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外面正在為a國的新太空站吵吵的時候,世界上又處理掉兩隻二級怪獸。文字谷 www.wenzigu.com
其中一隻在黑洲,由怪獸克星加臨時運到本地的核彈,聯合打擊擊殺。
另一隻造訪了r國,沒什麼可懷疑的,又被氫彈砸臉了。
前面介紹過,核爆高能區的能級差異不大,但那僅僅是針對同一個類型,聚變和裂變還是有些差異的。
裂變彈包括鈈彈、鈾彈,當量都只能達到幾十萬噸,再高連鎖反應可靠度就控制不住了。
聚變受限於人類科技水準,起步就是百萬噸當量,實際上剛剛卡在一百萬噸的都沒有,都是兩三百萬起跳。
如此當量,大氣粒子化完全不足以在短時間內把能量傳導到外面,因此其高能區的能量級也必然更高。
總之,結果是一發入魂。
輿論方面對此卻沒怎麼報道,更沒有人提大力發展氫彈。
r國不被人待見是其一;重點是當量太大,如果怪獸臨近城市,丟氫彈完全是自毀行為,世界上一半的國家,一顆兩百萬噸的氫彈下去就沒啥活人了,一些面積較小的,甚至會造成鄰國大面積森林倒伏、火災。
此外氫彈還有個威脅——陸地板塊。
歷史上唯一一次,可以被觀測到的人造陸地板塊移動,便是由r聯盟體投放的某氫彈造成。
說句不客氣的,雖然絕大多數人狂吹人類可以毀滅行星多少次,但拋開大當量氫彈,人類的核武器唯一能做的就是清除人類自身,並不能對行星造成任何創傷,幾十萬噸當量在陸地上爆炸造成的地表破壞,放到行星大小,還不如一顆青春痘被擠爆帶來的傷害大。
而氫彈卻不同,大了一個數量級的能量水平,的的確確會影響到板塊運動,如果普遍量產使用,說不準什麼時候陸地板塊就裂開了。
行星歷史上,陸地板塊裂開來也不算特別大的事件,只不過人類現代社會的脆弱程度,被這麼一拉扯,鐵路、公路系統崩壞,帶來的結果就是工業體系立刻要瀕臨全面癱瘓。
好消息是,除了r國、c國和a國,其他擁核國家或者乾脆沒發展出來,或者早已徹底放棄相關生產能力,氫彈威脅十分有限。
c國此時正在推的東西,也跟核能有關。
太空用核能推進器!
這不是個新鮮項目,前面早就介紹過,r聯盟體時期就造出了核動力巡天導彈,他家還有現役的核動力軍事衛星。
核動力發動機既不是電推系統,也並非化學能應用,是個熱效設備。
其原理是通過特殊構造的熱核反應堆產熱,加熱氫氣,以熱脹冷縮的方式,實現推進。
c國對該系統的研究起步較晚,至今也沒幾年,不過她自己有核潛艇反應堆的小型化技術與最安全的新型核電技術,反過來弄這東西難度也不算太高。
未來空間站計劃論證過程中,c國就對該系統增加了人力與資源投入,中間經歷了一些波折,今天到了驗收初期成果的時候了。
隆重介紹一下最新的「旱魃」乙型核動力推進器。
……甲型呢?
很抱歉,甲型沒有通過任務論證。
核動力推進器是熱效推進器,真空本身不導熱不吸熱,必然產生巨大的廢熱問題讓人十分頭疼,之前其他國家研究的幾款,也因為該問題,很難實際應用到航天工程中。
乙型藉助未來空間站使用的熱回收發電系統與應龍三號使用的新型電推推進器,加上一些技巧型的設計,成功控制了推進器廢熱導致的外機高溫,所以可以拿來試試看。
傳統發動機,比如之前捕捉小行星,現在用於應龍飛船、天對天貨運火箭的那款,特徵比沖只有450秒,氫氧雙組元基礎的發動機的理論最大值也只有520。
旱魃乙型,特徵比沖為1025!
