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一直有心想寫張巡的英勇事跡,但是對他大肆吃人感到難以接受,所以一致沒有動筆,如果寫他,該如何寫,
該如何描述城裏的百姓打個盹就可能被人吃掉的慘烈?張巡是否已經突破了人類的道德底線?俺非常想就這些問題請教一下『會微笑的狼『,希望能夠得到答覆.
侯君集取得了蓋世功勞,同時也犯下了彌天大錯,他私取高昌寶物,據為己有,上行下效,他的部下很快將高昌寶物搶掠一空。戰爭中的擄掠本來就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因為這能極大地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但是御史大人們並不這麼認為,他們接連對侯君集進行了嚴厲的彈劾,率部歸來的侯君集很快被下了大獄。
中書侍郎岑文本挺身而出,為侯君集作了精彩的辯護。他列舉了陳湯等前朝大將的故事,希望唐太宗記人之功,忘人之過,並引用黃石公兵法作為論據,
軍法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所以以前的明君用人,必然用人所長、棄人所短,不會輕易委屈功臣大將。唐太宗深以為然,下詔釋放侯君集,不再追究他的過失。
雖然侯君集虛驚一場,但有功不賞,一直讓他怏怏不樂、耿耿於懷。人性本是複雜的,侯君集並非胸懷寬廣的謙謙君子,
做事一向隨心所欲,不畏人言。他家裏養着好幾個奶媽,就是為了自己每天可以喝到新鮮的人奶,窮奢極侈,以此為甚。雖然唐太宗待他不薄,
卻遠遠沒有滿足他所期望的要求,俗話說,富貴險中求,他要在皇太子李承乾的身上找到登峰造極的榮華。
此時的李承乾也正惶惶不可終日。他已經多次遭到李世民的訓斥,擔心自己的太子位隨時不保,知道侯君集對皇上不滿,
正好拉他一同入伙。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當時是東宮屬官。為兩人見面牽線搭橋,他們多次在一起策劃政變,侯君集曾舉手對李承乾言道,「此手當為殿下用之」。
侯君集對皇帝的不滿,唐太宗早就知道。一直並未在意,唐太宗沒想到的是,侯君集竟會密謀造反。
以前張亮出任洛州都督,來向侯君集道別,侯君集譏諷他說,「被人排擠出京城了」,
張亮回答道,「還不是你背後排擠我」,侯君集積怨難消,「我平滅高昌。回來就被天子下獄,哪有機會背後排擠你,這種日子過得實在鬱悶,
我過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嗎,我們一起反了吧」。張亮心中害怕,轉頭就將此話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認為這只是侯君集一時的氣話,按下此事,
只當什麼都沒有發生。貞觀十七年。李世民讓閻立本畫出包括侯君集在內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放於三清殿旁的凌煙閣,共同緬懷當年的崢嶸歲月。
張巡很出名,但是似乎算不上「名將」。在那個戰火紛飛年代。他名氣不下於郭子儀李光弼,但是軍事差得比較遠吧。
這種人感覺不好置評,他們為自己的信仰的努力,讓人敬佩;可是,剝奪他人生存之權,超越人類道德地線。卻又讓人害怕。
但是,如果不如此,睢陽丟失,江淮大片土地暴露在叛軍鐵蹄之下,其它地方的軍隊也來不及集合,反擊,損失更加慘重。
李世民是念舊的,侯君集何嘗不是如此,《酉陽雜俎》上記載了侯君集參與密謀後惶恐不安的心情。他夢見二甲士把他抓到一個地方
,一個戴着高高帽子的人大喊道,「取侯君集的威骨來」,立刻就有好幾個人操起屠刀,打開他的腦袋和右臂,取出魚尾狀的骨片,
當他醒過來的時候,腦袋和右臂還十分疼痛。「自是心悸力耗」,連一張弓也拉不開了。謀反是滿門抄斬的大罪,侯君集當然知道個中干係,
常常夜不能寐,黯然嘆息。他的妻子還蒙在鼓裏,看見丈夫如此不安,忍不住出言勸解,「你是國家大臣,怎麼會如此忐忑?
