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洛陽城內外一片沉寂,唯有宮牆之內,燈火通明,人影匆匆,預示着即將到來的風暴。
劉御聽聞靈帝駕崩的消息,心中雖早有準備,仍不免一陣沉痛,畢竟那是他的父皇,是他在這亂世中唯一的親人。但很快,他便收斂情緒,知道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與此同時,深宮之內,一場由十常侍精心策劃的陰謀悄然展開。
他們趁靈帝病逝,朝中混亂之際,秘密偽造了一份遺詔,宣稱靈帝臨終前決定傳位於幼子劉協,而非劉辯或劉御。
這份遺詔上,字跡雖極力模仿靈帝,卻難掩其倉促與偽造之痕,但十常侍手眼通天,早已買通宮中上下,將一切佈置得滴水不漏。
夜色愈濃,如墨般傾瀉於洛陽城的每一個角落,仿佛連星辰也屏息以待,見證這宮廷深處即將上演的權謀大戲。
董太后此刻正端坐於幽暗的密室之中,燭火搖曳,映照着她那雙深邃而複雜的眼眸。
她的心中,既有對幼孫劉協繼承大統的期盼,亦不乏對局勢動盪的憂慮。
趙忠悄無聲息地步入密室,步伐輕盈,卻難掩其眼中閃爍的狡黠光芒。
他躬身行禮,低語道:「太后娘娘,遺詔之事已安排妥當,朝中百官,大多被蒙蔽於鼓裏,只待明日朝堂之上,便可順水推舟,扶幼主登基。」
董太后微微點頭,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笑意,聲音低沉而有力:「趙公公,此事關乎我劉氏江山社稷,務必小心謹慎。
那劉御,雖年幼卻非池中之物,不得不防。」
趙忠聞言,眼中閃過一抹狠厲之色,道:「太后放心,臣等已布下天羅地網,只待他稍有異動,便教他萬劫不復。
更何況,還有那大將軍何進,他手握重兵,若不能為我所用,亦是心頭大患。」
董太后輕嘆一聲,手指輕輕摩挲着案上的玉如意,思緒萬千:「何進此人,愚忠有餘,智謀不足。
若能以利益誘之,或可暫保我等計劃無虞。但長遠之計,還需尋一可靠之人,穩固朝綱。」
趙忠心領神會,湊近一步,壓低聲音道:「太后英明,臣心中已有人選,只待時機成熟,便舉薦此人,以制衡各方勢力。」
二人密謀間,夜色更深,宮牆外偶爾傳來的更鼓聲,更添了幾分緊迫與壓抑。
董太后知道,這一夜,不僅決定了劉協的命運,更將深刻影響整個大漢王朝的走向。
她必須步步為營,方能在這波譎雲詭的宮廷鬥爭中,為劉家子孫爭取到一線生機。
董太后凝視着燭火,心中已有了計較,她緩緩起身,對趙忠道:「傳令下去,即刻召見幼主劉協,以及朝中忠良之士楊俊、楊彪、楊堅入宮,共商大計。」
趙忠領命而去,不多時,四人便齊聚於密室之中。
劉協年幼,面容稚嫩中帶着幾分不安,而楊俊、楊彪則是神色凝重,顯然已察覺到宮中風雲變幻。
至於楊堅,他目光如炬,沉穩中透出一股不容忽視的堅定。
董太后讓趙忠先去安排事情。
等趙忠走後,董太后環視眾人,語氣中既有威嚴又不失慈愛:「今夜召集諸位,乃因我大漢江山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
十常侍雖有不軌之心,但此刻亦是利用之機。
我意已決,欲借其勢,扶幼主劉協登基,爾等以為如何?」
楊俊率先開口,聲音鏗鏘有力:「太后深謀遠慮,臣等自當全力輔佐幼主,穩定朝綱。
然則,十常侍之禍不可不防,需暗中佈局,以防其反噬。」
楊彪點頭贊同,補充道:「臣以為,當以雷霆手段,先剪除其羽翼,再逐步削弱其勢力,同時加強宮中守衛,確保幼主安全。」
楊堅則眉頭緊鎖,沉思片刻後言道:「太后與兩位兄長所言極是,但僅靠我等之力尚顯不足。
需聯合朝中正義之士,形成一股不可撼動的力量,方能徹底清除奸佞,還我大漢清明。」
劉協雖小,卻也聽得明白,他鼓起勇氣,稚嫩的聲音中帶着堅定:「我雖年幼,但定當努力學習治國之道,不負祖母與眾卿厚望。」
董太后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她輕輕拍了拍劉協的手背,道:「協兒有此心志,乃我大漢之幸。
今夜之議,便是你我君臣同心,共克時艱的開始。
楊堅,你速去安排,明日朝堂之上,務必讓這遺詔之事順利進行,同時暗中聯絡各方力量,為我等助力。」
而此時的何進和何皇后還沒有發現危險的到來。
洛陽朝廷,德陽大殿。
此時,以三公九卿為首的文武百官立於殿外,神色凝重。
別說劉宏駕崩的消息,十常侍他們並未刻意封鎖,此刻早已不脛而走,傳遍洛陽城。
即便是十常侍有意封鎖這個消息,以這些世家勢力的手段經過一夜時間也足以將消息打探清楚了。
「太后有旨,百官早朝。」
隨着大殿之內一道洪亮的聲音傳出,瞬間驚醒了這些正在沉思中的文武百官們。
「眾卿家,陛下於昨日夜裏不幸駕崩,然國不可一日無君!陛下臨終遺詔令皇子協繼位登基。」隨着文武百官先後進殿,董太后當即開口道。
說着,還從袖子裏拿出一道聖旨,讓趙忠宣讀。
趙忠接過聖旨,展開捲軸,聲音雖刻意保持平穩,卻難掩其內心的得意與緊張。
他清了清嗓子,高聲誦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自登基以來,勤勉國事,然天不假年,病入膏肓,自知時日無多。
念及社稷安危,江山永續,特立幼子劉協為帝,繼承大統,望百官盡心輔佐,共築大漢輝煌。欽此!」
殿內一時寂靜無聲,百官面面相覷,心中各有盤算。
有的暗自驚訝於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有的則迅速權衡利弊,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政治風暴。
大將軍何進,身為外戚之首,聞言臉色驟變,他未曾料到十常侍竟敢如此大膽,公然篡改遺詔。
他目光如炬,掃視四周,尋找着支持自己的盟友。
然而,此刻的朝堂之上,人心浮動,難以捉摸。
楊堅見狀,心中暗自焦急,他深知此刻必須站出來,穩定局勢。
他上前一步,躬身行禮,聲音沉穩而有力:「太后娘娘,陛下遺詔雖已宣讀,但國之大事,豈能兒戲?
