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商的尋寶之旅 第一千零一十章 專家是干出來的!

    餐後經過足夠的休息,一幫子潛水員提前做好準備,部分已經先下水。張楠穿上了件連體的三毫米厚潛水衣,這才準備下潛。

    這次下潛水深最大18米,遊艇陽光甲板那往海底垂了根連有鉛墜的潛水繩子,每五米就有個醒目的標記,但就算這樣,張楠還是要戴上潛水錶做好萬全準備。

    自個不是專業工程潛水員,老老實實下潛一段,在潛水標記5米深度位置傻等了三分鐘之後,再下潛至10米深度位置:之前潛水八九米時省略了「五米等待」這個步驟,但這會不行,得慢慢來。

    在10米深度位置再次等待兩分鐘,之後15米處又是兩分鐘,這才下潛至近在眼前的海床位置。

    耳膜一開始有點疼,還好在可以忍受範圍之內,這一路加壓下來到了十七八米深度反而不疼了:人體內外壓力已經平衡。

    這下就算有重要情況,張楠最好也不要快速上浮,不然得到便攜式的減壓艙里去待上半天才能出來——18米,別看不是特別深,其實對潛水而言任何深度都是有危險的。

    抵達海底後,這裏遍佈珊瑚礁,漂亮的海魚就在身邊穿梭,這樣的潛水才有意思。

    但很快發現:這個潛水是有意思,但沉船意思不大!

    船不大,幾乎被珊瑚包圍了,鑿開珊瑚生長薄弱地方的朽爛木板後,發現這艘船沉沒的時間不大可能早於100年前。

    因為潛水員發現了個氣死風燈,玻璃外罩的,再結合發現的一些鏽蝕的鐵質器具,判斷這是艘漁船。

    留下幾名潛水員再看看有沒有遺漏,張楠花了七八分鐘時間分段上浮,一出水之後就對等待的菲利普道:「下邊是漁船,讓「大鯊魚號「一小時後換錨地去最後一個點。」

    語氣沒有失望,正常。

    這經過多條船的水下打撈,這才是第一次真正的跑空,已經算老天爺照顧了,沒什麼好不滿意的。

    菲利普注意到老闆只說了讓貨船換地方,自個這遊艇顯然不在其內,也不多問,或許老闆不想再次跟着跑空。

    也就十來分鐘後這掃尾的潛水員就上來了,看到老闆居然正在整理幾根魚竿,擺明了要釣魚——下邊的珊瑚礁、沙底位置全是各式各樣的魚,絕對是海釣的好地方。

    一會功夫之後,這「大鯊魚」號都還沒駛離,張楠這邊就開始上魚:鯛魚、石斑、長度近一米的針魚...手腕粗細的海鰻都弄上來一條。

    下邊水淺,沙底不多,不然這海鰻會釣上來更多。

    美國夥計似乎沒吃海鰻的習慣,張楠和關老大卻特別喜歡!

    像在關老大長大的地方,漁民規矩:有客人帶魚檔次不夠不能上桌,海鰻卻是好東西,用鹽先醃製一下,蒸熟了妥妥的上等美味!

    這邊既然張楠懶得動,關興權和幾個夥計乾脆開着那艘交通艇出去更深的海域拖釣,那樣會有大魚也不一定。

    不過沒想着不到一個小時就回來了,船上多了條3米來長的旗魚,據說要不是閃得快,釣上來的時候都差點把大塊頭的馬克扎個透心涼!

    旗魚,那也是長着尖上顎的!

    南中國海的魚類資源實在太豐富了,才釣了三個來小時就是超級大豐收,兩個幫忙處理漁貨的夥計基本沒歇過。

    原本還想着再釣會,但「大鯊魚」那邊第一次下水試探性清理就有消息傳來——海底發現不少破損的陶罐,一名潛水員還在一個破陶罐內發現了幾十枚生鏽,都板結在一起的銅錢。

    「銅錢?」

    張楠剛釣起條兩斤來重的鯛魚,一聽關興權的話後連忙問了句。

    「圓形方孔,你說呢?」

    「大鯊魚」號上的華夏夥計不少,對華夏人而言,這銅錢的叫法僅僅限於華夏和周邊國家古代的圓形方孔錢;至於世界上那些中間沒孔的銅質貨幣,古代的貨色就會被叫做銅幣,近代的叫做銅板。

    關老大一句反問,這就讓張楠搞明白情況,得過去看看。

    5海里之外,不用張楠急着趕,「大鯊魚」號那邊的一艘高速交通艇已經出發將樣品送過來。

    沒一會,東西就到了張楠手裏。

    銅錢大部分已經板結在一起,字跡模糊,不過這難不倒張楠。

    仔細分辨,「五銖錢。」

    不會看錯,就是五銖錢。

    話說一句,抬頭看着邊上跟着的一幫「好奇寶寶」,加了句:「別問我這是什麼時候的,這玩意漢武帝那會開始造,到了唐朝李淵武德四年才停鑄,鑄造時間都超過700年,民間流通時間更是至少超過1500年,有個兩千年都不一定,品種多到神仙都不可能全搞明白。」

    這是實話,張楠懂華夏古錢幣,就算不到專家級別,也絕對能算個懂行的。

    圈子裏有句話叫「玩錢不玩五銖」,因為玩這玩意沒啥朋友呀,就算手頭真有了稀罕的稀少五銖錢品種,那也沒啥人會陪你玩!

