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得知了高仙芝的處境,當機立斷,讓他取代夫蒙靈詧,並授予高仙芝鴻臚卿、御史中丞,征夫蒙靈詧入朝。這下,高仙芝可以一出惡氣了,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想的,不料,
高仙芝對夫蒙靈詧依然恭恭敬敬,「趨走如故」,夫蒙靈詧越發不安。高仙芝知道,如果不把話挑明,所有與自己有積怨的人都會提心弔膽。
以前,副都護程千里、押衙畢思琛、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人都在夫蒙靈詧的面前說過高仙芝的壞話,高仙芝把他們都找來了,
當面了斷恩怨,他斥責程千里,「你面似男兒,心如婦人,是怎麼回事」,又對畢思琛說,「你這胡人無法無天,奪了我城東幾千畝地的好田莊,還記得嗎」,
畢思琛頗為幽默,他對曰,「那是你看我生活艱難送給我的」,高仙芝笑了,「那時候你作威作福,我是怕你,哪裏是可憐你呢,
這些話我要是不當面說出來,你們說不定整天憂慮,說出來了就沒事了」,又把王滔等人拉下去打了一頓,然後統統釋放,「由是軍情不懼」。
高仙芝身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大權在握,封常清得到了他充分的信任,
負責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務。以後,高仙芝每逢出征,經常讓封常清擔任留後使,代管軍政大事。封常清堅毅果決,治軍嚴謹,很快就作出了一件震懾全軍的事情。
高仙芝乳母的兒子鄭德詮做到了軍中的郎將,高仙芝的乳母也住在高家內宅,高仙芝把鄭德詮當作親兄弟一般,「家事皆令知之」,因此鄭德詮在軍中頗有威望。封常清每次辦事回來,
諸將都前去拜見,只有鄭德詮不以為然,甚至騎馬從封常清身邊衝過。完全不把留後使封常清放在眼裏,封常清到了使院,
叫人召來鄭德詮,以軍法處置他。杖打六十。高仙芝的母親和乳母聞訊趕來,卻進不了門,在門外急得號啕大哭,高仙芝得知消息也很吃驚,此時。
鄭德詮已被棍棒活活打死。高仙芝見到了封常清,卻說不出一句話來,封常清也不向高仙芝謝罪。後來,有兩位將軍犯了罪,同樣被封常清處死,唐軍軍紀整肅,煥然一新,高仙芝對封常清更加看重。
封常清有條不紊的後勤供應,讓前方打仗的高仙芝處處省心,成為赫赫有名的常勝將軍。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在小勃律以西)葉護失里怛伽羅上表,「朅師王親附吐蕃,因苦小勃律鎮軍,阻其糧道。
臣思破兇徒,望發安西兵,以來歲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至大勃律。」高仙芝又一次出征了,這次的目的地比小勃律國更為遙遠,短短數月。
唐軍來往朅師國(今巴基斯坦奇特拉爾),將朅師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俘虜了朅師國王勃特沒,唐朝立了勃特沒的兄長素迦為朅師王。大唐威名遠震。
連印度河河谷地區的個失密國王都因為仰慕大唐,多次上表要求與大唐合作,共同對付吐蕃的威脅。吐蕃幾次吃了高仙芝的大虧,對唐軍畏懼如虎,絲綢之路的南線得以長期暢通無阻。
此時的阿拉伯帝國也發生了內戰,阿拔斯王朝取代了伍麥葉王朝。其勢力滲透到中亞諸國,強迫被征服地區上交重稅,與大唐在中亞的霸權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於是,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戰役終於在公元751年爆發了,其起因就是高仙芝對石國(今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干)發動的戰爭。
天寶九年,高仙芝以石國王「無藩臣禮」為藉口,帶兵討伐石國。細看史書,就會發現這種理由是十分牽強的,背後包含了強烈的功利心。
天寶末年,為了滿足唐玄宗開疆拓土的宏願,邊將們往往不擇手段,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花樣。
安祿山設置酒宴,灌醉契丹、奚族的酋長,然後就在酒宴上割下他們的腦袋,還坑殺隨從數千人。
高仙芝假裝和石國國王和談,卻發動了突然襲擊,俘虜了石國國王,對石國大肆搶掠,對石國百姓施行了種族滅絕。
