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二百四十三章【平定突厥】

    君臣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之時,好戲就該上演了。

    當君主一方的力量佔據主動時,商朝比乾的心肝就被掏出來了;當臣下的力量佔據主動之時,東漢獻帝就被曹操所挾持「以令諸侯」了。而當二者暫時處於平衡之時,忠良之臣就被批量生產出來了——譬如李世民的盛唐時代。

    ☆世民和魏徵就好比劉備與諸葛亮,他們都被視做君臣知遇的千載楷模。但要比起來,劉備的假惺惺與李世民實在有天壤之別。劉備在前期還比較能聽得進去別人提意見,對諸葛亮等人言聽計從。

    大家辛苦打拼、精誠團結才有了益州的一點基業,建立了了蜀漢小朝廷。但是,在關羽死後,急於為其報仇,又妄圖一舉滅亡吳國,而似乎忘記了自己是三國中最弱小的勢力。

    一場滅國之戰,因為諸葛亮不同意發動,劉備竟然不讓這位軍事天才參與。結果,夷陵之戰(今湖北宜昌東南)劉備兵敗身死,諸葛亮為劉備苦心經營而來的基業也大大受損。

    慘呀!「三顧茅廬」「如魚得水」的往事,似乎發生在別人身上了。劉備缺乏一個政治家最基本的一些素質:冷靜和自知之明。楊廣則做得更絕,他是誰的好話也聽不得,並且把有膽量給他進諫的大臣各個處死。弄得有才能、有遠見的人,都紛紛離他而去。要麼另立山頭,要麼另投明主。這就是歷史給李世民及我們留下的一些教訓和啟示。善於以史為鑑、以人為鑑的李世民,自然大大不同於那些有始無終之輩。他是真正的智者,幾乎完美的政治大師。能讓想幹事的人有機會,能幹事的人有崗位,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除了求賢若渴、善用人才外。李世民在歷史上最有口皆碑的是他的從諫如流。李世民常說:「直言進諫,才會出現天下太平。」貞觀之治之所以出現,最重要的原因正是李世民敢於接受哪怕是最難聽的逆耳忠言。這實際上是一個成熟的、成功的領導人必備的素質。當然也是最難做到的。換成任何人,誰願意你的下屬整天在你面前頂撞你?雖然。你可能也知道他是為了你好。李世民正在以自己有史以來最寬宏的帝王度量,為自己的帝國奠定萬世基業。

    ☆世民的人才庫里,有一大批清官直臣:房玄齡、魏徵、王珪、馬周、孫伏伽、虞世南、李靖、褚遂良等等,同心同德、德才兼備的人才。他認為:「國家安穩的根本,關鍵在於得到人才」。有這樣的人才觀,才創造出清正廉明的「官德」「吏治」。李世民曾經問魏徵「人主何而為明,何而為暗」。魏徵的回答,以後成為一個著名的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所以,他特別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據統計,李世民在位20多年,經常性進諫的官員有30多人。其中僅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多件事,並且都是直指李世民的過失。他數十萬字的奏摺,都說中了當時政治的弊端,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面對最直言善諫的監察官(諫議大夫)魏徵,古代歷史學家甚至直接指出:「前代錚臣,一人而已」。他和魏徵的君臣關係,就是一段君臣知遇的千古佳話。足以作為後世帝王垂範。而其中魏徵的智慧、膽氣與李世民的度量,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魏徵,鉅鹿人(今河北巨鹿)。曾投靠瓦崗軍,還曾效力於竇建德,入唐後歸入李世民的死對頭——李建成麾下。他本是李建成的智囊,在兩兄弟斗得你死我活時,魏徵曾不止一次地勸李建成必須先發制人,殺掉李世民。按說李世民應該對他恨入骨髓才對,因此李世民登基後,人們都認定李世民會殺掉魏徵以泄憤,其結果是李世民不但任命47歲的魏徵為監察官(諫議大夫)。還和他結成了兒女親家(衡山公主下嫁給了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因為李世民深知魏徵的能力和人品,更知道以前政治鬥爭的形勢和如今大唐建設的需要。人家皇帝都以德報怨了。你魏徵還不得湧泉相報呀。從此,他為了大唐帝國的富強。殫盡竭慮、鞠躬盡瘁!…

