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太真道 佛教各體系對比

    第一章瑜伽七輪(查克拉):

    1純真根輪(會陰,紅色,四花瓣,白色左陰脈之源)

    2真知腹輪(閭尾,橙色,六塊花瓣,紅色右陽脈之源)

    3正道臍輪(腹部,綠色,十塊花瓣)

    4幻海空輪(又稱彼岸,綠色大圈,藍色中脈之源,不在七輪之中,但是很重要,它將瑜伽分出兩個層次。)

    5仁愛心輪(胸部,綠色,十二塊花瓣,愛眾生)

    6大同喉輪(喉部,藍十六塊花瓣,主宰聲音)

    7寬恕額輪(眉心,靛色二塊花瓣,第三眼,人宇合一)

    8自覺頂輪(頭頂,紫色千花瓣,自覺羅漢果,相當七地菩薩)

    第二章禪天禪定(七識住):

    出《阿毗曇論》,識即心識。住者。謂此識隨所感報而安住也。論中不及四禪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處在欲界。及色,界三地。無色界亦然。是說為識住。(色、界三地者。初禪。二禪。三禪也。無色界亦然者。謂亦有三地。空處。識處。無所有處也。)

    (一)身異想異識住,又作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禪天,此處之有情身相、容貌皆異,苦樂、不苦不樂之想各亦差別,故稱身異、想異。

    (二)身異想一識住,又作身異想一如梵眾天謂劫初起,指色、界初禪之劫初起之梵眾天,彼等皆自想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諸梵眾皆我所生。同執一因無別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廣,容貌、威德、言語、光明、衣冠等,一一異於梵眾,故身異。

    (三)身一想異識住,又作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為色、界第二禪。此中有情身相、容貌無異,樂與非苦樂二想交參,故稱身一想異。

    (四)身一想一識住,又作身一想一如遍淨天,為色、界第三禪。此中有情身相無異,唯有樂想,故想一。

    (五)空無邊處識住,超出一切之有色處。

    (六)識無邊處識住,超出一切之空無邊處。

    (七)無所有處識住,超出一切識無邊處。後三識住為無色界之下三天。此七處為識之安住處,為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稱識住。

    實際上,個人認為其上還有最高的三摩地。不增不減、不生不死的三摩地境界,相當於菩薩乘的八地菩薩。

    所謂三摩地境界的『不增』就是已經將這個體系修煉到極致,『不減』就是已經證果,一證永證。『不生不死』就是脫離了生死。

    【一】色』界四禪天依禪定的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共有十八天。色『界雖然沒有男女、飲食、睡眠等欲』望,但是還有殊勝的形色、精神上的愛情、國家的型態、社會的組織等現象,此天以禪悅法喜為食,因此稱為色『界。

    1初禪三天:指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初禪以上已不食人間煙火,因此沒有鼻、舌二識,但是尚有眼、耳、身、意四識所生起的喜、樂二受,以及尋伺思惟的能力。

    2二禪三天:指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此天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天。此天說話時由口中顯照無量之光明,故稱無量光。此天絕音聲,以光為語言,故名光音天。二禪以上只有意識,沒有眼、耳、鼻、舌、身三識以及尋伺思惟,因此只有喜、舍二受與意識相應。

    3三禪三天:指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三禪天只有意識,與樂受、舍受相應。

    4四禪九天:指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四禪天只有與舍受相應的意識。

    【二】四無色天:無色『界的有情,雖然沒有物質,但依定力相應而感得的業報有深淺不同,因此也分為四級。無色『界已經完全超越男女飲食、身體形質的障礙,不執著於任何的形色,只有純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樣以禪悅法喜及識為美食。

    1空無邊處天:指厭於色身系縛,不得自在,欣求虛空無邊,由加行入空無邊處定為因,所得定地的果報。

    2識無邊處天:指厭離空無邊處天,由識無邊之定所招感的果報。也就是思惟清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識之相,觀察照了無邊的識相,以先思惟無邊的識相而修加行,展轉引起第二無色定,稱為識無邊處。

