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由宋回了來西京,一路上,陶北原為了遷就嚴妍的馬車速度,還讓自己的車夫不要駕得太快,那麼一路的也算是並駕齊驅了,只是,兩人並不處於一個車輿里,而是各在各的馬車裏,各想着各的事兒。
陶北原在想什麼,只有他自己知道。而嚴妍在想些什麼,她也就一開始時為了那些個叫她鬧不明白的兒女情長事而煩郁了一下子,之後,發現自己實在沒什麼能力理清這麼複雜的事情,便也乾脆不再去想了。腦袋放到空空,是她之前二十五歲向後那兩年中最喜歡的一種狀態。
到了西京的南城門,陶北原與嚴妍的馬車前後腳入了城。他也沒有直接回家去,而是讓車夫趕着車跟着嚴妍的馬車一路去了她宅子,得幫她把貨給卸了。
去了她住的那處宅子,他也沒多說什麼話,只是和自己的車夫一起,幫嚴妍把一袋袋的黍往她宅內放。本來嚴妍是想把貨堆去自己廂房的裏間,看是他搬,就算了吧,請人幫着把穀物袋子摞去了北房的那個堂里,也好,光足,通風,久久也不怕放壞。
本來大叔的二兒子還要幫着她們搬那些糧袋子的,可她見他這兩日跟着自己奔波,也不好意思叫人家再做這活,就硬塞給了他不少「茶水錢」,要他早些回家裏去休息。
陶北原搬完了穀子,嚴妍給他與他車夫二人斟了茶水,說實話,除了斟茶,她也不曉得能做什麼了,這一小筆人情賬,清不了。她總不能也硬塞給人些「茶水錢」吧,人家一看就是家業頗豐的,用那種還禮方式也有些磕磣人。那就先這麼的吧,斟個茶,陪着說兩句,客套客套,比方說,以後來她檔上吃個面不要錢什麼的,哈啦哈啦,也能把這一刻的些許尷尬給抹掉些。
陶北原心裏不住地笑,不過還是一本正經地聽着她在那兒講,也認真地應和寒暄。
他環顧了一下嚴妍住的這宅,心裏倒是有些疑惑,他見識過幾次這丫頭那小面檔前的陣勢,那生意好得跟打仗似的,照說按她那一碗湯餅的賣價,他心裏骨碌一下就能給她算出筆賬來,那賺得絕不能少,就不明白她怎麼住在這麼簡樸的地方,乾淨倒是挺乾淨的,處處也都拾掇得挺齊整,就是,這簡樸到都幾近簡陋了。
他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她時,她的樣子。那時他在她站的那個點對面的酒樓二樓,友人約了他聚在那二樓的一個窗口位。他先到了,坐着等,一邊啜着茶,一邊向窗外張望着。就見下面街上,兩個姑娘在賣似是湯餅的一種吃食,其中一個被人調戲狠了,面色隱忍微慍,明明能感受到她內里那股子火氣,像是下一刻便能舀一大勺熱湯朝那地痞潑過去的樣子,可還是百忍千忍地不動聲色,他還正想着要不要下去幫幫她,就見她臉上慍色忽地不見了,也見對面立了兩個高壯漢子在買她家的湯餅,她臉上的神色是越來越可憐,一副被地痞調戲欺負了也不知道怎麼辦的樣子,然後,就是那兩個漢子看不過眼,狠狠教訓了那個地痞一頓。
他當時心想,那丫頭故意的吧,就等着人過來幫她教訓人呢吧。借力打力,玩兒的不錯。
其實,嚴妍一個是不曉得自己的那些個神色變化早已叫人看在了眼裏,二一個,她也不知道自己那套被看在了陶北原眼裏是那麼個解讀法。說實在的,她每每在外做小買賣時,一遇欺負就扮弱、裝可憐,並不是說要扮成個什麼嬌弱的美人來討得男人護衛的好處。她的想法是,實在不想自己一個女人和一些地頭蛇起什么正面衝突,怕惹上些不必要的麻煩,還有,她向來以為幫她出手的那些個大漢都是出於一種強烈的正義感。這種應該很正常的吧,也不是什麼私相授受、難以說清的好處,這種是舉手之勞吧,就像帶路上迷了路的小孩兒去找警察叔叔,或扶蹣跚的老奶奶過大馬路是在一個層面上的意思。
----------
終於送走了陶北原那個總是叫她莫名地有些心底發毛的男人,她不禁緩了口氣。定了定,想着弄她的小食檔新品。
先取了一小把黃米,升了灶,微炒了一下,主要是聞一下它出的那個香氣,心裏好有個准數。
一炒,發現它出香比在現代的那些黃米要快,而且那香味裏面夾雜的甜勁兒也濃過現代的。想着這古時候,確是有一樣好,就是各種農副產口的質量確實有保障。雖說人產量不一定有保障,但人質量是一定有保障的。
她聞着那香,一股子的滿意開懷就油然而升。熄了灶,去了街上的雜貨鋪子就想買蒸籠,一看,沒有。也對,這種遼地蠻地,吃的餅子橫來豎去也就是一樣粗獷的爐烤圓餅,哪會吃什麼蒸出來的那種細膩水汽之物。
於是她就去了木匠鋪子,請人給按她說的那個形狀、材質造上五個大型的蒸籠。
定做蒸籠得需些時日。這些日子裏,她就親自把黃米給炒了,因為炒的火候以及時長得她自己把關,過了,少了都不行。到時蒸出的黃米麵饅頭那個谷香的強弱,最大程度上是取決於這個第一步——炒谷的。
第二日,她就又回去面檔幹活兒了,瀨益烈被換回了家,磨她炒好的那些黃色的穀子。嚴妍交待了他,一定要磨兩遍,還要過兩遍篩才行。
等蒸籠到了手,她很滿意那家木匠鋪子的活兒,手藝那是不帶假的,籠圈子箍的那竹片是嚴絲合縫,大小合宜,撂放極穩。她記下了那木匠鋪子的名字,想着下回有什麼要請別人特別做的木工活兒,就上這家來。
回了去,她蒸了一籠試試口味,跟她想的相比,是只好不差,誰讓人家這時候的糧好呢。
還別說,過了不幾日,她還真就又得用上那家木匠鋪子了,因為她得改造一下那用來做面檔生意的板車。
現在她家做買賣的板車是由馬拉着去街上的,故而可以不用考慮太多人力上是否吃得消的問題,那板車絕對可以再加高加寬。她這麼地一合計,就想好了接下去要做的改變。她準備把家裏的兩輛板車,僅留一輛在家裏備着,平時不用,另一輛送回給賣菜大叔,他家的菜越種越多了,收成漸好,興許以後他家還會多一個人推多一輛板車出來,跟着大叔一起在早市時過來街上賣菜呢?
