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二章【安史之亂2】

    《漢書.五行志下》明確記載:「(秦朝)復起阿房,未成而亡。」《史記》也有這樣的記載:「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這都說明阿房宮其實根本就沒有建成,自然也就不會被項羽焚毀。

    儘管如此,氣勢恢宏的《阿房宮賦》仍舊堪稱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阿房宮賦》讓當年的主考官崔郾驚嘆不已。

    吳武陵趁機說:「請侍郎大人點杜牧為狀元」

    「不好意思,已經有人了!」

    「第三名也行!」

    「不好意思,也已經有人了!」

    「實在不行就第五名!」

    崔郾陷入無盡的沉默之中。

    「如果第五名都不行,那就請比試一下賦吧!看看到底誰更有才華!」

    吳武陵的言外之意是以杜牧獨步天下的文采考取第五名其實是屈尊的。

    這句最後通牒般的話使得崔郾最終答應了吳武陵的請求。

    在吳武陵的積極爭取下,才華橫溢的杜牧僅僅取得一個第五名。

    暗中的博弈早在開考之前便已經開始了。考試只不過走個形式而已,因為在考試之前很多名次就已經排定了!

    在科舉諸科目中,進士科最受唐代士子的鐘愛。進士科素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五十歲進士及第仍可稱為「少進士」,足見考試競爭的激烈程度。

    對於極少數成功抵達勝利彼岸的人,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進士甲等及第者授予從九品上階的出身,而絕大多數乙等及第者僅僅授予從九品下階的出身。

    唐代貢舉考試與後世最大的區別是只給予行政級別而不直接給予官職,要想真正當上官必須通過吏部組織的銓選。當然也可參加科目選或者不定期舉行的制舉,不過這兩條路更難走。

    銓選不僅僅依據個人才能,更主要的是依靠社會關係和個人背景。

    由於僧多粥少,所以進士及第者往往要等許多年才會得到一官半職,當然也有人一輩子也沒有等到當官的機會。

    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進士及第後「三舉於吏部,卒不成」。韓愈尚且如此,何況其他人呢?

    對於沒有什麼背景的寒族及第者而言,他們就像趴在玻璃上的蒼蠅一樣,眼前一片光明但卻找不到出路。

    與科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門蔭。李隆基得知寵臣王毛仲喜得貴子後當即賜予其尚在襁褓之中的兒子五品官。

    唐朝正常的遷轉途徑是四考即四年進一階,儘管當然這項制度從來也沒有認真執行過。

    破壞規則的人往往是規則的制定者或者與之關係親密的人,因為這些人破壞規則後一般不易受到規則的處罰。

    唐代的官員可不是終身制,任期屆滿後要等待朝廷重新分配工作。

    循資格實行後,官員任期屆滿後需要停選一段時間,也就是下崗等待重新分配工作。是不是真的停選以及何時重新上崗還得看領導對你的態度。

    即使不考慮循資格的影響,按照四年進一階的升遷速度,如果一個從九品下階的進士及第者要想達到王毛仲幼子的行政級別需要六十年的時間。

    當然對於大多數官員而言,如果沒有過人的才華、出眾的政績或者過硬的背景,根本無法逾越正六品上階這道坎。

    薦舉無疑是一條快速步入仕途的捷徑。許多隱居在終南山中的隱士們一旦被薦舉便可以迅速完成從民到官的華麗蛻變,可是要想走這條「終南捷徑」,薦舉人顯得至關重要。

    玄宗李隆基曾經下詔:「五品以上清官及軍將都督刺史,各舉一人。」

    循資格實行後,官員任期屆滿後需要停選一段時間,也就是下崗等待重新分配工作。是不是真的停選以及何時重新上崗還得看領導對你的態度。

    即使不考慮循資格的影響,按照四年進一階的升遷速度,如果一個從九品下階的進士及第者要想達到王毛仲幼子的行政級別需要六十年的時間。

    當然對於大多數官員而言,如果沒有過人的才華、出眾的政績或者過硬的背景,根本無法逾越正六品上階這道坎。

    薦舉無疑是一條快速步入仕途的捷徑。許多隱居在終南山中的隱士們一旦被薦舉便可以迅速完成從民到官的華麗蛻變,可是要想走這條「終南捷徑」,薦舉人顯得至關重要。

    玄宗李隆基曾經下詔:「五品以上清官及軍將都督刺史,各舉一人。」


    薦舉人必須是五品以上的中高級官員,而且必須是清官。唐代官員有「清官」與「濁官」之分。清官就是領導重視、升遷便捷、前途遠大的熱門職位,類似於今天辦公廳、組織部等單位的領導幹部。