獲得同樣的v不需要那麼多燃料,燃料減重後的發動機加燃料的總重下降,還會進一步提高其運載能力。
這意味着同樣的燃料摩爾量與載荷量,旱魃乙型能給出常規氫氧外層空間雙組元推進器約三倍的v,而不是兩倍多。
凡事都有兩面性,如此亮眼的比沖,總不能沒有代價吧。
當然有,代價就是重量。
旱魃乙型,是一款含冷卻系統和核燃料棒在內,空重就接近三十噸的大傢伙,推力260千牛,發動機自身推重比都不到1,根本無法在大氣內使用。
如此重型的推進器,也意味着貨運量越低,推動自身重量所消耗的燃料比例越大,並不能用於承擔常規任務。
由未來空間站完成組裝和檢查後,旱魃乙型的第一次運載測試,將用於把貨物投放到月球軌道上。
與以往一樣,為避免任務失敗造成的損失無限制擴大,本次運載的也是些成本較低的貨物,主要是食品、各種過濾器、冷軋用鋁合金錠等。
安裝在燃料艙與貨艙之間的rcs/分離/對接綜合系統負責給出初始推力,離開未來空間站,因為載荷過大,過程十分緩慢。
繞土球飛了三圈,任務組才與未來空間站拉開十公里距離,認為達到最高泄露事故安全範圍,這還是在太空設施本來就有輻射防護能力,放在地表測試時大家都遠遠的躲在加厚水泥工事後面。
旱魃啟動,特殊的反應構造被機械結構推出壓制區,開始加熱。
因為真空不導熱嘛,很快溫度就突破兩千。
達到2300度高溫時,氫燃料噴射,在尾部釋放出漂亮細長的藍色透明火焰,它其實不是火焰,只是氫氣變成高能氫粒子的發光效應,在漆黑的太空裏勉強能用肉眼辨識。
氫粒子噴出後,還要繼續推加熱組,增加熱輸出值,確保氫粒子帶走的熱量不使發動機降溫。
整體達到三百噸的任務組極為緩慢的加速。
暫時就不用管了,它要加速很久。
半天后再回來,這貨已經完成加速,熱核反應構造體回到壓制區,這個時候並非一點熱量沒有,但已經完全沒危害,通過自然熱輻射能消化掉。
再過十幾個小時,被月球引力捕捉,逆推減速。
因為加速度太小,一次霍曼轉移都不夠它修正到剛好掠過極地基地上空的圓形軌道,一次勉強修成繞月橢圓軌道,又轉了一圈,再點火,才進入計劃穩定軌道。
而這個時候,它的燃料消耗,不到四十噸!
使用傳統火箭發動機進行地月轉移,燃料消耗需要載荷量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起伏取決於選擇的窗口時機和目標軌道。
接下來由特意留在月宮的智人機械人和應龍一號接手。
應龍一號選擇合適時機在基地起飛,從下方追擊任務組。
追上後不急着對接,先飛出來對旱魃推進器進行各方面檢查,確認沒有出現問題和故障,這才能宣佈實驗成功。
不過旱魃貨運組暫時還得停在月球軌道上,因為貨物運得太多,就算採用分拋式着陸,也需要分四批才能全部送到地表。
這也是旱魃上天最大的意義——把地月轉移損耗壓制到極限,以增加對月表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
等檢查完成,運載段與載荷段分離,利用返回軌道進行實驗的第二階段。
該階段將實驗超機動模式,會儘可能把燃料棒/加熱器溫度提高至接近地面實驗數據。
核動力發動機會噴氫氣,如果把粒子射流擋住,又會阻擋熱輻射擬真,因此在地表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全真空實驗,熱處理情況與太空有些差異,雖然通過超級計算機得到了真空環境結果,但具體能不能達到預期值,還得看現場。
這次旱魃直接把溫度跳至2400度,通入氫氣啟動推進,並在地面實時監測下,以20度為一個單位繼續上調。
該過程技術難度相當大,因為沒有載荷後,它的加速度和正常軌道發動機差不多,可以說如果沒有超算支持,一個不留神就會飛到深空去。
短暫的幾十秒點火時間裏,溫度向上跳了四檔,最後停留在2480度,熄火時旱魃冷卻系統外殼溫度也已經被加熱到800度高溫,並在熄火後持續上升至860度才再次降低。
本次實驗測得的最大比沖,已經達到1180秒!
比沖數字十分爆炸,但缺陷也十分明顯。
熄火後兩個小時,前面的液氫罐,隔着個隔熱圈,外層殼被熱輻射給加熱到了三以上,大部分都是光照帶來的溫度,也比正常情況高了幾十度,如果不是設計時考慮到這種情況,做了比以往更好的隔熱,該溫度對液氫容器已經相當危險。
普通模式不會給前方加溫嗎?
有的,不過在普通模式下,發動機冷卻外殼始終保持在七以下,對前方設備的熱輻射值相對有限,和陽光的影響沒有可比性。
二十幾小時後,旱魃回到土球軌道,通過幾次軌道調整追上未來空間站,被機械臂抓住,便要開啟實驗第三階段。
既然是被未來空間站直接抓住的情況下進行,就已經說明第三階段的危險度最低。
該階段被稱作二級動力模式,燃料棒/加熱器溫度被控制在兩千度以下。
本次點火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未來空間站進行軌道微調修正,省下一點點燃料。
測試中測到的比沖暴跌至850,同時冷卻外殼溫度也始終沒有超過五。
其實這是一項未來載人飛船可行性的測試,結果看起來還行,不過仍然要繼續提高廢熱處理能力。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s 3.951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