跟着,她決定重新買一輛大型的板車,要板層夠高、車身夠寬的,這樣,便於做夾層出來,也便於改造。而家裏那輛馬車,也不是平時時時都要出遠門的,在這城中出個行,只要不是由城東去城西、或是自城北到城南地跨城而行,那就只需走走便行了,還能鍛煉一下身體。那馬車就用來運糧,買了什麼穀子往車輿裏頭一裝,那麼運着回去,也叫別人家看不去她家到底買入了些個什麼東西。一想到這茬子,嚴妍就覺着,有必要叫瀨益烈學習駕馬車,改日帶點錢財禮品和着那輛板車給大叔那兒一併送過去,也好順道兒托請一下他家二兒子給教一下瀨益烈駕馬,學會了後,他也能自己趕着個馬車去拉拉貨。
這麼一條線計劃好了,第二日開始就一步步地付諸實施了。
一切倒也順利,沒遇上什麼阻滯。就連那架大板車也改造得極為順利,板車兩側的扶手加高,以至於車體的凹槽加深,上蓋平板形成夾層,層內可存放工具貨品。平板並不蓋全,在近馬匹那一側留有空缺,鍋與爐可置於缺口內,非常穩當。車的四個角上支架起實柱,上面還加一個屋頂一樣的木蓋,兩側斜下來,兩側「屋」頂各有一層貼着翻上去的木板,下雨時可以翻下支平,這樣,她們操作食物的人與那些來買食的客人都可以有板遮雨。
嚴妍一看到改造好的板車,像個移動的小房子似的,心裏頭十分高興,連聲向木匠鋪的王叔道謝。王叔也很高興,他也是個宋人,早年流落在遼,生活不易,後來開了這個木匠鋪子,生活才一步步地有了保障,他手藝好,人實在,幾年前還帶上了兩個遼人徒弟。他見一個同是宋人的丫頭在這塊異土想支巴起生活來,覺着那肯定是不易的,所以幫她做活,都是他親自上的陣,事事上心。
嚴妍看到了改好的這移動木屋形板車後,是很想給它上個霸氣側漏的漆,比方說什麼黑漆鑲金粉那種,可後來一想,算了,咱還是走親和低調路線吧,原木色是最最親和的原生態自然色,就保持原色吧,那木匠鋪的王叔就給她的板車塗了層不知什麼物質的東西,像是層油子,不改原木的顏色,說是能防水防蛀。
接着,她還想請人做個幌子,用漢字與契丹文豎寫:嚴記面鋪。
照說,她這個移動的攤子,就不該叫什麼「記」,也不該叫什麼「鋪」,該是叫個什麼「小嚴家面檔」這類的微弱名頭的,可她算計着日後定是要盤下個食肆來做,到時,就要叫「嚴記面鋪」,那遲叫不如早叫,先把這名頭給打出去,這種事兒,不用怕丑!
嚴妍本是想請人做這幌子的,結果,這事叫彌查聽了去,她可就技癢了,說是選布針繡這事兒,她現在拿手,這幌子她來做便是了。嚴妍一想,可對哦,家裏頭就有人善於此事,做什麼還出去花錢找人來弄。
彌查用了五日便繡出一個幌子,近米黃色的布色,棗紅的絲線。布色與板車的木色相配,絲線顏色與馬身顏色相配,厚布的周邊也是棗紅色的回紋鎖邊,下有棗紅的須子。嚴妍一看,笑盈盈地誇了彌查幾句賢惠,還打趣道,真會幫家裏省錢,這活兒拿出去賣都行。彌查倒也不常聽他人那麼直接的讚揚,再加上嚴妍打趣得還有點不正經的樣兒,竟也臉上浮上點赧色。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4613s 4.151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