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槍泣血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文明衝突

    天台宗認為,法界,如是、世間等雖有差別,有的甚至對立,但它們之間又是相互含攝的,天台宗稱之為「互具」。

    每一界都具備十法界,十法界構成百界。百界中每一界各有「十如是」,構成千如是。而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又同時具備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這三世間,於是得出三千種世間這個數字。

    儘管智顫的「三千世界」看上去紛繁複雜,讓人眼花繚亂,實際上是對一切萬法的概括。因此,「一念三千」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探討的是一與多的關係、大與小的關係、萬物與心念的關係。

    智顫認為:「此三千在一念。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既然世界上的每一事物,本來具足大干世界的一切本性,而心即一切法,法性即佛性,那麼,佛性圓融、體遍的特點便顯現出來。

    在智頗「一念三千」的基礎上,湛然提出了「無情有性」的思想,即草木等無情眾生與有情眾生一樣具有佛性。

    在他看來,既然佛性是眾生的本性,也是萬法的本性,那麼,「言佛性者應具三身。不可獨雲有應身性。若具三身法身許遍何隔無情。

    二者從體三身相即無暫離時。既許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嘗離於法身。況法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於諸法何獨法身。法身若遍尚具三身何獨法身。三約事理。

    從事則分情與無情。從理則無情非情別。是故情具無情亦然。」既然剎那一念具足三千世間,便是剎那一念心遍周法界,那麼,佛性也具有三身,應身、法身和報身,不可能只具應身。

    由此,湛然的結論是:「是則一塵具足一切眾生佛性。亦具十方諸佛佛性。」草木、瓦石同樣不例外,與其他有情眾生一樣具有佛性。

    湛然從天台宗的圓融思想推導出無情眾生有佛性的觀點,把眾生平等的思想貫徹到了無生命的物質世界。

    禪宗的牛頭宗則把老莊與魏晉玄學的「道」、「以無為本」的概念和思想引進了佛學,從哲學本體論的角度提出了「道遍無情」的觀點。這是湛然「無情有性」的另一個版本,當然,這個版本更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

    眾所周知,「道」是老莊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儘管包含的意思很多,但第一的要義是本體論意義的,即指宇宙萬物的基始,魏晉玄學在老莊思想基礎上提出了「以無為本」的思想,試圖用思辨的方法來探討萬物存在的根據。

    牛頭禪的創始人法融在佛教「性空」的思想中添加了道家玄學的概念,提出了「虛空為道本」的命題,所謂「虛空」即是性空的別名。

    &本」在法融那裏也被解釋為具有「離一切限量分別」的佛法之根本。他的原話是:「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

    若眾人得之,道即有窮。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數。若總共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萬行虛設。」

    所以,方立天指出:「就此命題的思維形式來說,顯然是受到了魏晉玄學『以無為本』說的啟發,就此命題的思維內容來說,也是與『以無為本』說相呼應的,然就此命題的思維實質來說,則是般若學與道學兩種不同思想的折中、調和。」

    如果說,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是以心性論為出發點、從境界的視角論證「無情有情」,那麼,牛頭宗則是以老莊的「道」,以玄學的命題形式,把道或者佛性或者法性置於超越心物之上的宇宙本體高度。

    既然佛性已經成為宇宙本體,既然佛性就是「道」,那麼,「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的觀點也就完全合乎邏輯地被推論出來。

    因為,本體論意義上的「道」是沒有有情與無情之分的。也正是牛頭宗的玄學特色——從宇宙萬物的本原出發,使得佛教「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思想具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和胸襟。

    對於今天的生態倫理來說,它更是提供了一種思考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思路和方法。

    事實上,佛教的「眾生平等」觀念作為一種宗教理念和信仰的基礎,對佛教信眾的生活方式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或許這些佛教信眾並沒有生態倫理的意識,或許他們並不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存之間的相互關係,但他們嚴格按照佛教的清規戒律起居生活,在吃齋、放生和遵守不殺生戒律的過程中,賦予了在現代社會的文明人看來毫無生命跡象的植物、土地以佛性的尊重、呵護。

    把萬物與人類相提並論,共同禮遇,甚至給予它們的敬重勝於自己的同類,從而在客觀上起到了保持生態平衡和保護自然環境的作用。

    無論是哪一個宇宙文明,在餛飩初開的時期,人們也曾經用一種敬仰或關注的目光去看待自然,把它看作具有靈魂的活的有機體。

    但自人類的出現,不斷的繁衍,以數量佔據了萬族前列之後,在自然目的論觀點的影響下,人們更多的時間是把人類放置在自然的中心位置。

    所謂的自然目的論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合目的的。

    地球上一個很有趣的西方古人,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認為,在動物的繁殖與生成過程中自然給予了周密的安排和照顧。

    而經過馴養或者野生的動物可以作為人類的食物,其皮毛可以提供給人類製作成「服履」,其骨角為人類的工具提供來源。

    由此他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然就為動物生長着豐美的植物,為眾人繁育許多動物,以分別供應他們的生計。」換句話說,自然界生長的植物是為了餵養動物,動物的存在是為了向人提供生活必需品。

    因而,自然在人們的眼裏僅僅是人類生活必需品的倉庫。可以說,人類中心主義的這種觀念在人們的意識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成為人們衡量一切的價值標準和評判萬物的尺度。

    地球上西方的基督教則從宗教的角度支撐着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即把人類描繪成上帝最鍾愛的生命狀態,甚至把他的形象賦予了人類,並告誡人類:「你們要生養許多兒女,使你們的後代遍滿全世界,控制當地。我要你們管理魚類、鳥類和所有的動物。」