    有時李世民的主張和魏徵不一致,他們就會在朝堂上爭執,互不相讓。到頭來,幾乎每次都是魏徵佔了上風,扭轉了皇帝的錯誤決策。魏徵經常當面批評李世民的過失,有時還會弄得他下不了台。但李世民往往能夠聞過則喜、擇善而從,表現出寬宏的氣量。即便再生氣,李世民都沒有真正和這個固執的老頭兒做太多計較。李世民剛剛即位時,曾下詔徵兵。當時的唐律規定,年滿21歲者才能入選。但封德彝建議,凡18歲以上高大健壯者都可以入選。但已經升任宰相(侍中,門下省的負責人,專門負責詔令的審核)魏徵卻連續4次駁回詔令,不予簽發。李世民憤怒地斥責魏徵,魏徵則反駁道:「您不是說要以誠信治理天下嗎?《大唐律》是國家*,不能因為某個人的一時喜好而朝令夕改,從而失信於民。以後怎麼能夠以誠信治天下呢?」李世民聽後沉默了片刻便轉怒為喜、知錯就改了,當即廢除了這道命令。

    李世民對他敬重之餘還有幾絲畏懼,怕自己一旦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好他又會喋喋不休。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直很好的鷂子,正在把玩,看見魏徵來了,就趕緊藏到了懷裏。魏徵其實早就看見了,卻假裝不知道,所以故意說話很慢,還說了一堆雞毛蒜皮的實情。等他終於走了,那隻鷂子竟然已經被悶死了。鷂子無辜,可惜來錯了地方;李世民可愛,竟然給予魏徵如此的信任和耐心;魏徵很有招,他硬是用這樣的方法迫使李世民戒除了偶爾的不在狀態。

    魏徵還在他著名的《十思疏》裏,對所有領導者提出了10項忠告。他告誡領導們,重任在肩,凡事一定要做到「十思而後行」:

    其一。當滋生貪念時,要想到知足;

    其二,當想大興土木時。要想到停止;

    其三,當身處高位、自滿自戀時。要想到謙卑;

    其四,當自鳴得意、忘乎所以時,要想到自我克制;

    其五,當企圖安逸享樂時,要想到勤儉節約;

    其六,當自己快樂時,要想到憂患;

    其七,當擔心被小人蒙蔽時。就要多多聽取眾人的意見和勸告;

    其八,當反感奸臣陷害忠良時,就要想到增進自己的品德和智慧;

    其九,當要獎賞某人時,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是因為個人喜好而輕率重賞;

    其十,當要嚴懲某人時,就要問問自己是否只因為一時之氣而盲目重罰。

    魏徵認為,只要能從這10個方面去考慮問題,再把權力交給有才幹的人,皇帝即使什麼都不做。天下都可以太平。魏徵事事都從李世民的統治利益考慮,情真意切,使皇帝陛下很受感動。他的這篇奏摺。已經可以使他名垂青史。其在歷史上影響很大,經常被後人引用。這其中,其實並沒有提出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建議。只不過他總結得很細、很全面,並且將全部的希望寄託到了皇帝的自身反省上。將平凡的事做到極致便是不平凡!我們不能對他有過多苛求,他已經很不容易了,運氣也很不錯。我們應該慶幸他得遇明主,並且對權力運行的規則很熟悉。在那個時代不靠皇帝自己覺醒,還能靠什麼呢?難到真能有哪項制度或法規能夠對皇帝形成有效監管和制約嗎?我們應當向魏徵致敬,更向李世民大帝致敬!…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啊!李世民和魏徵之間也並非默契異常地像夫妻一樣,你一提意見他就聽。都能當即虛心接受。雖然,魏徵提的絕大部分意見和建議都很有道理。李世民也是聰明絕頂的人。但是,魏徵的進諫方式確實經常很唐突、很直接,而李世民作為皇帝畢竟也有他領導人的架子、面子和自己的判斷力。所以,他們之間經常也會起一些小摩擦。最嚴重的一次,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632年,魏徵在大殿上當着文武大臣的面指責李世民的一條條過失,一點也沒給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終於達到了極限。他當即大怒回宮,對前來迎接長孫皇后發下狠話:「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莊稼漢!」長孫皇后問莊稼漢是誰?李世民說,「除了魏徵還會有誰?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長孫皇后聽了此話後,立即穿上皇后朝服,向皇帝鄭重參拜:「祝賀您得到了一位正直的大臣。因為有了英明的君王,才有正直的大臣。」面對這樣賢明的妻子,李世民的火氣即刻煙消雲散,又開始想到魏徵的好了。

