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辦期刊這件事,不是楊平心血來潮,而是考慮已久。
我們的醫學在基礎領域落後歐美,這是事實,原創性的東西很少,但是現在也在追趕,畢竟人家發展了兩百多年,有些東西不能一蹴而就。
但是在臨床,尤其是外科操作領域,我們並不落後,反而領先,中國人的頭腦和手都靈活,對技巧性的東西比別人掌握得更好,這是有共識的,比如奧運會上,拼技巧的項目,我們一點也不差。
加之我們人口多,相對來說醫生數量又少,這樣,平均每個醫生主刀的手術量比國外醫生多很多,尤其是國內頂級醫院,全國病人往這些醫院匯集,相對歐美醫生來說,這是海量手術。
所以,我們很多外科醫生的水平是世界最好的。
楊平有意辦這個期刊也是想帶動大家敢想敢幹,勇於創新,而且一改期刊某些陋習,辦一本真正的醫學期刊。
目前不管醫學類的期刊,還是其他期刊,頂級期刊都是在歐美,尤其美國和英國。
這是因為歐美的科技處於絕對領先優勢,所以這些記載科技信息的期刊自然而然出在歐美,現在隨着中國科技的發展,慢慢地,我們也要建立一些好的期刊,通過好的期刊來營造一股清新的學術氛圍,建立一個良好的學術交流平台。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學者都願意學習漢語,爭着用漢語來中國期刊發論文,就像現在我們搶着用英語發論文一樣,那時候才是真正的科技強大。
與夏院長、韓主任、孫主任差不多聊一個小時,送走幾位領導,楊平趕去手術室做手術。
現在除非特殊的手術楊平才上台主刀,一般手術都是宋子墨徐志良主刀,楊平必須將現實中的大量病例讓給他們,這樣才能培養他們。
外科醫生,天賦再高,也需要大量病例投喂,才能成長起來。
當然,一些高難度的手術,楊平放手不放眼,自己在台上盯着,萬一有事可以及時救台。
對於科室的醫生,楊平沒有打算讓他們走自己的跨科路線,這樣容易分散時間和精力,最終可能一事無成。
楊平讓他們各個專科的手術都熟練後,然後再依據他們天賦與興趣,給他們確定一個專科,這樣專注一個領域才能取得巨大的成績。
畢竟自己不一樣,自己是個特例,即使自己這樣的特例,楊平也沒有打算全面開花,而是專注重點難點領域,逐一突破。
楊平在手術室轉了一圈,手術都進展順利,他又回到更衣室坐着休息一會,進入系統空間,又開始做實驗。
光屏上出現字幕,配合機械女聲:
「請注意系統新規則-——進入系統空間,分為瞬時與非瞬時,瞬時進入按次計算,每次在系統停留的時間不佔用現實時間,每次瞬時進入將扣取所有積分六成作為時間支付,多次進入,以此類推。非瞬時,即進入系統空間後,系統時間佔用現實時間,但與現實時間成一定比例,比如按照現在的兌換比率,系統空間30天,將消耗現實中的1小時,即系統時間與現實時間為720:1,非瞬時進入無需為時間支付積分。」
「為本條規則再增加一條補充規則,任何消耗的現實時間將有助於身體修復,修復效果幾倍優於同時間的良好睡眠。」
「新規則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宿主對系統的依賴,防止宿主過度使用瞬時進入-——」
「面板將增加各類遊戲,但是,所有遊戲都是醫學背景的遊戲,目的是提高宿主的醫學技能。」
這是什麼意思,這意思是自己留在系統空間,如果不想消耗現實時間,就得支付六成的積分,這六成的積分還不算手術或者實驗需要支付的積分。
而如果不願意支付這份積分,就必須消耗一定的現實時間,比如現在在更衣室閉目眼神半個小時,可以換取停留系統空間15天。
這是明顯的系統降級呀,以前只要安靜環境隨時可以進入,停留時間只受積分和心理耐受影響,現在如果不願意支付高昂的積分,停留時間就還會受到現實時間影響。
系統是怕自己不好好學習,動不動就「臨陣磨槍」?