    3無所有處天:指厭患識無邊處,舍諸一切所有,寂然安住不動。到了加行成就時,不但所思惟的空沒有了,連觀無邊心識的能觀心也沒有,因此名無所有處天。

    4非想非非想天:此天的定心,至極靜妙,已無粗想,因此稱為非想;此天尚有細想,因此稱非非想。此天位於三界九地的頂上,因此又稱有頂天。非想非非想天雖然牛逼,但是也沒有達到永恆境界,此境界的壽元有八萬大劫,相當於宇宙生滅80000次。

    其上的三摩地境界才能超越壽元局限,達到永恆境界。

    第三章五眼六通:

    1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2天眼,有夜視,遠視,微視,內視,透視,全視角,釋放各種能量等神通。

    3慧眼,為羅漢的眼,看見過去未來。

    4法眼,為菩薩的眼,知道一切法門、真諦。

    5佛眼,為佛陀的眼,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

    六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

    前三通可以顧名思義。

    神足通又名如意通,變化自在如意。

    宿命通知曉宿命、因果。

    漏盡通,又名漏盡智證通,即超越生死,斷絕煩惱的羅漢境界,相當七地菩薩。

    第四章聲聞(小乘羅漢)

    聲聞乘十地:

    (1)受三歸地,指初受三歸戒之位。

    (2)信地,指信根成就之位。

    (3)信法地,指信四諦理之位。

    (4)內凡夫地,指修五停心觀等位。

    (5)學信戒地,指三學成就之位。

    (6)八人地,指見道之位。

    (7)須陀洹地,指預流果之位。

    (8)斯陀含地,指一來果之位。

    (9)阿那含地,即不還果。

    (10)阿羅漢地,即無學果,阿羅漢有習氣。自覺


    第五章緣覺(中乘辟支佛)

    緣覺(辟支佛)乘十地:

    (1)昔行具足地,指修戒行之位。

    (2)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指修十二因緣觀法之位。

    (3)覺了四聖諦地,指修四諦觀之位。

    (4)甚深利智地,指生甚深無相智之位。

    (5)八聖道地,指修八聖道之位。

    (6)覺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指覺了此三法界之位。

    (7)證寂滅地,指見道之位。

    (8)六通地,指得六神通之位。

    (9)徹秘密地,指證無學果之位。

    (10)習氣漸薄地,指斷除習氣,至漸次微薄之位。獨覺羅漢境界。

    第六章菩薩(大乘菩薩)

    菩薩乘十地:

    (1)歡喜地,謂菩薩既修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聖性,破除見惑,證得人、法二空之理,生大歡喜,菩薩於此位成就布施波羅蜜。

    (2)離垢地,即成就戒波羅蜜,斷除修惑,滌除毀犯之垢使身清淨。

    (3)發光地,即成就忍辱波羅蜜,斷除修惑,得諦察法忍,智慧顯發。

    (4)焰慧地,即成就精進波羅蜜,斷除修惑,使慧性熾盛。

    (5)極難勝地,即成就禪定波羅蜜,斷除修惑,令真俗二智之行相互違者合而相應。

    (6)現前地,即成就慧波羅蜜,斷除修惑,發最勝智,使現前無染淨之別。

    (7)遠行地,即成就方便波羅蜜,發大悲心,亦斷除修惑,遠離二乘之自度。此位即修成第二阿僧祇劫之行。

    (8)不動地,即成就願波羅蜜,斷除修惑,作無相觀,任運無功用相續。

    (9)善慧地,即成就力波羅蜜,斷除修惑,具足十力,於一切處了知可度不可度而能說法。覺他菩薩境界

    (10)法雲地,即成就智波羅蜜,亦斷除修惑,具足無邊功德,出生無邊功德水,如大雲覆虛空能出清淨之眾水。覺他菩薩境界

    第七章九識

    眼識(視覺火色)、耳識(聽覺空聲)、鼻識(嗅覺地香)、舌識(味覺水味)、身識(觸覺風觸)、意識、末那識(小乘佛果、羅漢)、阿賴耶識(菩薩)、阿摩羅識(佛)。

    末那識,是執著於阿賴耶識而輪迴不滅的我識。它能夠收藏所有造業的種子,同時那些種子依靠這個識的因緣而能夠形成果報。第七識的「末那識」屬於深邃的理性範疇。但同時常受煩惱的侵擾,而且還在那為煩惱所侵擾,狹小地限定本來自己的。