    大家都不玩,你還玩個啥?

    為啥不玩?

    五銖錢品種浩如繁星,看着又半斤對八兩的差不多,除了極個別版別特徵明顯,絕大多數看着就一個樣。

    「好壞不分、稀多難辨」,可謂自古收藏不收五銖錢!

    什麼西漢五銖、東漢五銖、兩晉南北朝五銖、隋五銖、剪邊五銖、董卓五銖、蜀五銖…這是最簡單粗暴的區分,鑄造了700多年的五銖錢版別實在實在太多了,只能這樣分!

    如果有個人說能認得全這全部品種的五銖錢,那他百分百是在扯淡!

    五銖錢明代都還在用,至少張楠從杭城西溪濕挖出來的那批洪武窖藏里就有五銖錢。

    至於更晚的時候嘛……

    張楠小時候在外婆家舊抽屜的角落裏就發現過五銖錢,流通傳世品,這意味着到清代那會這五銖錢老百姓還是認的。

    辮子朝可能會禁止明代貨幣的民間流通,但不會去管老百姓是不是偶爾在混用更早之前的前朝貨幣,就像清朝那會絕對不會有官府去查老百姓手裏頭有沒有「開元通寶」一個道理。

    至於明清時候這五銖錢的來路,完全傳世留下來的可能不多,但想像一下五銖錢那恐怖的窖藏量…

    一次挖出幾十噸的都有,那在古代可都是錢!量大了可能當銅賣了換當時的制錢,什麼幾十百來斤的,慢慢也就花出去了。

    這破罐子裏只有幾十枚五銖錢,張楠掰開些看了看,都被海水腐蝕得猶如爛渣,其中也沒有參雜其它制錢。

    單憑這些五銖錢還不能判斷沉船的年代,也不好判斷:從西漢至唐皆有可能,比個元明清三朝加起來時間都長。

    「陶罐呢?」

    問了句開交通艇來的夥計,這位道:「還在海里,基本上都破了,要拍完照片才打撈。」


    張楠「嗯」了聲,對邊上的船員道:「起錨,我們過去看看。」

    拍照、攝像,這些程序不少,至於什麼先搞探方再打撈就算了。

    咱是撈寶,不是考古。

    ……

    等遊艇靠上「大鯊魚」號,張楠再次爬上貨船,沒過多久,這第一籃陶器就被送上甲板。

    下邊那艘沉船基本上被海砂、淤泥給徹底掩埋,木質構件也幾乎腐朽殆盡,海床上就留下些破爛陶片。

    潛水員們在拍完照之後,好不容易挖出個完好的大肚罐子,這就先送上來。

    鋼筋加塑料繩的網籃一打開,等看清裏邊的東西,張楠就道:「雙系罐。」

    這是個直口罐,短束頸、球狀腹,外底內凹,高度和罐腹直徑都在二十三四公分的樣子,邊上還放了些其它罐子的破片。

    把罐子抱出籃子放在甲板上仔細看:罐子肩腹部飾弦紋和水波紋,置葉脈紋雙系,罐體表面並不全是漢罐那種粗糙的陶面,還有些青色物質殘留。

    一邊的關興權眼神也好,道:「有釉水。」

    「嗯。」

    張楠這「嗯」完,從網籃里取了一大塊殘片,仔細瞅了瞅:這是罐子頸部的一部分。

    很野蠻,直接在甲板上一敲,「砰」一下居然沒碎。

    破東西見多了,他可不是玩考古的,把殘片往甲板上一放,再用腳一跺!

