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二百四十二章【四大賢后】

    四大賢后之長孫皇后

    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一個已婚男子的事業能否成功、生活質量如何,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他的老婆。沒有一個好的賢內助,幸福人生是很難想像的。尤其是領導人的老婆,不賢惠、愛弄權,弄不好就會給國家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比如西晉的賈皇后,把大好河山搞得烏煙瘴氣,最後導致「八王之亂」和西晉的滅亡。慈禧也不是個好媳婦,在咸豐皇帝死後肆意妄為,使清朝逐步走向死亡。像*……唉!算了,我們不必說了。

    長孫家族是北朝以來的的名門望族,家住洛陽。長孫皇后(很可惜她沒能留下名字)的祖上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宏的三哥,因為功勞很大,世襲皇室族長(大人),後來改姓長孫。長孫皇后的父親長孫晟是隋朝名將,武藝超群又有奇謀遠略,曾受到隋朝的重用,被任命為禁軍第六軍副軍長(右驍衛將軍)。她的母親高氏是隋朝州長(刺史)高敬德之女,高士廉的妹妹。而高士廉是位精通文史的儒雅之士,在楊廣時代擔任過治禮郎。長孫氏生在這樣的家庭中,從小就受到薰陶,養成了讀書上進、遵循禮法的好習慣。教養好,修養才好。無怪乎,英國人培養一代紳士、淑女需要300年啊。

    」在長孫氏很小的時候,她的伯父長孫熾很佩服李世民母親竇氏夫人,於是和長孫晟約定日後與李家聯姻。長孫氏長大後,當時其父已去世,兄長高士廉便為她研了李淵的次子李世民。613年,長孫氏嫁給李世民時,正值13歲妙齡。李世民也是一位16歲的翩翩少年。這在當時也是一樁門當戶對的親事,豪華氣派的婚禮、郎才女貌的結合,實在是羨煞旁人。婚後的李世民夫婦和諧美滿。事業成功、家庭幸福。並且長孫氏對公婆孝順,對后妃、妯娌恭順。還盡力彌合李世民兄弟的關係,堪稱好媳婦的典範。長孫氏還有很高的政治覺悟,能為李世民的事業增光添彩,不斷助力,這在歷史上的政治聯姻中實在是不多見的。

    ∑朝建立後,長孫氏便成了秦王妃。在李世民策劃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中,長孫氏堅決地站在丈夫一邊,並且親自檢閱、慰問過將士。事後她被封為太子妃。3個月後李世民即位,她被冊封為皇后。在《舊唐書?后妃傳》中,對她的記載是最詳盡的。這位賢良國母在貞觀年間,以其克己奉公、陰柔明哲的品性,默默地影響着盛年天子李世民。在幕後發揮着微妙的作用,對大唐做着獨特的貢獻。正是她的這種賢良淑德,使其能夠遵循法度,永不超越現實的界限。從大唐的長治久安出發,處處為李世民着想,從無僭越之舉。甘做配角。她與李世民志同道合、感情深厚,一直受到李世民的尊重。千百年來,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間雙重認可的恩愛夫妻的模範。

    李世民即位之初。正是大動亂之後的蕭條時期。長孫皇后深知國困民貧,便率先提倡節儉,平日的穿着打扮從不求華麗,也不講排場,物品也僅夠用而已。長孫皇后還很注意加強自身修養,總是抽空讀書學習,希望從古人那裏得到借鑑。據說,她在梳頭時,也不忘把書卷放在面前讀上幾頁。李世民對此深表敬佩。她把宮裏的事情處理得很好,從來不在宮內耍威風。對手下的嬪妃宮人總是以禮相待。哪個妃子病了,她都會親自前往探視。詳細詢問病情,囑咐有關人員好生照料。這樣一來,宮中的各種關係都比較融洽。…

    茶餘飯後、床前燈下,李世民常常與她討論天下大事,尤其是朝廷中的賞罰和人事安排。當李世民想聽聽她的見解,她卻聞而不答、一言不發。因為,她擔心由自己開啟後宮干政的惡劣先例。實際上,長孫皇后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皇帝的一言一行,她會以獨特的方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向李世民提出勸諫。《資治通鑑》說:「長孫皇后常常與李世民討論歷史上的事情,借古喻今、獻計獻策,對皇帝幫助很大」。她還善於見機行事、隨事變通,李世民有時由於大臣進諫過於直接,冒犯了他的威嚴,心裏不痛快。當着群臣不便發作,回到寢宮卻無法掩飾怒容。遇到這種情況,長孫皇后總能很巧妙地化解。

    長孫皇后對待子女,更是嚴加訓教,決不允許他們奢華或超越禮法。平時教育他們要以謙遜節儉為先,行為舉止遵循禮制,不要做有傷大體的事情。她的表率作用,為貞觀時期的法令、制度的良好貫徹作出了貢獻。

