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夏本來是想跟她的幾個謀士討論一下,在孔伷死後,孫策帶着孫堅舊部投奔袁術的時候,她這個名義上的豫州牧該如何發展。雖然內政發展的還不夠,但是這種休養生息的事情,不是一時之功,是不是應該發展一下軍隊了?
諸侯聯盟一散,這天底下便陷入了難得的平靜之中。在原來的歷史之中,這種平靜過去兩年,也就是董卓死去的時候,這片天下才真的亂起來。這兩年,也是諸侯大力發展的兩年。沒有這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再加上現在還有共同的敵人董卓,諸侯們根本掐不起來。
但是方夏穿過來之後,她覺得所謂的劇情不可能一成不變的,雖然她現在還沒有收到劇情變化的消息,也有可能目前的變化太過微小,以至於無法影響大勢,或者說方夏可憐的歷史知識,並不能讓她發現有什麼變化,但是不得不防。
其實已經有變化了,譬如曹操追擊董卓後隊,因為徐榮忙着應付呂布,心生疏忽,竟然贏了一波,而不是如原劇情一般敗退,狼狽的回去陳留。曹操帶着功勞回來的,對比一下歷史的情況,也算是凱旋而歸了。
不過十八路諸侯討董,最後只有曹操這麼一個追出去,再加上之前虎牢關前面比較積極的孫堅算半個,剩下十六個半什麼都沒做,這種事情實在是丟人,因此並沒有閒得無聊的諸侯們肯定不會替曹操大肆宣傳。
而給方夏傳情報的對這件事情也不重視。畢竟他們不是曹操的粉,這一場不過幾千人的交鋒,略佔上風的小戰役,還不值得大力吹。相比之下,倒是呂布剁了董卓的女婿牛輔以及他的下官徐榮的事情更值得宣揚。
但是這件事情發生的太快,呂布又以強大的武力震懾了軍隊,讓部隊沒有譁變,呂布很快便被軍中負責此事的人帶去見董卓了,他雖然覺得徐榮和牛輔兩個欺人太甚,但是至少還沒有背叛董卓的心思,怒氣過了他也有那麼一丁點後悔。
呂布不是那種心懷天下之人,頗為自私,只要自己過得好就行了,對殺了徐榮也沒什麼愧疚。他便是再不聰明,也知道這個時候董卓很需要他,區區一個徐榮死了就死了。但是牛輔是董卓女婿,目前他頗為倚重的大將,就這麼隨隨便便的死了,總得給個交代。
但是呂布不可能去給這兩人抵命,所以他這一刻,也開始思考退路了,要是董卓真的震怒,他應該怎麼做。呂布決定去找心腹開會。他由於武藝高強,在武將圈子之中頗有聲望,董卓麾下武將,其實有不少和呂布都十分佩服,譬如張遼等等。
這個時候,雖然軍中肯定有各處的探子,但因為風聲極為緊張,基本上稍微有點風吹草動的人都被帶去處理了,沒有再回來,因此消息並沒有被傳出來。以及最重要的原因,董卓跑長安去之後,諸侯們打算撤退了,自然不需要董卓的情報。
沒這個需求,當然也就少了冒險的人。
因此這個消息目前還算是隱秘,至少方夏還不知道這茬,不然她更得有想法了。
但是方夏不知道,王允卻第一時間知道消息了。
王允缺少兵權,本來在洛陽的時候,他就有機會對董卓下手了,但是硬生生因為方夏的杳無音訊,不得不放棄。因為他哪怕殺了董卓,也控制不了局勢,反倒是要把自己賠進去。日後王允走投無路,或許會這麼做,但是至少現在他不想做這種虧本買賣的。
所以王允心中對方夏也是有着怨言的,覺得方夏太不爭氣了,養這個義女還不如一塊叉燒呢,至少叉燒還能吃,但是方夏至今都沒回消息,不知道想什麼做什麼去了。不過這個時候怨言也於事無補,他也不是那種不干實事的人,所以王允自此開始缺什麼補什麼,關注軍中了。
文臣武將走得近,一向是會被上位者忌憚的。但是這個時候董卓自身難保,也顧不上這個了。