    安祿山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胡人別說得到這些高官的賞識就是與這些人見一面都困難。

    這些掌握着薦舉權力的官員們也要受到名額的限制,雖然每次薦舉未必都像這道詔書中那樣只許舉薦一個人,但是名額有限卻是不爭的事實。他們對於自己手中的薦舉權的使用慎之又慎,被薦舉的人要麼是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要麼是感天動地的道德模範。

    安祿山既沒有學貫古今的才華,也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模範事跡,而且他還是一個游離於主流文化之外的胡人,所以這條捷徑對於他而言無疑是一條絕路。

    相比較科舉、門蔭和薦舉而言,「入流」無疑是廣大寒族子弟入仕最現實、最艱辛但也是最無奈的路。

    依靠自己的才能或者關係,先在衙門裏謀一個差事。這些處於衙門最底層的沒有品級的人構成了龐大的胥吏階層。這些胥吏最大的理想就是最終謀取一官半職,從而完成從「流外」到「流內」的蛻變。

    這些胥吏們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要看領導臉色,仰領導鼻息,跑斷了腿,磨破了嘴,累彎了腰,熬白了頭也未必能夠如願。如果胥吏能夠幸運地獲得從九品下階(大致相當於副科級)這樣的小官,肯定會感激涕零。

    這些通過「入流」進入仕途的胥吏們很難在仕途上有所發展,因為他們在官僚體系中缺乏話語權,所以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就是個九品官!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作為一個沒有什麼背景的卑賤胡人,依靠軍功入仕無疑是安祿山最佳的仕途選擇。安祿山不僅歪打正着地選對了人生道路,更關鍵的是趕上了建功立業的好時候。

    如果安祿山生活在太宗朝也許終其一生也就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官。安祿山之所以扶搖直上是因為幸運地趕上了盛產戰鬥英雄的「亂世」。

    很多人會覺得開元盛世怎麼會亂呢?這是因為內地的穩定與繁盛掩蓋了邊疆的動盪與混亂。

    唐太宗在少數民族地區成功地建立羈縻都督府和羈縻州。大部落的酋長授予羈縻都督府都督職務,小部落的首領授予羈縻州刺史,而且這些職務由酋長家族世襲擔任。

    這種「一國兩制」的政策既沒有改變原來的部落管理模式又將歸附的少數民族置於唐帝國的管轄範圍之內。

    唐太宗李世民利用的自己的政治智慧使得邊疆形勢日趨穩定,而他也被各民族擁戴為「天可汗」。

    李世民去世後,武則天、韋皇后以及太平公主三個政治女強人的干政使得唐朝政局持續動盪。曾經歸附唐朝的少數民族部落相繼叛變。唐太宗嘔心瀝血建立的羈縻府州制度日趨沒落。

    隨着邊疆局勢漸趨緊張,原有的政治軍事管理體制已經越來越無法適應政治軍事鬥爭新形勢的需要。

    放權與收權一直是擺在皇帝面前的一道艱難的選擇題。放權可以辦事,但也會生事;收權可以平事,但難以辦事。

    帝國邊疆常設軍事機構都督府或者都護府雖然擁有直屬部隊並且承擔穩定地區局勢的職能,但他無法全權調動並自由指揮轄區內所有軍隊。

    每遇到重大戰事,朝廷均設置行軍大總管或者行軍總管統一調度。戰事一結束,行軍大總管或者總管便回朝赴任,可隨着邊疆軍事鬥爭日益激烈化和複雜化,戰爭變得愈加曠日持久,所以本來屬於臨時差遣性質的行軍大總管或者行軍總管遲遲無法結束使命回朝復命。諸如工資發放、社保轉移接續、夫妻兩地生活以及子女入學等一系列問題便凸現出來。