臣懇請太后娘娘,允許百官詳查遺詔真偽,以正視聽,安民心。」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議論紛紛,不少官員紛紛附和,表示贊同。
董太后見狀,心中雖有不甘,卻也知此時不宜硬碰硬,便微微點頭,道:「楊卿言之有理,遺詔之事,確需查明。趙公公,你且將遺詔交予百官傳閱,務必公正無私,不得有誤。」
趙忠雖心有不甘,卻也不得不遵從太后旨意,將遺詔遞交給身旁的侍從,由侍從逐一傳遞給殿中的百官。
百官們或低頭細看,或交頭接耳,氣氛一時緊張到了極點。
就在這時,殿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名侍衛匆匆闖入,跪倒在地,稟報道:「啟稟太后娘娘,楚王劉御,於宮門外求見,聲稱持有真正遺詔,關乎我大漢江山正統!」
侍衛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內迴蕩,如同驚雷劃破沉悶的空氣,令所有人為之一震。
董太后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她未曾料到劉御竟會如此迅速行動,更未料到他會直接闖入這權力鬥爭的漩渦中心。
她目光如刀,射向跪在地上的侍衛,但轉瞬又恢復了那份深不可測的平靜。
「哦?楚王竟有此等大事?速速請他進來。」董太后的聲音不怒自威,卻暗含鋒芒。
片刻之後,劉御身着一襲繡有金色龍紋的錦袍,大步流星步入大殿,他面容堅毅,眼神中閃爍着不容置疑的光芒。
他無視了周圍或驚愕或戒備的目光,徑直走向殿中央,向董太后行了一禮,隨後從懷中取出一卷黃綢,正是真正的遺詔。
「太后娘娘,孫兒劉御,有父皇遺詔在此,特來面呈太后與百官,以正視聽。」劉御的聲音清晰而堅定,每一個字都仿佛重錘般敲擊在每個人的心上。
殿內再次陷入一片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捲黃綢之上,仿佛那不僅是一道遺詔,更是決定大漢命運的鑰匙。
趙忠見狀,臉色蒼白,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他心知大勢已去,卻仍不死心,試圖做最後的掙扎:「楚王殿下,此等大事豈可兒戲?您手中的遺詔,又何以證明為真?」
劉御冷笑一聲,目光如炬,直視趙忠:「趙公公此言差矣,父皇遺詔,自有皇家印記與獨特筆跡可辨。
再者,我手中這份遺詔,乃是父皇親筆所書,並交予我保管,以防不測。
今日之事,若非十常侍等人狼子野心,企圖篡改天命,我又何必至此?」
說着,劉御緩緩展開遺詔,只見其上字跡蒼勁有力,確是靈帝親筆無疑,且明確指定由嫡子劉辯繼位,而非幼子劉協。
百官們見狀,紛紛譁然,有的震驚於十常侍的膽大妄為,有的則對劉御的果斷行動表示欽佩。
大將軍何進更是面露喜色,他深知自己與外甥劉辯的命運已緊密相連,此刻的轉機無疑是他最大的助力。
董太后望着那份真實的遺詔,心中五味雜陳,既有不甘也有無奈。
她深知此時大勢已去,若再強行扶持劉協,只會引發更大的動盪與叛亂。
於是,她緩緩站起身,目光掃過殿中的每一個人,最終落在劉御身上,沉聲道:
「楚王所言有理,遺詔之事,關乎社稷安危,自當以真為本。趙公公,你身為內侍總管,竟敢私改遺詔,其罪當誅!但念你侍奉先皇多年,哀家便留你全屍,革去職位,打入天牢,聽候發落。」
此言一出,趙忠如遭雷擊,癱倒在地,面如死灰。
而十常侍的其他成員也紛紛跪倒,祈求太后饒命,但一切已晚。
劉御已經拔出赤霄劍,瞬間將十常侍全部殺死,下令道:「來人,將十常侍拖下去餵狗,並夷其九族。」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7s 4.043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