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錦繡 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下震動(4)

    姜瓖原本以為這就改朝換代了,自己還能富貴一生。可是讓他大跌眼鏡的是李自成在北京沒堅持幾個月,在一片石被滿清八旗和吳三桂的聯軍殺的大敗,緊接着李自成一路大敗,最後退到陝西固守潼關。

    李自成敗出北京後,崇禎十七年四月滿清派遣英親王阿濟格率兵追擊李自成。知道李自成敗退消息的姜瓖率親信對城中大順軍動手,將大順軍守將柯天相和張天琳殺死。就在姜瓖撲殺起義軍首領之後,清軍於五月十日兵臨大同,姜瓖投降清英親王阿濟格,仍舊委以總兵職務。

    南明弘光元年七月姜瓖被叫到北京,由大學士剛林秉承攝政王多爾袞的意旨進行質訊,指責他順治元年六月初八日上表歸順清廷,七月間卻用明朝崇禎年號發給文武官員,又擁戴明朝宗室棗強王,這可是個大罪名。

    不過四姓家奴自有化解之道,姜瓖跪在地上解釋清軍入關之初人心未定,不得不採取一些權宜之計,「原不敢有二心」。剛林又無中生有地斥責他「去年冬英王西征路出大同,你心生疑慮」。剛林罵了他半天,最後才宣佈:「你這個傢伙犯了很多罪,但是我大清寬仁,攝政王下旨讓你功過相抵,往事並不追究。着你仍鎮大同,以後好好干」。

    其實這是滿清一向的政策,那就是除了自己人最信任蒙古人,接着信任在關外就跟隨自己的遼東漢人,對入關後投靠自己的這些新附軍還是很提防的。本來多爾袞只是想要敲打姜瓖一番,好讓他好好幹活。可是哪想到姜瓖這個四姓家奴卻生出來別樣心思。

    姜瓖自以為不費清朝一兵一卒,把大同地區拱手獻給了清廷,接着又在陝西榆林擊敗大順軍,不僅功高無賞,反而備受猜疑。他一肚子怨氣,但又不得不服軟,至此不滿的種子在姜瓖心中發芽。這以後的幾年裏,清廷對陝南、四川用兵,曾多次徵發山西的人力、物力,更是加重了官民的負擔,這讓視山西為禁臠的姜瓖大為不滿。

    姜瓖降清後,雖然仍舊委以總兵職務,但軍權在清將吳惟華手中,並由英親王阿濟格坐鎮。清廷對姜瓖始終不予理會,姜瓖依然仍舊沒有大權。英親王阿濟格是努爾哈赤第十二子,他坐鎮大同,藉口大同漢人拒絕剃頭梳辮,便濫殺無辜,為官不仁。就在姜瓖的不滿達到頂點的時候,南方掀起反清新高潮的消息傳到山西,這時候阿濟格被多爾袞閒置在北京,吳惟華等滿漢八旗都調到南方平叛,山西這裏成了姜瓖的天下,所以姜瓖在神武元年九月,在山西大同舉起義旗,再一次背叛他的主子。姜瓖宣佈易服留髮,自號為大將軍,宣佈效忠南明神武皇帝。

    當然效忠朱宏三倒不是姜瓖目光遠大,實在是他遠在山西,只是到江西福建效忠朱宏三,不知道在廣西還有個永曆皇帝。不過姜瓖錯打錯着,效忠朱宏三給姜瓖帶來了大量的援助。廣東的朱宏三就連山東的土匪都給兵器,更別說姜瓖這種佔有大片土地的大軍閥了。在十月廣東的朱宏三接到姜瓖效忠自己的消息後,立刻下旨封姜瓖為代王,世鎮山西。這個命令朝中的大臣們紛紛反對,金聲桓和李成棟封為郡王已經不妥了,但是這是戰時沒辦法,這次又弄了個親王,還講不講國家的法度?

    不過朱宏三根本沒搭理這幫臭老九,直接下中旨親封姜瓖為代王。要知道山西離廣東十萬八千里,要人家挨刀不給好處,這種事朱宏三還干不出來。在封王的同時朱宏三命令北方的錦衣衛盡全力幫助姜瓖,一定要讓滿清身後這顆釘子多發揮作用。


    姜瓖接到神武皇帝的封賞和援助不負眾望,這個時候滿清佔據的北方腹地空虛,正是姜瓖發展的好時機。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山西全省除了省會太原和少數城池外,差不多都被姜瓖佔領,而山西的反清復明運動又迅速波及陝西等西北地區。

    從地理位置來看,山西緊靠畿輔,形勢的風雲突變對滿洲貴族的統治中心威脅極大。不過,山西距離南明控制的地區相當遠,其間又被滿清統治區隔斷,雙方的聯絡自然比較困難。許多南明史籍都不講以姜瓖為代表的晉、陝等地的反清復明運動,或者只是在講時代背景時一帶而過,他們心目中的「南明史」是地道的南方擁明勢力的歷史。然而縱觀全局,清初的復明運動並不能局限於南方,姜瓖等人領導的反清決不是一般的兵變或叛亂,而是北方復明勢力同清朝的一次大規模較量。