或許是吧,不過自己已經很努力,除非緊急情況,也沒有做過臨陣磨槍的事情。
楊平計算了一下,要是還是瞬時進入,六成的積分沒有了,這肯定不行,楊平嘗試用非瞬時的方式進入。
系統空間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是絕對安靜,除了自己的聲音,偶爾出現的機械女聲,沒有任何其它聲音,現在系統會出現一些美妙的自然聲音,比如流水、鳥叫、風吹樹葉等等,而窗外的景色也變得非常賞心悅目,改變規則後,系統空間的體驗明顯獲得提升。
在系統空間做了大約15天實驗,出來後,楊平感激神清氣爽,仿佛喝了某種精力藥水一般。
看來有得必有失,其實以前即使不限時,停留在系統空間的時間也無法做到無限,因為在系統空間裏,絕對封閉安靜的空間有心理承受能極限。
其次,每次在系統空間出來後,非常疲憊,需要一定時間現實休息來緩解這種疲憊,然後才能再次進入,這也限制了反覆密集進入。
現在新的模式,其實明降暗升。
首先空間是開放而貼近自然的空間,其次增加了系統面板的遊戲,讓空間內容變得豐富多樣。
最重要的是以後在系統空間學習、手術和做實驗,同時幫助現實身體恢復,也就是從系統空間出來,就相當於喝了精力藥水,以後在現實中完全不用休息睡覺。
或者休息睡覺的時間完全可以用來進入系統空間學習、手術和做實驗。
——
做了一天手術,宋子墨和徐志良兩人去科室的訓練室練習腔鏡操作。
他們兩人非常勤奮,每天再忙也要抽空去訓練基本功。術後還要對手術進行畫圖總結,分析自己的不足及下次需要提高的地方。
楊平自己去病房查了一圈房,一天看兩次病人,楊平還是保證做到。
藤新梅已經辦理出院,她恢復很好。
最後結賬的時候,總共花了六萬多,藤少奎把多餘的五萬退給李老闆,他對李老闆感激涕零,決定以後跟着李老闆好好干,發揮自己身強力壯的優勢,幫助李老闆把搬家公司搞起來。
小姑娘徹底解決疾病的折磨,楊平希望她以後能夠一生能夠平平安安。
鐵打的病房,流水的病人。
楊平也不知道自己做了多少手術,治好了多少病人。
總之,他很喜歡這份工作,努力將這份工作做好,以前沒有系統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
楊平查完房,回到醫生辦公室,醫生辦公室,研究生、規培生全部在寫病歷。
蔡護士長正在批評一個規培生,這個規培生幾天沒洗頭,頭髮粘在一起像個雞窩,影響形象,而且這小子的衣服估計也一次穿很多天,有一股濃濃的氣味。
護士長命令他去將頭髮剪短,然後要求天天換衣服,護士長明確表示,以後天天檢查他,要是做不到,就告訴張老師天天查他得病歷。
前面護士長說了一大堆,這個規培生心不在焉,滿不在乎,最後這句話仿佛提神良藥,規培生立刻打起精神,保證理髮換衣服。
這幾天,楊平一直與301、安貞及阜外的專家保持微信聯繫。
楊平在帝都的時候,這些專家都加了楊平的微信,但凡有微信的,都添加楊平的微信,幾位老院士和老幹部也一樣。
這些專家、院士和老幹部建了一些群,楊平也在這些群裏面,方便聯繫。
在301做的冠脈搭橋手術,老院士和老幹部們術後都恢復良好,丁老院士聽說連硝酸甘油片都扔掉了,說是要開啟全新的生活。
阜外的辛教授推薦另一位專家陳岳良教授,加入微信群,陳教授擅長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外科手術,但是最近他遇上一個難題。
陳教授將這個疑難病例拿到大科室的會議上供大家討論,大家都拿不出好主意。
於是陳主任又將病例資料發給歐美的同行頂級專家,也就是以前他進修學習醫院的導師,導師們也是說,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如果再做一次緩解手術,也沒有什麼效果。
可是這個病例,陳主任已經給他做了三次緩解手術,最近一次手術到現在還不到一年。
