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槍泣血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眾生平等

    蘭絕塵和水漣漪卻要看得透徹多了,這就是赤裸裸的生存法則,種族與種族之間的生存規則,若是把人換成豬,牛,羊,等其他動物,妖獸,是否就會好受一點?

    答案是肯定的。

    這是一個人人都知道的秘密。

    畜牧,畜生。

    我為刀俎,人為魚肉。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獵人和獵物的角色在不斷的轉換,很多的修行者踏上修行之路以後,無法接受這種殘酷的法則,以至於心中有了魔障,佛教也是因此盛行於世。

    佛教的瘋狂滲透,其本質就在於讓人們能夠心平氣和,心安理得的接受既定不可改變的事實。

    眾生平等,這一句話便是佛教的核心,水漣漪所修行的妙法蓮華經之中言道:「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

    一地獄道,二餓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

    六道輪迴便是最大的一個證明,去來往復,有如車輪的迴旋,在這六道中周而復始,無有不遍。

    &生平等」這句話被很多人誤解。

    世間上一切眾生之間、男女之間、甚至每一個兄弟姐妹之間,何曾平等過?有人窮,有人富,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卑賤如螻蟻。

    佛法中所謂的眾生平等,是指眾生法性平等,對眾生的慈悲喜舍心平等,在因果規律面前,眾生平等,而非說眾生的際遇平等,地位平等。

    眾生的差別,站在因果這個大環境下,而且來得自然,也能讓人心服口服。眾生的不平等,是因為大家從無始以來,造的善業、惡業不平等引起的。

    有人行善多,有人行善少,有人作惡多,有人作惡少。沒有理由要求不論作惡行善,轉世為人之後就要得到相同的待遇。

    實際上,佛弟子四種也是有地位等級的,比如優婆塞、優婆夷見到比丘、比丘尼就要行禮,但比丘、比丘尼不用對優婆塞、優婆夷行禮,比丘尼見到比丘要行禮等等。

    這並不是什麼等級制度,而是境地差別,相當於晚輩向長輩行禮,後進向先進行禮一樣。

    因果是為佛法的最大核心,有因必有果,因果運轉如是一個圈,像是一個涌動的車輪,稱有人戲言,命運之輪便是上蒼自成的一個精密的車輪。

    帶着眾生之望駛向一個不確定的遠方。

    三世六道是佛教的大佛之祖參悟天地法則之後,維護天地穩定而建構的時空模式。

    &世」即是指過去、現在、將來三個世界,每一住世界又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之分,「道」的意思是往來住所。

    阿修羅、人、天是善道,地獄、餓鬼、畜生是惡道。佛教認為,有情眾生無一例外地要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間無窮流轉。

    同時,因為它們在三世中的「業力」的各不相同,決定了他們在每一住世界六道中的位置也不同,有情眾生在不斷重複經歷三世的過程的同時在六道中不斷輪迴,所以稱作三世六道輪迴。

    所謂的「業」指的是有情眾生之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它能招感苦樂染淨之果,即果報,並以輪迴到六道中的善道或惡道的形式表現出來。

    換言之,眾生在前世為人道者、現世或許上升到天道,也可能下降到地獄道,來世則有可能輪迴到阿修羅道或其他眾生道。

    至於輪迴到六道的哪一道,取決於眾生的「業力」。眾生在過去世所作的「業」決定了它在現在世輪迴中的苦樂果報,現在世的苦樂是過去世的業報.依此類推。

    有情眾生的「正報」必然同時伴隨着無情眾生的「依報」。有情眾生依據在過去世的行為所產生的「業力」在現世獲得的「果報」佛教稱作「正報」。

    所謂「依報」是指有情眾生所依據的環境。亦即生命主體賴以生存的山川河流、樹木花草等無情眾生。

    佛教認為「正報」必然伴隨着「依報」,任何生命體必須依存其生存環境,因此環境與生命體自身的存在是合而為一的,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合而不二的,所以稱之為「依正不二」。

    也就是說,佛教把生命體與生存環境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顯然,根據佛教的緣起理論,三世間六道眾生本質上是相同的,否則,畜生、阿修羅、人、天等之間就不能互換角色,所謂的今生為人,來世做牛做馬的說法也就沒有了依據。因此,在佛教的觀念中,一切有生命的物種在本性上是相同的,沒有高下貴賤之分。

    大佛之祖明確指出:「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世故名眾生。」

    所以佛陀自稱「我今亦是人數」,意思是佛與眾生本來都是平等不二的,差別只是在能否滅除煩惱,能滅除煩惱的是佛,反之,是眾生。

    可以說,在對待生命的問題上,佛教的視野更為開闊,並沒有僅僅局限於人類本身,以至於佛教子弟遍佈全宇,沒有種族門檻,沒有天賦門檻,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參佛。


    佛教的包容一切,只要你願意,你要你肯,苦海永無涯,回頭便是岸。

    佛的本生故事「王子飼虎」、「屍毗貸鴿」向信眾們傳達的就是「眾生平等」的教義,為了拯救鴿子和老虎幼子,屍毗王割去腿上的肉,小王子捨身。

    或許,在人類中心主義者看來,這種說教有些不可思議,人的生命價值怎麼能夠與動物相提並論,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嗎?