    四分五裂,滿意了。

    張楠要看的是殘片斷面:殘片在海水裏泡的時間太長,原本的斷面壓根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下清楚,看了幾眼,再用個放大鏡仔細看了看。

    「越窯早期三國時期的東西,這釉水都快給腐蝕沒了。」

    難怪會被潛水員看成是陶罐,罐體表面的釉層脫落非常嚴重,在水底下都不好判斷。

    越窯,張楠過手過的越窯青瓷數量會讓那些個專家汗顏,而且他不單單是「實戰派」,對于越窯,還從農博升那裏學習過「理論派」的精髓,去當個越窯青瓷研究員估計都合格。

    關興權了解張楠看越窯的能耐,知道他不大可能會走眼,但還是有個疑問:「怎麼斷代的?」

    認越窯關老大沒張楠這能耐:二十多年的一線經驗,不是隨便聽聽、看看就能學會的。

    「這罐子是三國和西晉時候的常見款式和紋飾,還屬於早期型,西晉一些墓里出來的兩系罐身量就開始拔高,紋飾也有些不一樣。」

    說着把手上踩破的一片殘片遞給關興權,「你看,這三國時候的越窯產品胎質堅緻細密,胎骨多為淡灰色,這殘留的釉汁也潔淨。

    而且從我和農館長那得來的經驗總結,三國早期越窯的紋飾簡樸,典型的紋樣有水波紋、弦紋和葉脈紋,這個罐子一條不差,都能算個標準器。

    到了吳國晚期,越窯瓷器的裝飾越來越繁複,開始出現斜方格紋。

    至於西晉那會是有這樣的瓷罐,但胎體一般比這個還要較厚重些,胎色也要深一些,至少是灰色,甚至是深灰色,釉層也要比這個更厚,釉色更深一些。」

    什麼叫專家?

    既有真正的博物館專家指點,又有超量的一線工地淘寶經驗,這就是專家!

    你個考古隊的一年能挖幾次越窯?

    三五次算多了吧?

    張楠當初一年能挖個上百次!

    專家,那不是吹出來的,是實打實幹出來的!

    之前的報告說下頭海床上這樣的破罐子到處都是,這件實用器物顯然是貨物,而不是船員的日用品。再說了,除非是船上的老大,不然三國時候一個船員就用越窯青瓷雙系罐?

    那也太奢侈了點。

    到這,張楠沒再多看甲板上的罐子和碎瓷片,反而看向西斜的驕陽,給刺得差點流眼淚。

    很奇妙的感覺,非常棒!

    「1700年前一艘遠航的木船在這裏遇難,它的目的地是哪裏?

    17個世紀,那時候羅馬帝國都還在,它是要去何方……」

    這附近的諸多島嶼那會是已經有人了,但基本上就是幫野人;華夏先民也應該有人到達了這裏,但那時候實在太早了,還沒法改變這片靠近赤道的該死的蠻荒之地。

    700年前的遠航都充滿危險,別說這1700年前,這次真正被自己觸摸到,很神奇的感覺。

    它的最終目的地絕對不會是附近的島嶼,那唯一的選擇就是穿越不遠處的馬六甲海峽,去更遠的遠方!

    關興權也想到了這一點,說了句:「沒想這海上絲綢之路那時候就有,了不起!」

    張楠一聽,笑了起來,「早就有了,《漢書-地理志》上就記載有海上交通路線,就是早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當時海船載運各種絲綢遠出東海與南海兩條航線,據說先秦那會就有遠洋海船。

    這秦始皇統一嶺南後,番禺地區,就是現在的羊城一帶就已經擁有相當規模、技術水平很高的造船業。

    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出海正式開闢了這條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那會,華夏南方的南粵國和印度半島之間的海路正式開通,根據那本《漢書-地理志》裏的記載,航線是從現在南粵省最南邊的徐聞-縣境內、還有現在桂省的合浦-縣境內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一個黃支國,還有已程不國,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這也是現在找得到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文字記載。

    東漢時期還有文獻記載漢朝和羅馬帝國之間是怎麼交往的,那些讓羅馬貴族瘋狂的絲綢不單單靠駱駝運:華夏商人乘坐漢朝自個建造的風帆遠洋船,先從北方由海路到達羊城進行貿易。

    之後運送絲綢、瓷器經海路由馬六甲經蘇門答臘到古印度,之後採購香料、染料運回華夏。

    之後那些古印度的商人再把絲綢、瓷器經過紅海運往埃及的開羅港,或經波斯灣進入兩河流域到達安條克,再由希臘、羅馬商人從埃及的亞歷山大、加沙等港口經地中海海運運往希臘、羅馬。

    到了三國,這吳國雄踞江東,孫吳水軍強,船艦設計與製造也比較先進,規模也很大。

    據說孫吳那會的造船業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準,而且孫吳的絲織業也已經遠超兩漢的水平和規模,還第一次創立了官營絲織,這青瓷和絲綢往古印度賣正好,絕對暴利中的暴利。」

    華夏先民,了不起!



  
相關:  人生在世天地寬  蘇聯英雄    武神主宰  網遊之九轉輪迴  大盜賊  我在異界有座城  斗破之無上之境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古董商的尋寶之旅第一千零一十章 專家是干出來的!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古董商的尋寶之旅"
360搜"古董商的尋寶之旅"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3s 3.85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