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3章【安史之亂3】

    幽州大捷的消息傳到京城後,李隆基並不滿足於只是自己高興。「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他隨即命人前往太廟昭告祖先,想讓沉睡地下的祖先們也好好高興高興。

    李隆基從此時起開始聽到關於安祿山英勇戰鬥的先進事跡,對這個遠在邊陲的胡人將領有了一些朦朧的認識。

    面對嚴峻的局勢,窮途末路的可突乾急忙與自己擁立的契丹族傀儡首領屈剌商量對策。一個險惡的陰謀逐漸成形!

    可突干突然投降了,可老練的張守珪卻始終保持着足夠的警覺,派出一個英勇而又機智的得力將領前往契丹軍營查看究竟。可惜這個人並不是安祿山,而是一個名叫王悔的中級軍官。

    可突干命令手下人將營帳悄悄得向西北方向轉移,因為那裏是突厥人的勢力範圍。

    契丹人翹首以待突厥援軍的到來。只要突厥人一到,可突干便會殺死朝廷的使者王悔,然後重新舉起反叛的大旗。

    不過這一切都沒有逃過王悔警覺的眼睛。他知道上天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絕不甘心在沉默中等死,可是勢單力孤的他又能幹些什麼呢?

    策反!這或許是他唯一的生路,當然也會使得他的死期提前到來,不過在生與死的邊緣,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冒險一試!

    契丹族大將李過折與可突干因權力紛爭而矛盾重重。這給王悔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可乘之機!

    殺掉屈剌和可突干,你就是大唐功臣!你就是契丹之主!你再也不用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李過折猶豫了很長時間,終于堅定地點了點頭,因為他再也不想受制於人了!

    在茫茫的夜色中,李過折率兵斬殺了屈剌、可突干及其黨羽,率領契丹餘下的部眾投降唐朝。

    此時唐朝大軍正駐紮在紫蒙川嚴陣以待。張守珪在軍營中來回踱着步,焦急地等待着從契丹軍營中傳回的消息。他知道此時一個微小的變化都會給整個局勢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屈剌與可突干被殺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唐軍軍營。歡欣鼓舞的張守珪隨即傳令犒賞三軍。安祿山也和其他將領一樣在這個令人沉醉的夜晚喝得爛醉如泥。

    叱咤風雲數十年的可突乾的死無疑標誌着契丹族一個時代的終結。李過折如願以償地成為契丹族的新首領,而且還被李隆基封為北平王。

    曾經烽煙四起的唐帝國東北邊疆一下子變得安定而又祥和。邊疆安寧了豈不是立功的機會少了?豈不是升遷的機會少了?

    正當安祿山為此而愁眉不展的時候,局勢再度風雲突變。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可突乾的政治影響絕對不會隨着他的死而被滌盪殆盡。正當李過折沉浸在權力的喜悅中時,可突乾的餘黨們向這位部族的新領袖悄悄地舉起了冷森森的屠刀。曾經的政變受益者剎那間變成了政變犧牲品,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宿命吧!

    契丹人又成了唐帝國的敵人,安祿山又有仗可打了,不過元氣大傷的契丹族卻已風光不再了!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安祿山也在戰鬥中結識了一批生死兄弟。其中關係最好的就是史窣干。這個名字太土了!史窣干發跡後,當朝皇帝賜給他一個響噹噹的新名字「史思明」。李隆基給了他一個崇尚光明的名字,可是他卻不斷地追求黑暗。

    史思明與安祿山的人生經歷中有着太多的相同。兩人是營州老鄉,而且生日僅僅相差一天,同樣擁有突厥血統,同樣通曉六種少數民族語言,同樣曾擔任過互市牙郎,後來一同在張守珪麾下擔任捉生將。

    不同的史書對於史思明家鄉的記載並不一致,有的說是寧夷州,有的說是營州,其實這兩個地名是一個地方。寧夷州並不是唐帝國的建制州,而是羈縻州!

    不明白?什麼意思啊!

