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二十八,貼花花。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國正、國大,你們幾弟兄,拿着這些年畫,把該帖的地方,都去貼好。」鍾國正父親指着桌子上放着的一堆年畫,對鍾國正、鍾國大等四兄弟交代任務。
貼花花,就是農村常說的貼年畫。每當到了臘月二十八這一天,家家戶戶在做好物質過年準備的同時,開始張貼年畫,做好文化過年的準備。
鍾國正幾兄弟便去拿着那些年畫一張張的看來了起來。
鍾國正知道,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又叫喜畫,起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張貼門神畫是到了宋代的時候,才開始在全國普及的,道了清朝光緒年間,門神畫才正式被稱為年畫。
那時候的人們,之所以喜歡張貼這種年畫,是因為每一張年畫,都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包括歷史、神話、傳說、戲曲、文學、世俗、風物、風情,漁樵耕讀、士學兵商、醫卜星相、三教九流等等各個方面,幾乎無所不涉。
年畫主要是以樸實為本,不飾脂粉,人物全無媚態,顏色濃重,有鄉土味兒,色彩鮮艷、刺激,給人一種鄉土氣息撲面而來的喜慶和興奮,而受到廣大農村人家的深深喜愛。
如門神畫,講神茶、鬱壘兩兄弟監督百鬼的傳說;「灶王爺」,主管人間飲食。等等。
鍾國正隨手拿起一幅名叫《五子登科》的年畫看了起來。
鍾國正的父親見他拿起《五子登科》年畫看,就對他們說道:「我們都知道,五子登科是一句成語,但它背後的故事,你們幾個人知不知道?」
鍾國正系兄弟想了想,搖搖頭說:「這背後的故事,我們還真不知道。那請爹爹給我們講一講這個故事。」四兄弟異口同聲的答道。
「五子登科這個成語起源於一個故事。」鍾國正父親說道,「這個故事發生的年代比較久遠。據說是發生在五代後周時期。」
「五代後周時期的燕山府,有個叫竇燕山的人,出生在一個有名的富戶家庭。但竇燕山為人不好,總是喜歡以勢壓貧,有貧苦人家借他家糧食時,他是小斗出、大斗進,小秤出、大秤進,明瞞暗騙,昧心行事。」鍾國正父親說道。
「因為做事缺德,竇燕山到了30歲還沒有生出來一男半女。為了這個事情,竇燕山特別的着急。有一天晚上做夢,他夢見死去了的父親。」鍾國正父親接着說道。
「竇燕山死去的父親痛心地對他說:『你心術不正,行為不端,惡名昭着,如果再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你不僅一輩子不會有一男半女,而且還要短命,活不過四十歲。你必須現在開始,就要趕緊改過從善,大積陰德,唯有這樣做,你才有可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
「竇燕山聽了死去父親的這番話後,下定決心,痛改前非,再也不做缺德的事情了。他不僅不做缺德的事情,還在自己家裏辦起了私塾,延請名師教課。有的貧困人家因為沒有錢送孩子到私塾讀書,他就主動把孩子接來,免收學費。」
「從此以後,竇燕山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周濟貧寒,克己利人,廣行方便,大積陰德,受到人們的廣泛稱讚。後來他的妻子連續果然先後生下了五個兒子。他便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培養教育兒子上,不僅時刻注意他們的身體,還注重他們的學習和品德培養。在他的培養教育下,五個兒子都成為有用之才,先後登科及第。」
「當五個兒子都金榜題名後,侍郎馮道贈他一首詩:『竇燕山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燕山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顯貴。最後,竇燕山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談笑風生,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無病而卒。」
「他的故事還被寫進了《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歌頌的就是他的這個事情,也是希望所有人的孩子,都能像竇燕山家的五子那樣,獲取功名、擁有大富大貴的錦繡前程。」
「你們好好看看這幅《五子登科》年畫,」鍾國正父親說完古時候,指着《五子登科》年畫說道,「畫中老者坐在中間,雙手各抱一個嬰孩,前面還有三個嬰孩。孩童們各持花燈、牡丹、壽桃、石榴、香櫞等吉物,就是取其連登三元、榮華富貴、延年益壽、榴開百子的吉祥寓意。」
「我們國家歷來都認為,多子多福,才能人丁興旺;苦讀書,求功名,才能光宗耀祖,世代繁衍。年畫中天官戴相帽、着錦袍,身材偉岸,慈眉善目;五個孩童各個相貌英俊,活潑聰慧。刻工精細,設色華麗,一幅兒孫繞膝、祥和喜慶的畫面躍然紙上,所以家家戶戶都喜歡貼這樣的年畫。」鍾國正父親繼續說道。
「正是由於這些年畫背後,深藏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才使人們對春節賦予了一種神聖之感,保持了一種敬畏之心,讓人們深思即將過去的一年,深謀即將到來的一年。」鍾國正父親緩緩的說道。
「所以,每當春節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窗戶上、門上和灶上,貼上自己喜歡的、飽含着自己心中願望的年畫,既是一種裝飾,更是一家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願。」鍾國正父親最後深情地說道。
鍾國正四兄弟把父母買的年畫,按照父母的意思,一一貼好後,眼睛一閉一睜,就是大年三十了。?
