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程顥的遺言
河東的封賞,在汴京城裏沒有攪起任何波瀾。
哪怕是舊黨大臣,也當沒有看到。
對大多數人來說,只要呂惠卿不回京就好!
他喜歡在河東,那就讓他在河東吧。
打完這一仗,呂惠卿還能有什麼作為?
西賊的左廂神勇司,經此一役,沒有幾年是恢復不了元氣的。
而兩宮又不喜興兵生事。
從此河東註定無戰事!
呂惠卿的精力再旺盛,也只能放到民政上。
更有人在思考,待呂惠卿這一任經略使做完,就想辦法,運作他去江寧、揚州這樣的地方。
在這天下午,一個消息送入宮中。
朝請大夫、天章閣待制孫坦卒於家中。
兩宮下詔撫恤,並命有司恩蔭。
隔日已亥日,大內舉行了趙煦的旌節移藏儀式!
殿前司都指揮使燕達,親率御龍諸直指揮為儀仗,從慶寧宮護送趙煦的過去的旌節,移藏天章閣。
這些旌節,包括彰武軍節度使、太平軍節度使、延州觀察使、延州刺史等趙煦過去的頭銜,以及他的延安郡王印信、閤牌、儀仗。
在趙煦即位後這些東西和頭銜,從此成為他的私人物品,也從此不會再授給臣子。
趙煦在兩宮簇擁下,於天章閣中,觀看了旌節移藏典禮。
隨着一面面,繪着龍虎圖案的旌節,被送入天章閣。
並被御龍諸直恭請放入天章閣內的一個小小的閣樓里。
從此永藏其中,永不啟用。
換而言之,就是絕版了。
趙煦看着,百味陳雜。
因為他知道,這代表着程序已經臨近了南郊祭天請諡的環節。
一個月後,他的父皇,就要從大行皇帝變成某某皇帝。
從此以後,即使是趙煦,在公開場合也得用諡號來稱呼了。
父子兩人將真正的天人永隔!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也代表着趙煦君權的穩固。
大行皇帝變成某某皇帝以後,大宋天下臣民就只有一個主人——就是他。
……
元豐八年六月丁丑(十五)。
洛陽伊皋書院。
程顥臥在病床上,眼窩深陷,臉上沒有了半分血色。
他已經油盡燈枯了!
但他卻依舊望着汴京方向,心中滿是不舍,也滿是遺憾。
「陛下啊……老臣福薄,終不能入京覲見服侍矣!」
周圍服侍他的家人、學生們,都流下眼淚。
人人皆知,這位大宋天下的文學之臣,已經行將就木。
「將《識仁》拿來……」
程顥對着他的學生說着。
於是,程顥花費了一生心血,寫成的《識仁》一書,被送到他面前。
程顥顫抖着手,撫摸着這部書的封皮,然後看向他的弟弟。
「正叔啊……」他虛弱的說着:「老夫將朽矣……未來只能指望正叔,發揚廣大我伊皋之學……」
「帶上它……去汴京,敬獻天子!」程顥將他的那本書推到了程頤面前。
程頤哭着點頭:「兄長之願,某自當遵從!」
「還有……」程顥掙扎着說道:「這些日子來,我一直在思考,天子當讀何書……」
「天子聰俊,自古少有……」
「都堂相公,想要阻止天子接觸王介甫的三經新義是不可能的……更是一廂情願!」
「堵不如疏啊!」
「與其天子將來自己讀到,從而猜忌大臣……以為大臣不忠……」
「不如,大臣們先以君子之書,填補空白……」
「伯淳啊……到了京城,待天子年歲漸長,或者見了天子,知天子果然聰俊過人……」
「汝就敬獻盱江先生的文章於御前……」
「兄長……」程頤激動起來。
盱江先生李覯,是王安石新法理論和思想的源頭。
號稱是『未得時用之王介甫』,也被人稱作『在野的王安石』。
不客氣的說,若沒有盱江先生幾十年的講學,培養出來的那一批善於理財和擅長經營的人才,以及打下來的輿論基礎,王安石想要變法,遇到的阻力會是熙寧年間的數十倍,甚至連大行皇帝也未必會支持。
「總比天子自己找到三經新義,自己去理解要好!」程顥說道。
「再者……當今天下之弊……你我豈能無視?」
程頤沉默了。
二程雖然是舊黨理論家,但他們是學者,勝過官僚。
所以,他們無法無視天下已經存在的弊端。
他們對王安石最大的意見,是急功近利,是倍克,是聚斂。
在一開始,其實他們不反對的。直到後來,新法實行日速,特別是青苗法、市易法頒佈後,他們才開始激烈反對!