    然而,在佛教看來,眾生平等,任何生靈沒有高下之分,因此,慈悲的對象不只是人類,也包括一切有情眾生。在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受到保護的思想前提下,佛教提出慈悲為懷,善待一切生命的觀念。

    並以此作為倫理道德的善惡標準,評判和發放眾生在來世輪迴果報的門票,第一善業就是不殺生,凡行善積德者上天堂,入善道;殺生則是十惡不赦的第一條,凡行惡作孽下地獄成餓鬼。

    &嚴經》有云:「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佛教用一種平等的視角和心態去護持一切有生命的物種——一切眾生,使得佛教沒有其他教派人類中心主義對待其他生命物種的傲慢與偏見。

    相對於這裏的佛教的強勢,蘭絕塵上一世所在的宇宙時空,那裏的佛教將不殺生是佛教全部戒條的首戒。

    在古中國,中國儒家認為人可以為神、上帝。儒家相信人畢竟有體現至善、上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可能。孟子認為: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之趨善,如水之就下。

    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便可成德、成聖。荀子認為:途之人可以為禹。程朱理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之路,也是把國家、組織的管理權柄最終交給聖人。

    到陸王心學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無物」,也是這樣。而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下,佛教吸收儒家的有教無類也發展出眾生平等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說法。

    儘管佛教的起源來自鄰國的古印度,但它在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和融合中逐步發展為中國的佛教,佛教的包容性顯露無疑。

    其中的佛性論代表了中國佛教的基本特徵,它為佛教的「眾生」觀念注入了新的內容,即以佛性作為眾生平等的理論依據,把人類對生命的關愛和平等的理念由「有情眾生」進一步擴展到了「無情眾生」,提出了「無情有性」的觀點。

    通俗的說法就是認為不但一切有情眾生,而且如草木瓦石等無情眾生亦有佛性。從中國佛教的圓融觀點來看,不僅人類能夠成佛、有生命的眾生能夠成佛,而且,那些在人們眼裏可以任人宰割、任意踐踏的「無情眾生」同樣具有佛性。

    從邏輯的角度講,既然佛佛平等,具有佛性的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也平等無礙。因此,在中國佛教的天台宗、三論宗以及禪宗的牛頭宗那裏,眾生平等指的不只是印度佛教中的有情眾生之間的平等,同時也包括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之間的平等。

    &般涅槃經》道:「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認為:「以佛性等故,視眾生無有差別。」這一思想被佛教僧眾們廣泛接受以及瘋狂的推崇。

    不過《涅槃經》中的眾生指的是有情眾生。

    在中國文化的氛圍中,尤其是在儒家的心性理論影響下,經過魏晉南北朝有關心性與佛性的大爭論之後,佛教開始形成有關佛性論的系統觀點和理論,在隋唐時期就以創宗的形式宣告中國佛教的形成。

    其中,三論宗的吉藏、天台宗的湛然等高僧從中國佛教特有的視角——「圓融」的角度開始探討佛性論問題——無情眾生的佛性問題。

    禪宗的牛頭宗則進一步發展出「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的觀點,把佛與黃花、翠竹平等看待,使眾生平等的理念更為廣泛和充實。

    &融」是中國佛學的特色和精神,所謂圓者,積周遍之義;融者,為融通、融和之義。因此,圓融從基本詞義上講,就是圓滿融通,無所障礙的意思。

    當然,這種中國佛教的圓滿融通、毫無隔歷的前提是各種事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的狀態和各自的獨立性、完整性。也就是說圓融是干差萬別事物之間的相即相入,相攝相容或者說圓滿融通,毫無隔歷。

    換言之,圓融強調的是一種對立同一關係,是一切有差別的現象、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關係。

    &就分別妄執之見言之,則萬差之諸法盡事事差別,就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則事理之萬法遍為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波,謂為圓融。」

    儘管從現象上看,世界上存在着千差萬別的事物,但是它們本質上又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整體。

    中國佛教的這種「圓融」思想,在吉藏那裏被理解為「一切諸法依正不二」。「二」即是「異」、差別、對立、矛盾。不二,亦即無差異、無矛盾。

    &乘義章》解釋說:「言不二者,無異之謂也,即是經中一實義也。一實之理,妙理寂相,如如平等,亡於彼此,故云不二。」

    &如」是真如之意;亡於彼此即無分別之意;實義則指宇宙萬物的實相。因此,一切現象的真如、實相離一切差別相,而是超越二與不二的分別,一如無二、平等無二。

    吉藏在這種「如如平等,亡於彼此」的基礎上推論出無情眾生也有佛性的觀點。吉藏論證說:「以依正不二故,眾生有佛性,則草木有佛性。

    以是義故,不但眾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也。若悟諸法平等,不見依正二相故,理實無有成不成相,假言成佛。以此義故,若眾生成佛時,一切草木亦得成佛。

    吉藏在這裏明確地表明,一切眾生都是處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因果關係中,離開無情眾生,有情眾生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生命主體同生命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天台宗的「圓融」思想是通過智顫「一念三千」說體現出來的。

    &念三千」是「一念心具三千世界」的略稱。所謂「一念」在智顴那裏指的是一念心、一心,即心的一念,是心念活動的最短時刻,用佛教的概念就是「一剎那」。

    那麼「心」又是何物?智頗在《摩訶止觀》指出「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

    至於「三千」或「三千世界」,智額解釋為: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未完待續。)



  
相關:  牧仙志    劫天運  仙府種田  重返人途  穿越者縱橫動漫世界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神槍泣血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眾生平等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神槍泣血"
360搜"神槍泣血"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3.80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