    在這種背景下,節度使應運而生。

    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四月,賀拔延嗣擔任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朝廷授予節度使節制調度轄區內所有軍隊的權力,可以根據鬥爭形勢「便宜行事」。節度使的廣泛設立無疑使得帝國邊疆政策由太宗朝確立的政治安撫為主、軍事征討為輔徹底轉變為軍事征討為主、政治安撫為輔。

    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李世民深諳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真諦,而除了參加宮廷政變外沒有什麼真正的戰爭經驗的李隆基卻熱衷於武力征服。他好大喜功的性格無疑給邊鎮將帥們帶來錯誤的政策導向,也使帝國陷入無法自拔的戰爭泥潭,但連綿不斷的戰爭卻給將帥的升遷打開了方便之門。與此同時,節度使在中下級軍官升遷方面具有越來越大的話語權。

    雖然安祿山歪打正着地選對了道路,趕對了時候,但他的從軍之路卻依舊曲折坎坷,險象環生。

    驚心動魄的宦海沉浮

    安祿山幸運地成為張守珪手下的一名捉生將,主要職責就是捉俘虜。「北漂」生涯無疑掀開了他人生歷程中的嶄新一頁。

    幽州節度使(又稱河北節度使)的駐地在幽州。幽州的治所位於薊縣(今北京西城區)。唐幽州城基本上位於今天北京市二環之內。這可是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

    棄商從軍的安祿山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不用為戶口發愁,不用為房子發愁,不用為車子發愁,不用為票子發愁,更不用為夫妻兩地分居發愁,因為只要好好打仗,一切都會有的!

    對於安祿山在這段時間內的軍事生涯,史書中僅僅留下寥寥數筆。

    僅僅說驍勇善戰的安祿山曾經率領五個騎兵生擒數十名契丹騎兵。欣喜不已的張守珪不斷增加安祿山手下的軍士數量,而安祿山也用一個接一個的勝利來回報領導的信賴。

    縱觀史書的相關記載,仿佛安祿山早期軍事生涯中並沒有取得什麼驕人的戰績,只是參加過幾場戰鬥,抓過幾個俘虜,後來依靠溜須拍馬和大肆行賄而步步升遷。難道安祿山的軍事生涯中真就沒有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嗎?

    肯定有!只是史官故意將他的英雄事跡抹去了,因為歷史的話語權永遠掌握在勝利者的手中!

    這在我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因為「改變」歷史的人往往也是「改編」歷史的人。歷史猶如任人打扮而又敢怒不敢言的小姑娘。歷史的勝利者往往將自己的政治對手描繪成殘暴無道或者懦弱無能的形象。

    歷史可以被掩蓋但難以被抹殺,安祿山之所以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便脫穎而出,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低級軍官成長為帝國高級將領,肯定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張守珪在任期間取得的一系列軍事大捷中一定少不了安祿山的身影,只是史書中沒有記載而已!

    張守珪到任時正值東北邊疆局勢最為緊張的時候。契丹族軍官可突干就像一個可怕的幽靈一樣始終困擾着大唐帝國。

    驍勇善戰而又富有謀略的可突干是契丹族中呼風喚雨的人物,甚至可以左右部落酋長的廢立。

    張守珪的前任們對於可突乾的軍事挑釁行為一直束手無策,甚至還曾被他打得落花流水。膽大妄為的可突干終於遇到了他的終結者張守珪!

    久經沙場的張守珪的到來並沒有使得可突干有所收斂,因為此時的他還不曾想到他的末日正在一步步到來。

    張守珪「頻出擊之,每戰皆捷。」在這一次次的大捷中,安祿山縱情施展着自己的軍事才華,為自己日後的升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完待續。)xh211



  
相關:    仙都  穿越者縱橫動漫世界  網遊之菜鳥很瘋狂  帶着農場混異界  仙府種田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唐朝那些事兒第二章【安史之亂2】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唐朝那些事兒"
360搜"唐朝那些事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9s 3.900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