活是沒法做的。很可能會把一鍋的山珍,做成夾生飯了。
而王世川的茶商之路,目前面臨的最大關口,就是給茶草殺青。
白天的時候,衛蘭已經按照孫師傅的吩咐,採回了一大堆的茶樹葉子。
儘管秋冬時節的茶草又老又硬不適合制茶了,但給王世川這樣的新徒弟練手殺青還是可以的。
每天晚飯之後,或者是不能外出的雨雪天,紅石灣茶廠的操作間裏,綠茶炒青的課堂就開始了。
衛蘭在灶下添火,孫師傅指導示範,王世川如臨大敵,有時還會有一兩個前來助陣觀戰的旁觀者。
大成子和小旺孩,或者是他倆的堂姐毛丫頭。
說實話,殺青對於平時炒個青菜都頭疼的王世川來說,絕對不是個輕鬆活。
剛開始的時候,手中竹編的炒把就像是個頑皮的孩子一樣,怎麼都不聽使喚。稍不注意,就把一大堆的葉片挑出了炒鍋。
「滾過去,讓我來炒!越老越龍涎(江淮土話,幹事不利索的意思)了!」
衛蘭實在看不下去了,放下燒火棍,把王世川推到了一邊。自己按照孫師傅的指導有模有樣的翻炒了起來,比王世川利索了百倍。
「師傅,今後還是讓衛蘭做你的徒弟吧。照我這架勢,學十年也出不了師。呵呵。」
王世川尷尬的自嘲道,遞給了孫師傅一根捲煙。
「學藝不能着急,我保證你一個冬天就能學會殺青。放開了翻炒,像攪拌豬食那樣。我們大山裏頭,這不要錢的茶樹葉也不金貴。」
孫師傅淡淡道,關門弟子看來他只認王世川了。
「衛蘭,你也不要熊他。功夫到自然成,讓他慢慢學。」老茶師接着道。
教授炒茶學問的時候,老人家是不苟言笑的,很有師傅的范兒。
「你來炒吧,平時當老太爺當慣了,炒個菜都不會,雞毛撣子、掃帚你可會用?」
衛蘭嗔怪着丈夫,退到了灶下。
而王世川先前的手法,和衛蘭的想法一樣,真是把綠茶的殺青當做炒菜了。
竹編的炒把怎麼用都不順手,心裏老是嘀咕着為啥不能換個木鏟或是鐵勺來炒茶。
雞毛撣子的比喻很是形象,王世川再次上手時,感覺比先前順暢了許多。
接下來的兩個月里,每天從外邊挖樹回來,孫師傅只給王世川做個示範,教他如何炒生鍋,傳授一些內外火候的把握技巧和竹炒把使用的一般手法。
其他的,全部任由王世川自由發揮。
操作間裏一溜排共有十口殺青用的半平底鐵鍋,每口鍋里都放了些茶草。
只要稍有空閒,他都會進來操作一番。
又有孫師傅這個高人在旁邊指導,及時糾正手法上的錯誤,王世川的進步神速。
一個月後,連媳婦衛蘭都對他刮目相看了,給了他一個很大的褒揚,「我家成子爸終於會炒菜了。」
終於有一天,孫師傅開金口道:「明天換熟鍋吧。」
老茶師的表態,意味着殺青生鍋階段的所有工藝和技巧,王世川已經掌握。他這位關門弟子,從今往後算是正式入門了。
綠茶殺青熟鍋環節的主要任務就是塑形,一鍋的葉片在規定的時間內,全部壓煸成條形、瓜片的形狀。
這裏邊的學問多了去了,火候、手法、翻炒的頻率、出鍋的時機等等,絕非一日之功可以做到。
孫師傅炒制大半輩子綠茶了,成功率尚不足百分之八十。
如今的各家茶廠,殺青的熟鍋階段,都選擇了機械化作業,還是會有相當大的比例不能塑形成功。
所以炒好的綠茶在出廠之前,一般都有篩選的流程。品相規整的一類,品相散碎的歸為另一類,分開儲存,分類包裝。
因為市場上的綠茶,售價的高低往往因品相和包裝而異。
品相好的,肯定都是一家茶行售價較高的精品茶、高檔茶、招牌茶了。
而那些品相不好的,在熟鍋階段沒能塑形成功的次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口糧茶。