大年三十這一天,一吃完早飯,鍾國正就對三個弟弟說道:「貼上春聯才算過年。國大、國光、國明,走,我們一起貼春聯去。」
「好的。」三個弟弟各自答應了一聲,便拿的拿春聯,背的背樓梯,舀的舀稀飯,開始張羅着貼春聯。
「一到年關,我就想起王安石寫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來。」鍾國大拿着春聯說道。
「是啊。春聯是我們過年時,最有特色的一個東西,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選春聯,換春聯、貼春聯,是所有年俗中最富有文化特質的一種年俗。」鍾國正感嘆道。
「據說貼春聯也有時間規定的,一般都是在大年三十這天早上的6點,到中午的12點之間貼比較好,最遲不能超過中午的十二點鐘,必須要把春聯貼好。但考慮到大年三十這一天事情比較多,也可以把貼春聯的時間,提前到臘月二十九這天下午的一點鐘,到三點鐘之間張貼春聯。」鍾國大接過話來說道。
「春聯一旦貼起來,不僅是要告訴別人,今年的大年三十已經或者就要即將到來,春節伸手可握,同時也是告訴別人,我們已經把過年的各種準備工作,都做好了,現在就等着真正的過年了!」鍾國大繼續說道。
「據說,過年帖春聯,最早是起源於周代的桃符。到宋代的時候,才把原來的桃符,由桃木板改成為紙張的,那時候叫『春貼紙』。到了明代的時候,桃符呀、『春貼紙』呀,又改名叫做『春聯』。清代有一本叫《燕京時歲記》的書就這樣寫道:『春聯者,即桃符也。』」鍾國正說道。
「我在我們師專的圖書館看過一本書,說我們過年之所以貼春聯,並不是想當然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有典故的。據《山海經》記載,那時的世界是一個鬼域世界,鬼域中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樹,大桃樹上有一隻大金雞。每當金雞報曉時,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就必須要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分別叫神荼、鬱壘。」鍾國大一邊做事,一邊說着。
「鬼魂如果在夜間做了傷天害理的事,神荼、鬱壘就會立即將其捉住,用芒葦把它捆起來,送去餵老虎。所以天下的鬼都恐懼神荼、鬱壘。民間便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鍾國大繼續說道。
「後來的人們,就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被刻上神荼、鬱壘名字的桃木板,就叫做『桃符』,專門用以鎮邪去惡。後來『桃符』又變成『春貼紙』, 『春貼紙』又改神荼、鬱壘名字為對仗工整的聯句,漸漸的,『春貼紙』就被稱為春聯。這也是春聯為什麼是紅色的原因。」鍾國大接着說道。
「現在我們看到的春聯,」鍾國大說,「都是一種以春節為內容的對聯,工整、對偶、簡潔、精巧,展示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精選一副或幾副春聯貼在門上,辭舊迎新,表達新年願望,增加節日喜慶。」
過去讀書的人少,會寫毛筆字的人更少,每到過年的時候,絕大多數的人家都是再過小年的前後,就到圩場、商店或者鋪子上,選好自己想要的對聯。
新中國成立後,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你,會寫字的人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那些毛筆字寫得好的人,一般都會買一些好的紅色宣紙回來,根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寫上自己最喜歡的對聯。
不少的人都到隨着時代的進步,現在的春聯絕大多數都是印刷的,手寫的春聯依然佔有相應的份額。但不管是印刷的春聯,還是手寫的春聯,只要能夠反映自己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願望,就是好對聯。
過年前家家戶戶貼春聯,把上年貼的春聯,不管好的新的還是受損了變老了的,都撕破扔掉,象徵着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年,一定將紅紅火火,鴻運當頭,萬事勝意,幸福安康。
鍾國正負責張貼春聯,鍾國大負責看對聯貼的位置正不正,合不合適。老三鍾國光正在讀高中,負責扶樓梯,確保老大鐘國正站在樓梯上張貼春聯的安全。老四鍾國明負責在春聯的反面上,均勻地塗好稀飯,以確保對聯在門框上不會脫落。
在一片笑談之中,鍾國正四兄弟用了不到二十分的時間,就把所有的對聯都張貼好了。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5s 3.965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