    643年,64歲的魏徵去世。李世民當着滿朝文武百官的面,感慨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衣服帽子;用歷史做鏡子,可以知道成敗興衰;用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我曾經有過這樣三面鏡子,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就失去了一面鏡子呀。」李世民還曾說道:「在我登基以前,跟隨我南征北戰平定天下的,房玄齡功不可沒。

    我即位以來,盡心效忠、進獻忠言,安定國家、利於人民,幫助我成就今天功業,被天下臣民稱道的只有魏徵!」魏徵的兩篇在後世廣泛流傳的文章——《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都是對李世民進諫的經典奏摺。

    因此,儘管有太多不足與外人道的隱情,李世民與魏徵之間的關係仍然顯得難能可貴。二者相互塑造,使得君成了明君,臣成了良臣,為萬惡的君主*抹上了一絲「民主」的霞彩。

    所以,魏徵是標誌性的人物,他一個人洗淨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身上的鮮血,平復了李世民大帝失衡的帝王形象。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李世民在砸過魏徵的墓碑不久,就找了個機會予以重修(魏徵過世後,他先前極力舉薦的杜正倫、侯君集都參與了「太子李承乾謀反案」。

    李世民又得知,魏徵曾將其勸諫的奏章交給史官褚遂良。只顧自己揚名。全然不顧此舉會給皇帝抹黑。因此,盛怒下的李世民派人砸毀了自己題寫碑文的魏徵墓碑。

    1年後,李世民親征高麗受挫。更加懷念魏徵,又下令將其墓碑修復。並慰問其家屬)。畢竟,皇帝的面子、帝國的尊嚴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都要大於君臣之間的個人恩怨。這樣的道理,雄才大略的李世民當然比誰都知道。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真乃金玉良言。有着強烈危機意識的李世民,把這句話作為自己虛懷納諫的行動指南。他對進諫有功的大臣進行大張旗鼓的獎勵,所以敢於向他進言的大臣不斷湧現。

    曾經做過監察御史的馬周,在為官的十幾年裏。所上奏摺大多都是挑揀李世民為政過失的。他告誡李世民:「我聽說天下應該以老百姓為根本」。「以人為本」,也被李世民視為治理天下的法寶。…

    後來馬周生病,李世民親自給他調理湯藥。還有些人矛頭直指李世民的一些生活作風,宰相王侍中晉見李世民時,看見已經敗亡的廬江王李瑗漂亮的妃子竟然站在皇帝身邊。就故意問這女子是誰?李世民說:「這是廬江王的妃子。廬江王聽說她頗有姿色,就殺死了她原來的丈夫,將其強行佔為己有。

    如此暴虐不仁,怎能不滅亡!」王侍中問:「那您認為廬江王是對是錯?」李世民說:「殺人奪妻,還有什麼是非可言!」王侍中反唇相譏:「您既然知道廬江王做錯了,為什麼又把他的姬妾據為己有。這不是重蹈廬江王的覆轍嗎?」這不留情面的話,竟使李世民大為感動:「不是你直言提醒,我險些也做錯事了。」李世民當即派人把該女子送出宮。並對王侍中予以嘉獎。

    但總體看來長孫皇后逝世後,李世民兼聽納諫的作風似乎變得越來越淡。徵發民力,大興土木,也再不像從前那樣謹慎。即便如此,大唐積聚起來的巨大能量,已經足以讓他解決一個長久以來縈繞在他父子心頭的大問題。那就是——突厥!