    因此,基督教宣佈說,上帝創造人類的目的就是要讓人類成為自然的主人,並賦予人類管理和控制大地的權力。


    所以,懷特認為西方的「猶太一基督教的人類中心主義」是「構成了我們一切信念和價值觀的基礎」,並長期「指導着我們的科學和技術」,鼓勵我們「以統治者的態度對待自然」。因此「生態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在於基督教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

    如果說目的論的人類中心主義和基督教的人類中心主義提供的僅僅是一種觀念和意識——一種靠理性的思考就能獲得的觀念和依靠信仰支撐的對宗教教義的解釋。

    那麼,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使得人類中心主義改造和控制自然的目標有了現實的技術保證。

    特別是哥白尼的天文觀察結果為人們打開了嶄新的視野:地球與其他天體的物質是相同的,並且受同樣規律的支配。

    於是,自然界在人們眼中又有了新的意義——觀察和實驗的對象。

    伽利略則進一步把自然送進了實驗室,分解成簡單的形式和可度量的對象,並使它們服從數學的規律。於是,自然在人們的眼中便被看作是沒有活力的物質。

    在此基礎上,英國的培根通過他的《新工具》向人們宣佈,了解自然不應是目的本身,實踐才是目的。

    也就是說,利用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來干預自然,支配自然,征服自然,這才是人類最終的目的。

    &識就是力量」便是培根這一觀點的集中體現。在培根看來。正是因為人的理性具有對自然、對事物的本質進行調查研究的能力,因而人類是能夠支配自然的。

    這種思想構成了近現代西方思維方式的主導特徵。

    應當承認,對「自然」的新認識,修煉文明逐漸剝離凡人界,修行者們的消失,為自然科學和技術的崛起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紡織機、蒸汽機的出現加快了西方科技文明的步伐。

    於是地球朝着科技文明的方向前行,步履蹣跚的前行,卻不知道他們在修行者們的保護之下才得以如此愜意。

    但同時,在人類企圖通過技術革命調整和控制自然的過程中,人們對於人類以外的生命物種和自然環境的漠視和踐踏。

    導致了生態環境嚴重失衡,由此也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這也迫使人們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對人與自然關係進行反思,並將這種反思擴展到社會倫理的領域。

    傳統倫理的作用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並以善與惡、正義與邪惡來評判與規範個人、社會團體和政府的行為。

    生態倫理則是主張把傳統倫理的道德標準、行為規範進一步擴展到人之外的生命物種身上。或者說,人類必須尊重各種非人類生命物種的「生存權利」,並以對待人類行為的善惡標準和評判方式處理人類與自然包括各種生命物種的關係。

    在關注人類的生存的同時,也必須關注其他生命物種的生存,並與之和諧共存。

    因此,生態倫理學導致的不僅是倫理學而且是整個人類自古希臘開始的價值體系和基本觀念的改變。

    正因為如此,從傳統倫理到生態倫理的轉變對於人類來說是痛苦而且艱難的過程。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人類為了生存,一直在與自然與其他的強大生靈在做抗爭。

    中國神話中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都表達了先民對自然的抗爭精神和欲望,這種抗爭無可厚非,然而,人類想要控制自然則是另一回事。

    當人類以征服者的心態藐視自然,藉助技術的手段控制自然時,尤其是當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類擁有了「上天攬月」的能力時,如果沒有自覺的約束力,現代技術運用的結果造成的將是毀滅性的生態災難。

    佛教則是以一種謙卑和平常的心態對待一切生命現象,並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進行着某些實踐探索。

    而且其中的觀點和理論經過了高度的抽象和思辨,並進行了嚴格的邏輯論證和本體論意義的探討。

    有關「眾生」概念的含義、「眾生平等」的思想,與今天人們努力探索的有關生態倫理思想有着十分相似的思維方式和終極目標。

    尤其值得探討和借鑑的是,在佛教的信仰中,關於敬畏生命、善待萬物的「眾生平等」思想不只是一個觀念、意識和理念,它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倫理,一種人類的善惡標尺,更是佛教信眾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

    換言之,佛教的「眾生平等」不只停留在思想、觀念的層面,它對生命的尊重,對萬物的關注是落實在佛教的修行實踐過程中的,體現在吃齋、放生等具體的生活細節中,規範在不殺生的戒律中。

    正因為如此,佛教的思想理念和實踐活動能夠延續直至今日,無論經歷了多少次的滅門危機,只要佛心還在,佛教就如同大火之後的野草一般,春風吹又生。

    這個世界更甚之,佛教短短的時間就發展到了比擬一個紮根了無數歲月的老牌勢力——地下角斗場。

    人類的繁衍能力是恐怖的,以至於人類遍佈全宇宙各個角落,最終的結果便是這個世界也是人類主義中心的。

    哪怕慕容情擁有雅典娜的血脈,可是她畢竟在一個人類主義為中心的世界之中長大,下意識之下,覺得噁心,反胃,難以接受,這很正常。

    可是蘭絕塵不同,上一世他是為龍族,並且專研過佛法,所以他看得很淡,只要對方沒有觸碰自己內心的底線,一切好說。

    水漣漪更加不用說了,作為楊柳菩薩的親傳弟子,佛法高深,哪怕沒有殺生幾次的她,依舊平常之心看待。

    只不過,眼前的事情有蹊蹺,大有問題。(未完待續。)



  
相關:  牧仙志    逆劍狂神  帶着農場混異界  仙都  穿越者縱橫動漫世界  網遊之菜鳥很瘋狂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神槍泣血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文明衝突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神槍泣血"
360搜"神槍泣血"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91s 3.97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