在這之前,石國對大唐一直是進貢不斷的,有《冊府元龜》為證,但是,強權即真理這句話至今沒有過時,弱國沒有話語權。
石國王子逃走了,他把高仙芝欺詐貪暴的行徑遍告諸胡部落。諸胡部落震怒了,聯合大食國(阿拉伯帝國),準備進攻安西四鎮。
高仙芝得知消息,決定先發制人,率領包括拔汗那、葛邏祿人在內的藩漢聯軍三萬人深入大食國境,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與大食國的六萬精銳展開了激戰,雙方殺了五天五夜,不分勝負。
在這關鍵時刻,唐軍陣營中的葛邏祿人被大食國將領收買,臨陣倒戈,與大食國軍隊一起夾攻唐軍,唐軍敵友難辨,亂了陣腳,終至潰敗。
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奮力殺開一條血路,才保着高仙芝和數千唐軍離開了戰場。大食國軍隊勝得極其艱苦和僥倖,唐軍損失慘重,但未傷元氣和根本。
後來,出於對付吐蕃的共同利益,唐朝和大食很快和好了,如果沒有後來的「安史之亂」,唐朝的武力擴張應該還會繼續。史料上記載被俘的唐軍中有造紙工匠,是他們將造紙術傳到了西方,史家對此存有疑義
,當時,大唐的陸路交通和海上交通都如此發達,難道這麼長的時間沒人知道造紙術是好東西?但是,怛羅斯戰役的確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唐朝在中亞的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怛羅斯戰役以後,雖然力圖恢復,卻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高仙芝被免去了安西四鎮節度使的職務,
入朝做了右金吾大將軍,後來被封為密雲郡公。天寶十一年,封常清擔任了安西四鎮節度使的職務。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造反。十五萬大軍直撲洛陽和長安。安西和北庭的精兵入關勤王,邊境由此兵力空虛,
但仍然苦苦支撐了很長的歲月。後來,吐蕃和葛邏祿攻陷了北庭都護府。吐蕃又攻陷了安西都護府,大唐在中亞的勢力才走向式微。
而此時的唐玄宗還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朔方、河西、隴右的精兵相隔遙遠,援救不及,朝廷手中幾無可用之兵。而安祿山的手下都是久經訓練的虎狼之師,烏合之眾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
唐玄宗封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數萬士兵多是臨時招募來的市井百姓,如此軍隊,就算高仙芝有通天之能,也難以取勝,但是,唐玄宗不管這些,他只想看到唐軍的勝利。
李琬上任沒幾天就暴病而死。高仙芝帶兵出征,又是太監邊令誠做了監軍。
封常清同樣是在洛陽招募新兵,對抗叛軍,很快就被安祿山打得落荒而逃,洛陽落入叛軍手中,在陝郡(今河南三門峽附近)封常清遇到了高仙芝,兩人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現在唐軍唯一的出路就是據險固守,等待各地趕來的援軍。而潼關是長安的門戶,
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最適合固守的地方,他們決定放棄陝郡,退往潼關。為了不留下太原倉的物資資敵。
高仙芝打開太原倉,將錢絹分發給將士,然後放火焚燒了太原倉,這時,叛軍已經衝過來了,唐軍將甲仗沿途丟棄。延緩叛軍的進攻,終於趕在叛軍之前退到了潼關。
一到潼關,高仙芝馬上加固城防,備足器械,應對叛軍一輪又一輪的進攻。
封常清被削奪了官爵,貶為庶民,留在軍中效力,他幫助高仙芝訓練新兵,監管左右廂諸軍,叛軍的攻勢一次又一次被擊退了,潼關固若金湯,
長安暫時安全了。按照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對策,一切都朝有利於朝廷的方向發展,形勢相當樂觀,然而,唐玄宗卻走出了遺恨千古的昏招。
監軍邊令誠向唐玄宗匯報,「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