    當然,在長孫皇后的一生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她對外戚干政的防範。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文武雙全,早年就與李世民是至交。他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出生入死、功勳卓著。在玄武門之變中,更是打了頭陣,因而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即位後,曾幾次想任命他為宰相,執掌朝政,都遭到長孫皇后的堅決反對。她說:「我已經做了非常尊貴的皇后,實在不願意我兄長再執掌大權。漢朝的呂后,就是惡劣的前車之鑑。您無比聖明,請不要任命我的兄長做宰相!」長孫無忌自己也在推辭,他說「我是外戚,讓我做高官擔心天下人會說您任人唯親!」李世民深受感動。無奈長孫無忌的功勞實在太大,李世民只好先授予他文官的最高榮譽官銜(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級別很高但不掌管實際政事的虛銜)。

    長孫皇后的這一做法,雖有保全家族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為防止外戚威脅李唐的長治久安。長孫無忌及其家人,也始終表現得謙虛謹慎,從不仗勢欺人,目空一切。長孫兄妹的政治覺悟都出奇的高,都是那種清廉無私的高潔之人,超出了那個時代所有人的認識。但在聖王明君的感召下。大家都成了對權力毫無野心的人。這裏很可能又是學家的溢美之詞,不見得都是實情。長孫兄妹的卓越表現,保證了李世民時代的政治絲毫沒有受到外戚的干擾。一直遵循既定的道路前進,終於迎來了一代盛世。

    634年。長孫皇后陪同李世民巡幸九成宮(即隋朝的仁壽宮,在今陝西麟遊),在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引發了舊病,從此一病不起。在重病中,她還駁回了李世民以大赦天下來為自己祈福的決定。在彌留之際,她還殷殷囑咐李世民:

    「一、要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

    二、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隨便找座山依山埋葬。免得佔用耕地。不用棺槨,陪葬器物用陶瓦或木頭的就行,以免浪費財物。

    三、要繼續寬容地對待忠臣和進諫,不要聽信讒言。

    四、要少出遊、打獵,少大興土木。

    這樣,就是沒有忘記我,我就死而無憾了。」

    長孫皇后的政治遺言,在歷代后妃中是最全面、最樸實,也是最讓人感動的。史學家稱其為「賢德良佐,內助名君」。…

    貞觀十年(636年)盛夏六月。中國歷史上最具賢名的皇后——長孫皇后逝世於長安皇宮立政殿,年僅36歲!殿內的李世民禁不住心中的哀傷,放聲痛哭。這哭聲沒有絲毫的虛偽或掩飾。悲痛欲絕。在與李世民共同生活的23年中,長孫氏起到了外人無法代替的作用。那一樁樁、一件件,此時此刻在李世民的腦海里歷歷閃現,都令哀痛之中的他刻骨銘心。他曾在《答魏徵手詔》中,公開表露心跡、向大臣們訴說起自己喪偶之後的悲苦心情:「這幾年來,災禍和戰爭比較頻繁,我又缺少賢內助。老百姓受到損害,我的悲痛更加強烈。只要是個正常人,誰能承受這種巨大的哀傷?長孫皇后已經去世好幾年了。我還是經常觸物生情、睹物思人。從那以後,我就經常心事重重、精神恍惚、吃不香睡不着」。真可謂「字字含血淚」。看後令人不免唏噓。

    當年十一月,根據愛妻因山為陵的遺言。李世民將她埋葬在九嵕(zong)山(在今陝西禮泉縣)上,稱為昭陵。李世民去世後,也葬於此。但是,李世民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後事。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可以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李世民親自寫了表文以示哀悼,並讓人刻成石碑立於昭陵,表彰皇后的克己奉公和嚴於律己。

    長孫皇后下葬後,李世民又做了幾件前所未有的事情:

    其一,他在陵寢外的棧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

    這種對已逝之人卻供養如生的例子極其少見,幾乎為李世民首創。可見在他心裏,愛妻永遠是活着的。

    其二,他在宮中建起了一座高樓——層觀,終日眺望昭陵。

    有一次,李世民和魏徵一起登上這座宏偉的高樓眺望。魏徵說:「我老眼昏花,什麼都沒看見」。李世民只給他看,魏徵說:「這是昭陵嗎?我還以為陛下您思念太上皇,眺望獻陵呢。要是昭陵,我還是沒看見!」李世民沒辦法,只好含淚派人毀掉了層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望陵毀觀」。我們從中既能看到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追思之情,也能看到李世民只想妻子不想父親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的,不對等的。在那個「以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里,李世民如此大張旗鼓行為被人譏諷也是在所難免的。其實,作為帝王他對此規則豈會不知,但他還是毫不避諱地作層觀、望昭陵,還拉着大臣一起來懷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難自已,又怎麼會明知故犯呢?這也正是李世民的可愛之處和人性的閃光點,只是他對父親確實刻薄了些。