如果是做了辜負國家的事情,還是去自首的好,肯定可以保住性命」,侯君集也有過自首的念頭,但終究沒有付諸實施。
皇太子李承乾謀反的陰謀終於東窗事發,很快牽出了勛臣侯君集。面對人證、物證,唐太宗確定侯君集參與了李承乾的陰謀。
唐太宗希望對他網開一面,群臣都說,「侯君集大逆不道,應該用國法處置他」。
唐太宗無法否決眾臣的意見,只能與侯君集最後訣別,此時,大唐皇帝淚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聲,血雨腥風中走出的生死戰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侯君集臨刑前,神色鎮定,他請監斬官轉告唐太宗,留下一個兒子延續侯家的香火(謀反本是滿門抄斬),唐太宗答應了他的請求,赦免了他的妻子和一個兒子,將他們流放嶺南。
一代將星隕落了,結束了他的榮辱一生,也許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許是他過於執着?他的不甘,讓人動容,而李世民的眼淚,則讓人心碎。
劉仁軌
回首大唐,人們往往想到流光溢彩的唐三彩,想到縱橫馳騁的邊塞詩,想到巍峨雄偉的大明宮,殊不知,這只是唐朝的瑰麗表象,
它的內里則是唐人強烈的進取心,這正是一個偉大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大唐名將劉仁軌的豪言壯語印證了唐人的這種內里,
當他聽到日本軍隊從海上增援百濟的消息,仰天大笑,「是上天要富貴我這個老頭子」,千載以下,後人依舊為唐人的萬丈豪情動心不已。
劉仁軌(公元602年~公元685年),出生於汴州尉氏(河南尉氏),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出將入相型的人物,他大器晚成,卻一鳴驚人,足以媲美當年雄才大略的楚莊王。因為他,
改寫了唐朝與日本的千年歷史。今天的日本,在元旦喝着屠蘇酒,在上元節的踏歌慶祝。
在七夕遙望牛郎織女,在重陽節登高賞菊,這些都是唐朝傳過去的風俗,在中國早已式微,在日本依舊風行全國。
這一切。都與千年之前的一場海戰息息相關,那就是劉仁軌指揮的白江口戰役。
劉仁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老壽星,享年84歲,他年輕時正值隋末亂世,烽煙四起,他又家境貧困,無法專心讀書學習,
但是他從未放棄自己。沒有紙筆,就用樹枝在地上寫字練習,居然讀通了文史。以博學著名。武德初,河南道大使、管國公任瑰準備上表論事,
劉仁軌見到了他上表的文稿,為他修改了幾個字,任瑰十分驚異,見劉仁軌頗有文化修養,就以赤牒方式讓他當上了息州參軍(赤牒授官是唐初制度,
按正常程序,應是吏部先用赤筆注官之狀,門下省審批。皇帝最後授旨)。不久,劉仁軌又調任陳倉尉。當地有一個折衝校尉名叫魯寧,
橫行不法,魚肉鄉里。以前的地方官沒人敢管他。折衝校尉屬於諸衛折衝都尉府,下府的折衝校尉都是正五品下階,小小的陳倉尉論地位與之相差甚遠。
但是,劉仁軌公事公辦,給這位大爺以嚴厲的警告,魯寧沒有放在眼裏。依舊我行我素。當他再度觸犯國法的時候,
劉仁軌把他抓了起來,讓人拿棒子把他活活打死。消息上報到大唐皇帝李世民那裏,頓時讓天子勃然大怒,「一個小小的縣尉,竟敢杖殺我的折衝,簡直是無法無天」。
唐太宗召見了劉仁軌,很快弄清了事情的是非曲直,面對劉仁軌的侃侃而談,一代名君大為折服,
馬上提拔他作了櫟陽(今陝西臨潼北)縣丞。貞觀十四年,唐太宗打算前往同州(今陝西大荔)狩獵,
劉仁軌及時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摺,「今年風調雨順,莊稼長勢喜人,百姓晝夜辛勞,才收割了十分之一、二,現在皇上前往狩獵,
各種接待加上修理橋道,動輒要用一、二萬個工,對百姓的收割相當不利。
如果等百姓收割完畢,皇上再行射獵,於公於私,都能兼顧」,唐太宗知錯必改,將狩獵行動推遲了整整一個月,他下旨表揚了劉仁軌的諫言,「你雖然官職不高,卻竭誠為民,所陳之事,甚得君心」。
不久,劉仁軌提升為新安(今屬河南)令,累遷到給事中的位置。隋唐之時,給事中成為門下省的屬官,
