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陛後,朱棣聽了劉寬的話忍不住雙眸發亮,露出喜色。
六邊形戰士意思他不太明白,但「好聖孫」無疑是好話。
且聽劉寬前面的話,這「好聖孫」也不像說李景隆為「戰神」那樣的嘲諷之語。
『按着劉寬所說,高熾雖不喜軍事,卻很聰慧,尤善治政,軍事上至少能守城。』
『高煦則類我,勇猛善戰,軍事天賦極高。』
『不僅兩個兒子如此出色,就連長孫都被文臣們認可為好聖孫,甚至被後世人評價為那六邊形戰士。』
『如此看來,我朱棣的種不是一般的好啊——至少比大哥強多了。允炆得即皇位,有父皇留下的雄厚底子,卻四年就輸給我,實在無能。』
『如此看來,我能靖難成功,豈非天命?』
想到這裏,朱棣下意識看了朱標一眼,頓時心虛。
『我怎麼可以有如此想法?實在是對不起大哥。』
『如今咱們既從劉寬口中知道那些事,雄英多半不會在明年病逝了,大哥應該也不會在十年後病逝。』
『只要允炆不上位,我就不該妄想。』
『可要是大哥、雄英最終還是死在了父皇前面呢?』
想到這裏,朱棣即心熱又心虛,幾乎不敢看朱標。
他努力摒棄心中不好的念頭,轉移注意力,去聽前面的談話···
朱元璋問:「這好聖孫、六邊形戰士,該不是嘲諷之語了吧?」
劉寬想了想,卻不太確定地道:「不算是。」
「什麼叫不算是?」
「陛下聽微臣講完或許自有評斷。」
「你講。」
劉寬略猶豫了下,道:「朱瞻基出生於歷史上陛下故去的那一年,據說當時當時朱棣做了個夢,夢見陛下將一個大圭賜給他。」
「因此,朱棣原本就頗喜歡這個嫡長孫,後來隨着朱瞻基漸長,表現得十分聰慧好學,且文武雙全。」
「另外,相較朱高煦,朱瞻基長相上更像朱棣,於是朱棣經常將其帶在身邊教導。」
「永樂七年時,朱棣帶着朱瞻基一起巡視北平,次年北征蒙古時,更是讓朱瞻基留守北平——當時雖未遷都,但北平已然被朱棣視為副都,北征軍的大本營。」
「又過一年,也即是永樂九年,朱棣宣佈立朱瞻基為皇太孫,想要以此事宣告太子之爭的結束。」
「不過既有朱棣靖難成功的例子在前,皇位之爭自然不可能就這麼簡單結束。」
「事實上,朱高煦以及嫡三子朱高燧都沒死心,一直在謀劃奪取太子之位。」
「這兩位在永樂時期都做了不少小動作,具體之事微臣自是無法都記得,但有件事卻印象深刻。」
「朱棣晚年有次病重,宮內一些侍衛、太監便偽造遺詔,欲毒死朱棣,廢太子朱高熾,擁立朱高燧為帝。」
「後世都猜測這是朱高燧授意的,只不過朱棣不想家醜外揚,才對外宣稱朱高燧不知此事,將其摘了出去。」
「再說朱高煦——朱棣去世後,朱高熾以太子身份幾位,可惜因為身體不好,一年不到就去世了。」
「朱高煦聞訊便認為他機會來了,便想仿照朱棣,再搞一次靖難之役。」
「卻沒想到朱瞻基一直對他有所防備——朱高熾去世時大明已遷都北京,當時朱瞻基卻在南京辦事。朝臣於是秘不發喪,急召朱瞻基到北京。」
「朱高煦在北京也有耳目,原本想在半路劫殺朱瞻基,卻不曾想,朱瞻基行動極快,幾日就跑到了北京,朱高煦的人並沒有攔截到他。」
「朱高煦又想勾結英國公張輔一起造反,派人進京聯絡,卻不想張輔反而將其舉報,朱高煦徹底變得被動。」
「再加上朱瞻基即位後迅速調兵遣將,包圍了朱高煦封地樂安,朱高煦便只能束手就擒。」
「當時群臣上奏請求誅殺朱高煦父子,明正典型,以絕後患,朱瞻基不許,而是將朱高煦父子等人貶為庶人,帶回北京幽禁。」
朱元璋從聽到朱高燧勾結內侍下毒謀害朱棣時,眉頭就皺得老深——雖然是老四一脈的事,可他還是不希望子孫因爭奪皇位同室操戈。
靖難之役有一次就夠了。
沒想到朱高煦竟然想來第二次靖難之役。
他聽了之後,覺得朱高煦一脈下場絕不會好,參考歷代皇室紛爭,多半會斬盡殺絕。
因此,聽劉寬講了朱瞻基的處置,意外之餘也眉頭舒展,點頭評價道:「看來老四這個嫡長孫不僅有勇有謀,也是個顧念親情的。」
御陛後,朱棣同樣輕吐一口氣,緊繃的面孔放鬆下來。
他也是從聽聞嫡三子勾結內侍毒害他,就繃起了臉,心裏則不願相信——那可是他的兒子呀,還是嫡子,怎麼會想到毒害他?