歐美專家沒辦法,不代表中國醫生也沒辦法,陳主任不想放棄自己這個小病人。
於是他反覆思考研究,又拿出來給大家討論,在理論上也大概知道需要這樣做,但是當初第一次手術不敢調轉主動脈和肺動脈,現在怎麼可能敢調轉,現在的難度比當初可是大很多。
這時,辛教授說:「你找三博的楊教授問問吧,看他有什麼辦法沒,能不能做這種手術。」
此時陳教授加入了微信群,找到楊平。
楊平讓陳主任把病例資料發到自己QQ郵箱,自己看到病例資料再說。
很快,楊平收到病例資料。
的確,嚴重的先天性畸形-——主動脈與肺動脈長反了,左右心室的間隔上有一個缺口。
在半歲,三歲,去年,分別做了三次手術,三次手術之後,左右心室被完全打通,本來又隔牆的房間變成一個大房間,而主動脈和肺動脈還是反着的。
要不是前三次緩解手術,這個小孩恐怕活不到現在。
這個病例當初如果要根治,除了修補室間隔的缺損,還必須將主動脈和肺動脈從根部調轉過來,這種手術世界上沒有先例,難度及風險極大,難怪當時陳主任只是做緩解手術,沒有嘗試根治,因為當今世界根本就沒有這種術式。
現在在做緩解手術,已經不可能了,兩個心室已經打通成一個大腔室,還怎麼緩解。
如果要救命,現在只能做根治手術,嘗試將主動脈和肺動脈調轉,恢復到正常的解剖位置,然後再將室間隔重建。
手術難度非常大,風險非常高,相當於在廢墟上重建一座房屋,目前世界還沒有先例。手術也非常大,估計心臟受的縫合針數在達三千針。
「讓孩子來我這吧,可以手術-——」
——
可能孩子的家長非常着急,楊平認為可以根治之後,他們第二天就從帝都趕到三博醫院,找到楊平。
按照約好的時間,下午,家長帶着孩子見到了楊平。
孩子叫麥子景,父母都是高知,父親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博士,母親是中南政法的碩士,兩口子都是農村讀書通過高考拼出來的。
父親在鵬城一家世界頂級通訊科技公司做工程師,年薪幾百萬;母親考了鵬城的公務員,工作穩定,所以家庭條件都不錯。
父親麥吉富頭髮基本上全白,讀書的時候沒少下功夫,他的太太安穎慧頭髮也看得到少量的白髮,這兩口子從農村娃一路奮鬥今天這地步,付出很多汗水。
「楊教授,您看,這是小孩的檢查資料,我全帶來了,您幫看看,讓您費心了。」麥吉富很謙卑的樣子。
安穎慧牽着孩子安靜地站在一邊,讓丈夫出面溝通。
楊平將所有的資料認真看一遍,然後帶他們到病房的診室,詳細地查體。
小男孩的前一道長長的疤痕,從胸部延伸到腹部,非常刺眼,讓人看後觸目驚心。
「已經做了三次手術,這都是以前手術留下來的。」麥吉富介紹。
楊平只是聽着,沒有說什麼,專注自己的查體。
與之前自己的初步判斷沒有太大的出入,先天性心臟病,最初的病情是主動脈與肺動脈反位畸形,室間隔缺損,後來為了緩解病情,醫生做了三次手術,將兩個心室逐步弄成一個腔室。
其實陳主任已經盡力,否則這孩子活不到八歲,陳主任的水平也是一流的,但是因為這種畸形比較罕見,世界上從來沒有做過這種手術,所以陳主任沒辦法做根治手術,只能通過手術緩解症狀,為小孩爭取時間,希望以後醫學發展,可以有更好的手術方法來徹底解決問題。
「要不是之前醫生的三次手術,小朋友很難堅持到現在,我們要感謝這位醫生,憑一己之力,將孩子安全地護送到現在,辦法是有,風險很大,不知道你們願不願意與我們一起冒險?」楊平與孩子父親單獨溝通。
麥吉富是讀書人,懂得這些道理,風險肯定很高,他點點頭說:「我們願意冒險,以前首都的醫生說過,如果不能夠徹底手術,孩子很難再邁過這個坎。」
「你明白就好,這個手術的成功率只有八成。」
八成,是楊平的慣用語。
(本章完)
一筆閣 www.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9s 3.932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