    姜瓖起事以後,滿清最初企圖採取招撫政策加以解決。多爾袞當時已經弄死自己最大的競爭者豪格,並自稱為皇父攝政王,現在他想以最高統治者的身分勸說姜瓖回心轉意。多爾袞在十二月初十日派使者向姜瓖解釋,故意把姜瓖起兵反清說成只是誤解了清廷意圖,給姜瓖以下台的機會,接着宣佈若能悔罪歸誠,仍將「照舊恩養」。然而,不熟悉階*級鬥爭的多爾袞不知道姜瓖反清的導火線根本原因在於滿漢民*族矛盾。姜瓖舉事之前既已遭到清廷猜忌,反清之後再圖歸順好比覆水難收,前途更不堪設想,因此他對多爾袞的安撫置之不理。

    在歷史上,每一個新興王朝在軍事上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清朝也不例外。只是被清廷統治者視為爭奪天下和鞏固天下的嫡系軍隊的由盛轉衰過程來得特別迅速。從順治元年至四年,滿洲八旗所向無敵的場面就像曇花一現似地再也沒有出現過。

    滿洲八旗兵實力下降迅速,難以繼續擔任征服全國的主力是有着客觀原因的:第一,滿洲八旗兵來源於滿族成年男子,而滿族在當時是一個人口相當少的民族,入關初期清軍總兵力不到十萬,其中已包括了漢軍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滿族軍士不過幾萬人。進入中原以後屢經戰陣,戰死和病死的人數很可能超過人口自然繁殖數。進入漢人居住區後,享受着程度不等的勝利者的優待,逐漸滋長起追求生活安逸的風氣,遠不像入關前後那樣淳樸、勇於用命。概括一句話就是兵員少了,士氣低了。

    第二,清朝入關初期咤叱風雲的領兵大將由於染上天花,迷戀女色和內部傾軋,凋謝殆盡。到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後,清朝賴以開國的久經戰陣、功勳卓著的大將都已不復存在。這些親、郡王死時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年輕,濟爾哈朗算是最長壽的,也只活到五十七歲(朱宏三語:我都說了是招天譴!)。他們的子弟即便承襲爵位,卻少不更事,缺乏戰鬥經驗,無法替代父輩馳騁疆場的角色。親、郡王以下的貴族、將領雖然還留下了一批,但他們也無復當年英銳氣概。

    多爾袞見實在沒有辦法解決姜瓖,只有在山西邊境佈設重兵,防範姜瓖出來搗亂,等到多鐸消滅南明抵抗勢力後在回過頭來對付姜瓖。

    歷來治史者談及南明,大抵着眼於南方,對姜瓖等人的反清復明運動注意不夠。這反映了他們不大了解當時全國的形勢,很可能是受南明史籍影響過深。永曆朝廷雖然在口頭上以復明自任,但情報不明,從來沒有一個高瞻遠矚的戰略計劃。在南明方面的史籍里除了看到幾條姜瓖的記載以外,對山、陝各地風起雲湧的大範圍、大規模反清運動顯得非常排斥,對清廷的精兵猛將全部調往山西、其他地方兵力單薄的窘境更是一無所知。

    永曆朝廷在全國反清復明運動處於高潮的時候,只知道江西、湖廣戰局逆轉,金聲桓、王得仁、李成棟、何騰蛟遇難,陷於張皇失措之中。永曆君臣完全不了解譚泰、何洛會在穩定江西局勢後不敢深入廣東而撤兵北返是為了什麼,也不清楚濟爾哈朗、勒克德渾出兵湖南原定目標是追剿李錦等為首的忠貞營,由於明督師閣部何騰蛟為爭功而瞎指揮,糊裏糊塗地被清軍擒殺,濟爾哈朗等趁勢暫時穩定了湖南局勢,顧不上原定目標就匆忙回京的原因。

    兩路清軍的北撤很明顯是清廷為了加強京畿根本之地,永曆朝廷沉浸於金、王、李、何覆亡的悲痛之中,慶幸清軍未乘勝直下廣東、廣西,不知道這時正是清廷最吃緊的時刻。在將近一年時間裏,朱由榔、瞿式耜、呂大器等人又昏天黑地地過起太平生活,侷促於兩廣之地勾心鬥角。直到清廷消滅姜瓖後派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率軍南下,才如夢初醒,亂作一團。

    南明君臣的閉目塞聽、得過且過,由此可見一斑。憑藉這種朝廷要實現抗清復明的大任,無異痴人說夢。姜瓖、劉遷、王永強、虞胤等人的抗清鬥爭一方面證明清朝在北方的統治遠未穩固,另一方面又證明滿洲八旗的作戰能力相當有限。從江西、廣東反正後永曆朝廷及時封爵拜官,而山西、陝西的各支義軍首領大抵是遙奉明廷,自稱大將軍、大學士、巡撫、總兵,永曆朝廷似乎只知道姜瓖在大同反清,其他就不甚了了。山河阻隔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後來孫可望、李定國、魯監國、鄭成功等經常派密使深入清統治區聯絡各地潛伏的義士,相形之下永曆朝廷的目光短淺實在令人驚異。



  
相關:  明末一家人  大宰相  閹黨二世祖    大唐騰飛之路  新白蛇問仙  巨門卷  極限伏天  萬古第一神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明末錦繡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下震動(4)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明末錦繡"
360搜"明末錦繡"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6s 3.92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