程頤知道的,也明白的。
冗官、冗兵、冗費……還有西賊、北虜隨時入寇的威脅……
這些問題不解決,大宋就始終坐在火山口。
聽着兄長的話程頤也思考起來。
然後他就明白了。
當天子將來面對這些問題時,就肯定會去想解決的辦法!
大臣不給天子解決的思路,天子就會去找王安石!
「天子若果聰俊……」
「大臣們再怎麼瞞,也是瞞不住的!」程顥說着,就認真的看着程頤:「再者,豈有臣子隱瞞君上的道理?」
「此更非儒臣所可以為之事!」
上個月,少主欽賜御藥,御筆親書勉勵。
讓程顥在這臥病的日子裏,竭盡一切的去思考,去想像……
如何報答,如何教導,如何讓他走上正道。
畢竟,那可是一個八歲,就已經熟讀詩經,運用熟練,而且對孝道、師道等無比尊重的少主。
其他種種傳說也證明他聰明的不似孩子!
這樣的君主,是不可能也不該被大臣們欺瞞的。
任何企圖想要那麼做的人,最終只會自討苦吃,甚至將事情引向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地方——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
程顥講學這麼多年,教了那麼多學生。
他太清楚學生,特別是聰明的學生一旦逆反了,就會做什麼事情!
而盱江先生,就是程顥開出來的藥方。
一個不那麼激進,卻又能和王安石三經新義爭奪營養的學說。
天子若先讀盱江先生的文章。
大臣們觀察後發現,天子並未急躁,也並未有急於求成的心態後,就該將三經新義和字說,也敬獻御前。
對的地方,應該稱讚。
畢竟,王介甫的學問是如今的顯學,也是大行皇帝最喜歡的學說。
天子又以孝子自居。
一味的詆毀、污衊、攻擊王安石,甚至不顧事實扭曲王安石的文章和學說。
那麼聰明的天子,怎麼可能被大臣們三言兩語就糊弄過去?
看不起誰呢!?
程顥雖然在伊皋書院,距離汴京數百里,但也聽說了那些天子的事跡。
所以,要實事求是!
王安石對的地方要誇讚,要不吝讚美!
而王安石錯的地方,也要指出來,還要說明為什麼錯了。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後人哀之而不戒之』的悲劇。
只是這些話,程顥不方便說,他也沒有精力再說了。
他的身體,已經撐不住了!
只能希望程頤可以自己領會了!
程頤聽着,低下頭去:「兄長之命,我當謹遵!」
「善!」程顥慢慢的閉上眼睛,輕聲說道:「義禮知信皆仁也!」
「唯以誠、以敬方能存仁!」
說着,他緊閉的雙眼就仿佛看到了明媚的陽光。
那是汴京城的陽光!
他也仿佛回到年輕的時候,坐在他對面的人,正在對着他微笑:「伯淳啊……來與吾再談一次《易經》如何?」
程顥笑起來:「是子厚啊……」
「子厚來接吾了呀……」
他看向對面的人,一身儒袍,清雅且質樸,謙謙君子,如切如磋。
他手中拿着書籍,和煦的笑着。
是張載!
而在張載身後,一個個穿着儒袍的人,都在對着他笑。
有些人,他認得,甚至是好友。
伊川翁邵堯夫、安定先生胡翼之、濂溪先生周茂實……
也有很多不認識的身影。
程顥看着那些身影,嘴中呢喃着,笑着:「老夫,也是個凡夫俗子呀!」
「死前,竟也有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隨着他的呢喃,那些身影消失不見。
世界,確實如他們這些儒生所設想的一樣。
天地萬物,唯禮唯仁唯義而已。
舍此之外,鬼神不存,神佛不在。
所以,既沒有什麼地府,也不存在什麼仙界。
人死如燈滅,唯有道理和經義可以永存!
這樣想着,程顥就欣慰的吐出了他最後一口氣。
承議郎、宗正寺卿兼侍講程顥卒。
臨終遺表,表奏其弟程頤接替他的侍講之職。
註:歷史上,程顥入京前,曾構思過一個經濟思路,但史書沒有明說。只說『顥深有意經濟』,盲猜他應該想過一個解決的思路。
而程頤在哲宗的身邊時候,主張因材施教,也主張靈活教學,而且他經常觀察哲宗的表現,多次上書請求,多安排一些哲宗的同齡人陪其一起讀書、學習。
從這些方面看,程頤是個合格的教育家——當然,他也有他的局限性,一個儒者的古板、頑固和對儒家經義、道德的過于堅持。
所以他也是支持讓哲宗身邊沒有金銀玉器和奢侈之物的人。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4.012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