    阿賴耶識,亦稱初剎那識、初能變、第一識。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剎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故稱初剎那識。而此識亦為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由本向末數為第一,故稱第一識。以其為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簡而言之,阿賴耶識是開始,也是終結,也是根本,是宇宙本體級的。

    阿摩羅又稱無垢識、真如識。此識乃一切眾生清淨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生死之能羈,非涅盤之能寂,染淨俱泯,湛若太虛。

    第九識又可分四個層次(四智):

    1成所作智,是轉前五識聚所得的無漏智。相當十地菩薩

    2妙觀察智,是第六意識聚所得的無漏智。相當等覺和妙覺

    3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的第七末那識聚所得的無漏智。相當等覺和妙覺

    4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阿賴耶識聚所得的無漏智。相當圓覺

    第八章佛乘十地

    (1)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謂斷除細習氣,於諸法得自在。

    (2)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謂能自在轉正**而開顯深義。

    (3)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謂能自在開說三乘差別之法。

    (4)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謂能自在說八萬法以降伏四魔。

    (5)火輪威藏明德地,謂能自在摧伏邪法惡行。

    (6)虛空內清淨無垢焰光開相地,謂能自在示現六神通以顯示無常事。

    (7)廣勝法界藏明界地,謂能自在為諸菩薩顯示菩提。

    (8)最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謂能自在為諸菩薩授記別。

    (9)無邊億莊嚴回向能照明地,謂能自在為諸菩薩示現善方便。

    (10)毗盧遮那智海藏地,謂能自在為諸菩薩說法。

    聲聞乘10=緣覺乘8、9=菩薩乘7、8

    聲聞羅漢=七地菩薩=七輪的自覺頂輪=六通的漏盡通=五眼中的慧眼

    獨覺羅漢=緣覺羅漢=辟支佛=八地菩薩=七識住的三摩地

    其中七地菩薩,相當九識的末那識、七輪的自覺頂輪、六通的漏盡通、五眼中的慧眼、聲聞乘的阿羅漢果位。

    其中八地菩薩,相當九識的阿賴耶識、七識住的三摩地、緣覺乘的辟支佛,辟支佛又稱獨覺羅漢。八地菩薩所謂不動,即不退轉的一證永證境界。

    九地菩薩為大菩薩,法王子位,佛陀為法王,法王子就是佛子。代表為文殊菩薩,佛經里就有文殊室利法王子稱謂。

    十地菩薩為灌頂位,又稱補處菩薩、佛菩薩,相當九識的阿賴耶識。所謂灌頂是天竺的一個權力交接儀式,當王子成年時,國王會將恆河聖水灌倒王子頭上,表示王子有資格接任王位了。引用在佛門之中,就是法王子有資格接任佛位了。佛菩薩顧名思義介於菩薩和佛陀之間,既可稱菩薩,又可稱佛。補處菩薩,在世間缺佛時可成佛。十地菩薩代表是彌勒。

    也有版本,等覺為佛菩薩,為補處菩薩。文殊、彌勒同為為等覺境界。

    藏密也有寧瑪十六地之說,前十地相同。十一地為普光地,又名等覺位。十二地為淨蓮地,又名妙覺位。十三地為咒蔓大集地,又名圓覺位,無上正等正覺位,又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四地為大樂地,十五地為金剛持地。十六地為無上智地,又名金剛總持。其中十二地到十六地都是佛陀,大日如來處於第十三地。中央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位於十五地金剛持。普賢王如來為十六地金剛總持,普賢王如來就是原始佛,就是阿達爾瑪佛。十地以上相當九識的阿摩羅識。

    菩薩發願證佛,證菩提心。大乘羅漢(自覺)領悟菩提心,沒有發出來。菩薩(覺他)發宏願,普度世人,眾生見證菩提心。佛陀(覺行)完成宏願,菩提心圓滿。



  
相關:  稽古之眼    詭三國  萬古天帝  死亡作業  獵妖高校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洪荒之太真道佛教各體系對比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洪荒之太真道"
360搜"洪荒之太真道"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63s 4.015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