再到聽聞朱高煦要掀起第二次靖難之役,朱棣更是握緊了拳頭,感到痛苦。
幸運的是,好聖孫足夠優秀,不僅化解了這場大明內亂,還念着舊情,留了朱高煦一脈性命,避免了同室操戈之事發生。
可就在他這麼想時,卻聽前面劉寬道:「陛下,朱瞻基是否顧念親情微臣不知,但此事卻還有後續。」
「什麼後續?」
「朱高煦被幽禁後,不知為何又惹怒了朱瞻基,據傳朱瞻基命人用銅缸將其罩住,以作懲罰。」
「朱高煦自恃武力,將銅缸頂起,朱瞻基於是命人在銅缸周圍燒火,將朱高煦活活烤死在缸中,隨後又殺了朱高煦的幾個兒子。」
「朱高煦一脈就此斷絕。」
劉寬這番話說完,奉先殿內一時安靜得似乎呼吸聲都沒了。
御陛後。
朱棣先是一陣呆愣,隨即滿面痛苦、悲意,口中喃喃道:「不可能,叔侄之間怎能如此殘忍相待,假的,一定是假的···」
朱標眼見朱棣喃喃聲越來越大,擔心劉寬聽到,便握住了朱棣的手腕,低聲道:「四弟,冷靜,不論真假,那都是未發生之事。」
朱棣看了朱標一眼,低下了頭。
「劉寬,這等事出自正史還是野史?」朱元璋發問了,語氣聽着挺冷靜,卻又像壓抑着怒火。
劉寬道:「微臣記不清了——在最初看時便沒注意,畢竟微臣那時也不知會來到大明。」
頓了頓他又道,「陛下應該知道,不論正史、野史,記錄都不可能全是真的。一則時過境遷,修史之人本就難以了解當年之事全貌。」
「二則,新朝出於宣傳需要,尤其是像滿清這種以少數族人統治眾多漢人的,難免會抹黑前朝,以彰顯本朝威德。」
「不過,微臣方才所講之事中有一點確是無須懷疑——朱瞻基幽禁朱高煦一脈後,確實又將他們殺了。」
劉寬這話說完,朱元璋沉默良久,才道:「若要國祚穩固,無同室操戈之亂,看來必須堅定立嫡長之意!」
劉寬聽到這話,若有所悟地看了眼御陛,道:「陛下聖明——事實上,在宣德朝,也即是朱瞻基之後,歷任大明皇帝都是在嫡長子幾歲時便將之立為太子,以絕其他皇子之念。」
「也就後來萬曆皇帝因寵愛鄭貴妃,才鬧着要改立太子,結果也沒能扭過群臣的意思。」
「同樣,正因為堅持皇位傳於嫡長的制度,大明在歷朝歷代中皇室操戈之事都算屬於少的。」
聽了劉寬這番話,不論是朱元璋,還是躲在後面的朱標、朱棣,心情都好了點。
知道後代為了爭奪皇位彼此殺戮確實令人難受,可對比下其他朝代,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李唐,就沒那麼難受了。
又過了好幾息,朱元璋才出聲道:「朱瞻基平叛果斷,使大明免於內亂,若不論其對朱高煦的處置,倒也稱得上一聲好聖孫。」
「不過,那六邊形戰士又是何意?莫非他武功卓著?」
劉寬沉吟了下,道:「這其實就是後世部分人對朱瞻基的一種稱呼性評價,就好像綠林中某人的外號一般。」
「至於為何這麼叫,微臣其實也挺疑惑——據微臣所知,朱瞻基除了永樂年間曾隨朱棣征討一次漠北,也就即位後三次巡視北方邊境,並平定了一次兀良哈部叛亂。」
「論武功的話,他不僅遠不如朱棣,甚至在某些方面還為後世詬病。」
「比如朱棣在位時,五次親征漠北,打得蒙古、瓦剌不敢南顧。」
「同時積極經營東北,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將如今女真諸部、野人女真以及更北方的一大片土地都囊入大明版圖。」
「另外,朱棣還抓住安南內亂之機,出兵將之討平並設立交趾布政使司,為大明增添一大行省。」
「然而,朱瞻基在位短短十年,大明不僅在草原上由進攻轉為防守,北境疆域大大縮水,就連安南也因治理不當、平叛失利而丟掉。」
說到這裏,劉寬不禁直搖頭。
朱元璋及後面的朱標、朱棣則是既驚訝不解,又大失所望。
好聖孫?
六邊形戰士?
就這?
當然,朱棣失望之餘,心裏也不禁念着劉寬話語中關於他武功的那部分——五征漠北,打得蒙古和那什麼瓦剌不敢南下,還拿下了安南!
他都沒想到,他在軍事、武功方面居然能這麼強!一筆閣 www.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6s 3.850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