    舉個例子,朝陽市居住着一個少數民族部落。為了加強管理,中央政府決定在這個部落設置一個市,部落酋長擔任市長,可是這個市並沒有自己的地盤只得寄居在朝陽市。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沒有內遷的部落中設置的羈縻州是擁有自己的地盤的,但也不像內地普通建制州那樣擁有完善的治理結構和行政架構,所以與其說是行政區劃不如說是勢力範圍。

    雖然兩人有着太多的相同點,可是兩人也有着不同。

    安祿山相貌出眾,而史思明卻相貌出奇,出奇地難看!極具後現代主義風格,突破了人類的想像極限。

    有根據嗎?當然有!《新唐書》記載:「(史思明)姿癯露,鳶肩傴背,僨目側鼻,寡鬚髮」

    史思明身形消瘦(估計瘦得跟晚年馬三立差不多),鷹一樣的肩膀,駝背,眼窩深陷,鼻子有點歪,頭髮稀少,鬍子沒有幾根!比史思明的長相更具傳奇色彩的是他的感情經歷還有仕途經歷。

    出身低微而又生活貧苦的史思明常常受到鄰里鄉親的鄙視,可是他卻難以令人置信地得到當地一個富家女辛氏的青睞。眼光獨特的辛氏誰也看不上,直到與史思明那次意外的邂逅。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的容顏……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想你時你在腦海,想你時你在心田……你一直在我身邊從未走遠!」

    辛氏對家人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非史思明不嫁!」

    你是不是瘋了?怎麼偏偏看上這麼個人?要房沒房,只有個破帳篷!要車沒車,只有個手推車!要工作沒工作,整天遊手好閒!要存款沒存款,自己還在溫飽線上掙扎呢?他能給你幸福嗎?

    只要是我認準的人,我會義無反顧。即使裸婚也願意!問世間情為何物,一物降一物。

    兩人衝破種種世俗的羈絆和家庭的阻力終於走到了一起。相愛簡單但相處太難,當激情散去,愛情褪色,他們能夠經受生活的挑戰嗎?


    能!兩人不僅一直攜手走下去,而且還生了好幾個兒子!

    雖然老婆一直默默支持着他,可是史思明的事業卻一直沒有什麼起色。他在將軍烏知義手下當過兵,在互市中擔任過牙郎,可是那點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足以使家人過上殷實富足的生活。

    利慾薰心的史思明最終沒能抵制住金錢的誘惑,貪污挪用公款,而且根本沒有能力償還(負官錢,無以償)。

    怎麼辦?跑吧!

    走投無路的史思明決定逃往奚族領地,可是中途卻被正在巡邏的奚族騎兵逮捕,要以間諜罪處決他!

    「我是大唐天子的使者!你們休得無禮!趕快把我帶到你們大王面前!這可是大功一件!」

    巡邏兵顯然被他那股架勢震住了!巡邏兵乖乖地將他領到奚王面前。

    不卑不亢的史思明不僅不參拜奚王,還振振有詞地說:「天子使臣拜見小國國君不參拜。這是禮制!」

    惱怒不已的奚王看着史思明無恥的樣子頗有幾分唐帝國使臣的模樣,關鍵是狡猾的史思明有着成為騙子的特質。

    由於交通通訊不便,奚王無法在短時間內核實的史思明的身份。雖然奚族與唐帝國一直武裝摩擦不斷,可是他們對於繁盛的唐帝國卻懷有幾分敬畏之情。

    奚王將他安頓在館驛之中而且安排專人悉心照料。騙吃騙喝的史思明在遙遠而又陌生的奚人領地度過了一段愜意的生活!