唐玄宗大怒,派邊令誠赴軍中斬殺高仙芝和封常清。公元756年1月24日,邊令誠到了潼關,先將封常清斬首示眾,暴屍於蘆葦之上,100名陌刀手等着高仙芝的到來。
以前,高仙芝曾多次拒絕了邊令誠的請託,當然想得到這死太監在皇帝面前不會為他說什麼好話,但獲罪至死,高仙芝顯然還沒有這個心裏準備。
他對邊令誠說,「我兵敗有罪,死不敢辭,但說我盜減軍士糧賜,完全是誣陷,你久在軍中,應該心裏有數」,但是死太監不為所動,
堅持要按皇帝的旨意辦事。高仙芝對外面的新兵們大聲說道,「我有罪,你們就直說;如果認為我沒罪,就喊聲冤枉」,外面喊聲震天動地,「冤枉」。高仙芝知道事情已經無法挽回,對着封常清的屍體說道,
「你是我引薦的,又曾代替我做節度使,今天和你同死,這是我的命啊」,遂引頸受戮。高仙芝與封常清死後,繼任的哥舒翰在唐玄宗的逼迫下,
放棄了固守潼關的策略,出關與叛軍決戰,很快一敗塗地,將領們害怕重蹈高仙芝的覆轍,挾持哥舒翰往叛軍陣營投降,潼關失守了,唐玄宗逃往四川
,國事遂不可收拾。待得安史之亂平定,已整整歷時八年,大唐帝國傷筋動骨,再也無復昔日的輝煌,高仙芝的西域戰績幾乎成了大唐歷史上的絕響。
根據史書的記載,唐軍兵力約三萬人,其中包括二萬安西都護府士兵,拔汗那和葛邏祿盟軍一萬人。
阿拉伯方面的主將是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手下大將是齊雅德.伊本.薩里,兵力包括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加上僕從國的軍隊,數量上是遠遠超過唐軍。
李嗣業的確殺了上百拔汗那士兵,可那是因為他們阻塞了道路,而唐軍要逃命。閣下是說,李嗣業在安史之亂中殺敵威力極大,陌刀下去,人馬俱碎,那麼在怛羅斯之戰中就不是這樣的?
李光弼
大唐帝國極盛時期國土空前遼闊,北至貝加爾湖,南到越南中部,東北到達黑龍江以北,西北到達錫爾河、阿姆河流域,這中間,九夷四蠻出身的將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李光弼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他智計百出,功勞蓋世,譜寫了一幕又一幕的戰爭傳奇。
兵法中有「美人計」,是運用了「異性相吸」的原理,李光弼獨出心裁,將之運用到戰馬上,唱出了一出令人拍案叫絕的好戲。
李光弼與史思明的叛軍交戰時,明顯感覺到對方騎兵的壓力,因為史思明營中的馬匹很多是從塞北帶來的,這些公馬精壯高大,奔跑如飛,使史思明的騎兵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李光弼發現,沒有戰事的時候,這些公馬每天都要趕到河邊洗澡放牧,於是,李光弼大肆收購帶駒的母馬,一下子從百姓手裏收購了母馬、馬駒各500匹。
待到史思明的公馬又到河邊的時候,李光弼將母馬趕出城去,卻將馬駒統統留在城中
。母馬來到城外的河邊,吸引了所有公馬的注意力,公馬發情了,紛紛下河朝母馬跑過來,母馬掛念城中的馬駒,轉身往城中飛奔,
公馬緊追不捨,全部跑進唐軍駐守的城中,等史思明反應過來,想要攔截馬匹,這些公馬已被唐軍盡數捕獲,以後,補充到唐軍的座騎中,
使李光弼的部隊成為唐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分,功勳屢建,威震天下,這計策只是李光弼小試牛刀,他一生的故事則更為精彩。
李光弼(公元708年—公元764年)是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屬於契丹族,他的父親李楷洛是契丹酋長,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內附,官至左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
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迎戰,出發的時候,他對別人說,「平定了吐蕃賊,我也回不來了」,
在勝利回師的途中,他真的暴病而亡,朝廷追贈營州都督,諡號忠烈,李光弼就成了烈士子弟,他少年從戎,開始了南征北戰的輝煌歷史。(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3s 3.88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