    其三,李世民還做了一件曠古絕今之事——親自撫養長孫皇后的幼女晉陽公主和幼子李治。

    李世民因為愛寵其母,所以親養其子、以子思母,藉此來慰籍自己苦悶和空虛心靈,這在歷代帝王中是從來沒有的。不過這種慰籍法。只能是舉杯消愁愁更愁。也因為他的這種心情,即使在長孫皇后去世後多年,後宮依舊沒有為他生下一男半女。

    長孫皇后先後為李世民生3子4女。3個兒子分別是後來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貞觀十四年(640年)。長孫皇后的次子李泰和哥哥李承乾爭奪太子之位。為了討好其父,李泰在洛陽大興土木。修建了伊闕佛龕,為母親祈福。這時,長孫皇后已經過世5年多了,李泰奪嫡抬出了已過世多年的母親討好父親。這足以充分說明李世民對他的愛妻是多麼痴心長情,不僅沒有人走茶涼,她的子女在她身後仍因為父親對母親的深愛而備受呵護,而嫡子們對母親的態度甚至能影響太宗對他們的寵愛度。…

    長孫皇后對於自己掌管的宮人嬪妃非常仁慈,卻敢於在其著作《女則》中毫不留情地指摘東漢明德皇后(東漢明帝劉莊的皇后。名將馬援之女)的過失。她認為馬皇后不能抑制外戚,致使他們權勢熏天。她的《女則》,記錄了古代后妃的得失和事跡並加以評論,用來告誡己如何做好一位稱職的皇后,堪稱古代皇后教科書。她還對手下人說,「這是我寫了使自己警惕的。婦人之言,不想讓皇上知道,你們一定不要亂講。」等到長孫皇后逝世了,宮女們才敢把這本書拿出來給李世民看。李世民看後更加悲痛,他拿給親近的大臣看。並且說。「皇后這本書,足以永垂不朽了。她每次都能規勸我認真對待進諫,彌補我的不足。以後再也聽不到了。我失去了一位輔佐我的最親近的人,這太讓人傷心了。」李世民下令把這本書印刷發行,供人學習。

    她的離世,好像使大唐所有子民失去了共同的母親。大家在和李世民一道悲痛之餘,還寫了很多詩作來緬懷這位賢后。比如,唐朝大歷史學家、詩人李百藥,就寫下了《文德皇后輓歌》:

    裴回兩儀殿,悵望九成台。

    玉輦終辭宴,瑤筐遂不開。

    野曠陰風積。川長思鳥來。

    寒山寂已暮,虞殯有餘哀。

    言辭悲切。使人讀後無比傷感。並且,能明顯感到這是真實感情的流露。而絕非虛偽的應付。

    甚至到了明代,一代名臣、萬曆首輔(相當於總理)張居正還為她寫了一首《長孫進賢》,以示崇敬: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實惟哲後,左右椒房。

    調和直諒,獎進忠良。

    用俾房魏,勛庸顯彰。

    煌煌彤管,千載遺芳。

    張居正有大才,但明朝人認為他很刻薄。這個人一般是不會隨便誇獎別人的,尤其是一位古人。張居正的詩作,正是從政治家角度對長孫皇后作出的歷史褒獎。時間相隔近1000年,還能獲得這樣高的評價。舍長孫皇后其誰?

    而長孫皇后本人也給我們留下了一首題為《春遊曲》的詩。讓我們了解到,這位集女性賢淑美德於一身的皇后並非刻板僵化、不解風情之人,相反還是文才出眾、感情奔放呢。

    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這首詩藝術水準甚高,屬於唐詩中的傑作。我們好似看到:在桃花紅艷的春日,她翩翩穿行於桃柳、花叢之中,看蝶聽鶯。她驕傲地認為,桃花之所以紅艷是因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學」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負的認為,無須說出名姓,世人也曉她是誰。無怪乎,後世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得寵的宮妃在曬幸福、曬尊寵。她是那般的妖嬈多姿,躊躇滿志!英年早逝,可惜啊!

    後人綜合長孫皇后的種種優秀表現,還把她譽為「中國歷史上四大賢后」(漢光武帝劉秀皇后陰麗華、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長孫氏、明太祖朱元璋皇后馬氏、清高宗乾隆皇后富察氏)之一,可謂盛譽之極。而我們了解長孫皇后,經常是從她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執政的失誤,並保護忠誠得力的大臣的故事開始的。

    君臣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之時,好戲就該上演了。當君主一方的力量佔據主動時,商朝比乾的心肝就被掏出來了;當臣下的力量佔據主動之時,東漢獻帝就被曹操所挾持「以令諸侯」了。而當二者暫時處於平衡之時,忠良之臣就被批量生產出來了——譬如李世民的盛唐時代。(未完待續)



第二百四十二章【四大賢后】  
相關:    仙府種田  穿越者縱橫動漫世界  發個微信去天庭  帶着農場混異界  神級插班生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唐朝那些事兒第二百四十二章【四大賢后】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唐朝那些事兒"
360搜"唐朝那些事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7s 3.89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