    史思明並沒有被短暫的舒適蒙蔽,因為他知道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所以一個陰險的計劃在他的心中醞釀。

    史思明主動提出回朝復命。奚王決定派遣一百名衛兵護送他入朝,以此向唐帝國主動示好。

    史思明卻搖搖頭,「這些人都沒有資格面見天子,除非瑣高與我同行!」

    「好!沒問題!我就派瑣高護送貴使回京!」

    在瑣高率領的三百勇士的護送下,風光無限的史思明踏上了回營州的歸路。

    史思明早已事先通知官軍做好戰鬥準備,誣陷奚族人以入朝為名準備劫掠營州。他想用奚族人的鮮血洗刷掉自己身上的歷史污點。

    官軍以犒勞之名款待奚族士兵。毫無戒備的奚族士兵喝得面紅耳赤。正在這時,官軍舉起了殺戮的屠刀。

    倒霉的瑣高本以為可以借覲見天子之機抬高身價,如今卻淪為階下囚。

    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不費吹灰之力便擒獲敵軍大將瑣高,自然對立下奇功的史思明刮目相看,留在自己營中與安祿山一起擔任捉生將。

    史思明成為安祿山最要好的哥們兒、最得力的助手和最堅定的支持者,可是讓安祿山史料未及的是這位老戰友日後居然打着為他報仇的名義將他的子孫屠殺殆盡。

    由於張守珪嫌棄安祿山有些肥胖,安祿山開始醞釀自己的減肥計劃,從減少食物攝取量開始。安祿山的種種努力無疑使張守珪對他更加寵愛,最終將他收為養子。兩人的特殊關係無疑為他的升遷打開了方便之門。

    開元二十四年,戰功卓著的安祿山升任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從三品),一躍成為唐軍高級將領。

    安祿山用實際行動證明那番豪言壯語絕不是空話。他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抗擊少數民族入侵的事業中去。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人只有一次。安祿山的生命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如果安祿山的人生軌跡這樣延續下去,他將會成為保爾.柯察金式的英雄人物,可是人是多變的,因為**會徹底改變一個人,而歷史會重新塑造一個人!

    可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當春風得意的安祿山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來時,一次突如其來的失利又將他推到了生與死的邊緣。

    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安祿山不顧主帥張守珪的軍令貿然進軍,最終慘敗而回。按照唐朝律法,安祿山應該被判處死刑。

    三年前,兩人素昧平生,張守珪不忍心殺他;三年後,兩人情同父子,張守珪更不忍心殺他。一時間不知所措的張守珪陷入痛苦的掙扎之中。

    張守珪最終將安祿山押往東都洛陽,將這個難題拋給了正巡幸東都洛陽的唐帝國皇帝李隆基。傳奇皇帝李隆基擁有一個更加膾炙人口的名稱「唐明皇」。這個名號從何而來呢?李隆基的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唐明皇」這個稱號便來源於他的諡號。

    遇到政事猶豫不決時,李隆基總是習慣於徵求宰相們的意見,此時主政的宰相是張九齡。早在三年前,安祿山奉張守珪之命進京奏事時,張九齡便與安祿山有過一面之緣。張九齡當時對另一位宰相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不知張九齡這麼說依據是什麼,但他的這種擔憂卻在二十年後不幸變為現實。

    如今一個可以將隱憂消滅於萌芽的寶貴機遇擺在了張九齡的面前,所以他自然不肯輕易放棄。

    張九齡旗幟鮮明地主張殺!

    為了說服李隆基採納自己的意見,善於引經據典的張九齡特意引用了「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的典故。這兩個典故都發生在春秋時期。

    「穰苴誅莊賈」是「遲到引發的血案」。燕國與晉國聯手進犯齊國。齊景公任用出身低微的穰苴出征。由於穰苴威望不高,齊景公特意派莊賈擔任監軍。兩人相約在軍營門口相見,可是莊賈卻遲到了。穰苴當即斬殺違反軍令的莊賈。

    「孫武斬宮嬪」是「嬉笑引發的血案」。吳王闔閭命孫武按照其編著的兵法訓練宮女,並且讓自己最為寵信的兩個妃子擔任隊長。自由散漫的宮女對於孫武的號令置若罔聞。尤其是兩個妃子看着揮動令旗的孫武捧腹大笑。孫武當即將兩人斬殺,從此令行禁止,軍容嚴整。(未完待續。)xh211



  
相關:    仙都  帶着農場混異界  神級插班生  網遊之菜鳥很瘋狂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唐朝那些事兒第3章【安史之亂3】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唐朝那些事兒"
360搜"唐朝那些事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5s 3.887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