二者雖然在品質和口感上沒有任何差異,但售價上往往卻是天地之別。
王世川的第一次熟鍋,炒的是一塌糊塗。
一通操作猛如虎,把半鍋的片茶捯飭成碎茶末了。
這樣的場面令王世川很是尷尬,媳婦衛蘭都笑的喘不過氣來。
所有的結果都在孫師傅的意料之中,老茶師笑呵呵的對王世川道:「世川,你現在知道炒茶為啥要用這竹掃帚了吧?要是給你一把鐵鍋鏟,一鏟子拍下去,片茶就都成這樣了。」
「衛蘭,你後期的火頭太大,茶葉都炒糊了。」
孫師傅接着又衛蘭道,提醒他倆炒茶的時候火候把握的重要性。
一旦火候到了,不管有沒有拉條成功,都要全部出鍋。
否則太過乾脆的綠茶就沒了韌性,一碰就碎,也就沒法儲存和運輸了。
所以說茶道如同棋道。
會炒生鍋只是會下棋了,但如何把棋下好下精,則需要漫長的實踐和積累,還需要有點天生的悟性。
炒熟鍋也是這個道理,炒茶的師傅至少達到了段位棋手的級別,才能夠堪當重任。
看着孫師傅的操作簡直太簡單了,同時控制着兩口殺青的炒鍋,在竹炒把悅耳的「沙沙」聲里,原本已經遇熱自然捲曲的葉片,瞬間完美的摺疊在一起。
又像是在一片雜質當中分揀黃金的顆粒,塑形成功的葉片佔據炒鍋的一半,等待拉條塑形的佔據了另一半。
然後就是此消彼長,火候一到即刻出鍋,一切都做的恰到好處。
「師傅,你真是太厲害了,我啥時候才能學會你這樣的炒茶本事啊?」
王世川由衷的讚嘆道,師傅嫻熟的技法令他望塵莫及。
「至少沒有五六個茶季的操練,肯怕不行。世川,你也不要擔心。啥時候你熟鍋出來的片茶沒有了多少碎末,基本上就可以出師了。你的那些小師弟都是這個水平,茶廠這兩年賣出的茶葉也都是他們炒出來的。」
老茶師抓起一把冷卻的葉片,放在眼底下滿意的打量了一番。
能把冬天裏又老又厚的茶樹葉子,炒煸成蜂翅的形狀,他這炒茶的功夫,確實夠王世川學一輩子了。
師傅的寬慰也令他安心了不少,兩年多擺攤賣茶的親身經歷,對於顧客買茶的需求傾向,王世川還是很熟悉的 。
但凡買茶送人的,對於茶葉的出產地與包裝,都會有更高的要求。
買回去自家喝的口糧茶,顧客最在意的是茶水的口味和價格。
所以不管是送人還是自家喝,只要不是碎末茶或者明顯的老粗茶、大葉茶,確實沒有幾個客人在綠茶的品相上太過較勁。
要求綠茶從製作到包裝、到沏出的品相,完全的標準化,並以其來判斷茶質的優劣,應該是2000年之後的事情了。
學徒的那個階段,王世川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炒制的綠茶來招待熟人,請他們進行點評。
儘管他最初的作品都是敗筆,茶湯苦澀品相凌亂,但收到的都是一大堆的奉承話,也令他很是受用。
衛蘭在灶下負責火候,王世川在灶上主管炒作。
夫妻二人在綠茶殺青的環節,足足苦練了兩個茶季,才達到了孫師傅所說的出師水準。
而每年穀雨紛飛的季節,真正能夠妙手丹青,炒制出瀰漫着歲月味道的上乘綠茶,王世川又用了將近十年的光陰。
也就是從那時起,他才開始慢慢的懂茶了。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7s 3.977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