駁正政令之得失,地位崇高,是個時常可以親近皇帝的官位。好景不長,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劉仁軌得罪了當朝紅人李義府,
被外放到青州(今屬山東)。說起事情的來龍去脈,竟是因為李義府的一樁風流韻事。
李義府看中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女人淳于氏,此女子卻是一個膽大包天的殺夫罪犯,當時正受着牢獄之苦。李義府逼迫大理寺丞畢正義釋放了淳于氏,讓毒殺丈夫的女犯人成為自己枕邊如膠似漆的情人。
有人向朝廷告發此事,唐高宗馬上派人查辦,派去的人正好就是劉仁軌。
李義府知道劉仁軌一向的辦事作風,知道自己不能心存僥倖,他很快逼迫畢正義在獄中自殺身亡。劉仁軌雖然秉公辦事,苦於沒有相關人證,
最終未能將李義府定罪,打狼不成,反被狼咬,從此李義府將劉仁軌恨得咬牙切齒,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李義府落井下石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此時的朝鮮半島上,高麗、百濟、新羅三國爭雄,但一時之間,誰也吃不掉誰。
新羅與大唐交好,高麗、百濟則與日本親近。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百濟夥同高麗、靺鞨進犯新羅,
連奪三十餘城,新羅向大唐頻頻告急。唐高宗收拾了西域的叛亂,轉頭就來收拾不服管教的百濟和高麗。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
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被任命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十萬水陸大軍渡海進攻百濟。
唐軍連戰連捷,真搗黃龍,迫使百濟王扶餘義慈和眾位王子投降,不到十天時間,百濟就覆亡了,大唐以其地設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
,百濟成了唐朝的羈縻府州。蘇定方讓郎將劉仁願駐守百濟府城,自己則押解百濟王族回國獻俘。
顯慶五年十二月,李勣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兵發高麗,劉仁軌監統水軍,負責保障後勤。
當時海上風高浪大,氣候並不適宜出海,李義府卻不管不顧,一再催促進兵。劉仁軌率部出海,
遇上颶風,船舶傾覆,折損嚴重。朝廷派監察御史袁異式前去審訊劉仁軌,
在袁異式出發之前,李義府就打了招呼,「君能辦事,不憂無官」,袁異式心領神會,決心對劉仁軌不利。
面對袁異式的咄咄逼人,劉仁軌從容應對,「國有國法,我的過失自有國法處置。如果要我自殺以趁仇人之心,那是痴心妄想」,
交鋒之下,袁異式拿出的結論自然要置劉仁軌於死地,他臨走時還親自給劉仁軌上鎖,以防劉仁軌畏罪潛逃,更有李義府在朝堂上煽風點火,
「不斬仁軌,無以謝百姓」,劉仁軌的性命一時危在旦夕。舍人源直心出面替劉仁軌說情,「海風暴起,非人力所及」,
唐高宗並非昏君,認為源直心言之有理,就將劉仁軌去官免職,讓劉仁軌以白衣身份隨軍效力。此時,朝鮮半島的形勢風雲變幻,給劉仁軌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遇。
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左衛中郎將王文度被任命為熊津(今韓國公州)都督,
負責安撫百濟民眾,不料王文度渡海時突然病死,此時唐軍主力也已撤離百濟,百濟復辟勢力躍躍欲試,
準備與留守孤城的唐軍一爭高低。復辟勢力的代表人物一個是扶餘福信,一個是僧人道琛,他們佔據周留城(今韓國扶安)與唐軍周旋。(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4s 3.88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