    李世民登基後,在處理突厥的問題上,充分展現了自己深遠的政治謀略、寬宏的氣魄度量和縱橫捭闔的超凡能力。他既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大家,又是身經百戰的統帥。加上身為皇帝、大權在握。所以,他在面對這些問題時顯得遊刃有餘、駕輕就熟。

    李世民對突厥內部情形也了如指掌。能充分利用他們各個部族之間的矛盾,不斷對其進行分化瓦解。李世民了解到。東突厥此時的一把手頡利可汗與二把手突利可汗矛盾很深刻。突利可汗是前任可汗始畢可汗的嫡子,頡利可汗的侄子。619年始畢可汗死後,他的兒子什缽苾(即後來的突利可汗)年齡太小,不能馬上即位,於是就立了始畢可汗的弟弟俟利弗設,這就是處羅可汗。

    不到1年處羅可汗就死了,又把汗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咄苾,這就是頡利可汗。也就是說突厥可汗大位最合法的接班人什缽苾在乾等了很多年後,眼看着這個位置在自己的叔叔間流轉卻始終到不了自己手中。已經成年(時年24歲)的什缽苾,心中的怨恨也與日俱增。

    頡利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位前太子的不滿與威望,所以在即位後就立他為突利可汗,掌管突厥東部的事務,統治契丹、靺鞨等民族,他自己做大可汗。但是,突利同時又增加了自己幾個弟弟的權力,對突利處處防範。因此,突利和頡利之間的矛盾始終無法調和。而這種突厥國內的上層矛盾,又被明察秋毫的李世民捕捉到。李世民通過各種渠道,對突利示好,暗中地分化突厥貴族陣營,削弱其實力。

    當然,除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外,真正使李世民驕傲的是唐朝國力的恢復。在現實政治中,永遠都是有實力才有魅力!李世民逐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騎兵隊伍,甚至引進突厥戰馬,勤加訓練。當馬匹開始和戰士結合,強悍的戰爭機器——騎兵便崛起了。

    正是有了配備精良馬刀的優秀騎兵的支持,才有類似於西漢大將陳湯「侵犯大漢的,即使再遠也一定要消滅它」(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般的豪言壯語。始有強漢,後有盛唐。後來,強大的唐騎兵高舉着馬刀,身體同馬背成45度夾角,一路砍殺,一直打到了中亞。…

    理由很充分了。接下來,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兩幕好戲就要上演了:不可一世的突厥頡利大可汗,兩次被李世民大帝三言兩語打發回老家了。你說奇也不奇?

    第一件奇事:

    《舊唐書?突厥傳》記載:武德七年(624年)八月,頡利、突利兩位可汗共同率領舉國之兵侵犯唐朝。佔據原州(今寧夏固原),連營綿延不絕。

    李世民受命統兵抵抗,屯兵於豳州(今陝西彬縣),李元吉給他打下手。當時關中地區霖雨不斷,運糧的道路受到阻隔,將士們都十分憂慮。恰在此時,頡利和突利率領1萬多騎兵殺到豳州城西,佔據高地、準備衝鋒。大部分將士們,包括李元吉都驚慌失色。

    李世民親率100多親兵,打馬來到突厥陣地。告誡他們說:「大唐曾和你們盟誓互不侵犯,你們為什麼違背諾言深入到我們的領土?

    我是大唐秦王李世民,特意來和你們決戰。你們可汗如果自己來,我可以和他單打獨鬥;如果想一起上,我只憑這100人馬就足夠了。」好了,你們放馬過來吧!

    頡利此時還沒摸清唐軍的實力,但是完全被李世民的氣勢完全鎮住了。所以,只能憨憨地笑而不答。李世民又驅馬上前,對突利說:「你以前和我盟誓,有什麼事要相互照應。

    你現在領兵前來,為什麼不顧及當年的兄弟之義?你出陣來,我們倆一決勝負。」突利也不知如何答話,可能也正想借李世民的聲望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呢。

    李世民又上前,快要渡過溝水。頡利看到李世民異常輕鬆鎮靜,又聽到李世民和突利講兄弟之義,懷疑突利和李世民早有勾結。所以,派遣使者對李世民說:「您不用過河,我沒什麼惡意,只是想和您共同商量和決斷一些事情而已。」

    於是,雙方都不戰而退。一場惡戰,就這樣被李世民化解於無形!又減少多少生靈塗炭啊!(未完待續)



第二百四十三章【平定突厥】  
相關:    劫天運  重生之日本大作家  穿越者縱橫動漫世界  一品唐侯  龍零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唐朝那些事兒第二百四十三章【平定突厥】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唐朝那些事兒"
360搜"唐朝那些事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79s 3.805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