而且王允作為名士,結交武將便有一種折節下交的感覺,不會讓人覺得是結黨,因為真正的讀書人,大部分都是世家,少數寒門子弟,能夠讀書家裏條件也不會太差,他們是看不起武將這些泥腿子的,更不屑去結交。
因此,王允第一時間就收到了這個消息,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他不能動手,他沒有軍權,但是呂布有啊。呂布乃是一頭猛虎,如今雖然屈膝到董卓的麾下,但是兩人遲早會有矛盾爆發,只是王允沒想到居然爆發的這麼早。
董卓的內政大臣是王允,軍師重臣是李儒,軍事重臣是牛輔,現在牛輔已經死了,李儒又無心爭權,雖然他對董卓確實是一片忠心,不得不防。如果能藉助呂布之手,除掉董卓,然後他再殺死呂布,上位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李儒便是對王允有所懷疑,那個時候他也翻不出什麼風浪了。
王允的算盤打得啪啪響,這一次他沒有在把方夏算到他的計劃之中。既然前一次方夏沒有響應他的信件,這一次當然也有可能「收不到」。一次王允不會懷疑什麼,但是要是次數「多」起來,他就不得不懷疑了。
說起來,方夏的豫州牧位置,其實也有王允一份功勞。
王允壯年之時,曾經也擔任過豫州刺史,只不過在與十常侍這些個太監的鬥爭中失敗,因此不得不辭官回家。所以說起來豫州也是他的大本營,只不過王允乾的不久,沒有經營出一份自己的班底,再加上那個時候大漢還沒亂起來呢,他也不可能「未雨綢繆」。
方夏如今入主許昌,上表為許昌太守,這是件大事兒,董卓自然會將此事在議事的時候提出。
這一下子,王允也插了一手進去,他覺得方夏或許會是他一個後手。
如此一來,也算是變相的女承父業了。
不過王允做的這些,方夏當然也還不知道,完全想不到這些人背後究竟有多少彎彎繞。
雖然這已經不是rpg遊戲了,方夏沒有機會讀檔,但是她掛開的大,才能這麼一帆風順。
方夏手下文臣已經非常給力了,不需要再給力,但是缺兵缺將,也就是沒有人攻打她,對付點山賊野寇還好,要是真的捲入戰爭,給人家塞牙縫都不夠。畢竟靠嘴炮是不可能守住根據地的,她手下三千多混雜着老弱病殘,能打的就一千多,而這一千多戰鬥力也很成問題。
目前來了一個雷簿,一個陳蘭,確實比之前好點了,但是遠水解不少近渴,根本問題還是解決不了。
但是經郭嘉這麼一問,關注的重點完全偏離了方夏的本意。
這一群人精互相對視一眼,似乎達成了什麼默契,然後開始討論起別的來了。
方夏非常費勁的才讓他們終於把話題轉了回來。
這還得多虧了荀彧。
荀彧不愧是個君子,見方夏一臉你們能不能好好討論的無奈表情,主動把話題帶了回來。
譬如,孫堅與劉表一戰勝負問題。
他們一致看好劉表能贏,不過荀彧為人嚴謹,沒有十足的把握不可能輕易開口行險,因此他覺得應該主要以接受孫堅勢力成員來佈置。孫堅打不過劉表,無法走長江水道返回長沙,他要不只能帶着敗軍之師,長途跋涉走陸路繞回去,要不只能就近選擇一個勢力投靠。
孫堅攜帶的糧草本來就不足,雖然後來袁紹因為替袁術賠罪,彌補孫堅被袁術斷了糧草這件事情,補償給他不少,但是這些糧食絕對不夠他行軍回長沙的,要是沒有足夠的糧食,可能走到一半軍隊就要譁變。
以孫堅的性子,他和劉表這一次一定會是不死不休之局,肯定不會投劉表的。那麼跟方夏分析的一樣,孫堅要不只能投袁術,要不只能投方夏了。他們這些謀士要做的,就是如何算計讓孫堅從「可能」投靠方夏,變成不得不投靠方夏。
哪怕孫堅就算殘兵敗將也比方夏的軍隊更強,照樣佔據優勢,他們也有辦法讓孫堅投靠方夏,這就是謀略的精彩之處。荀彧和陳群是這麼為方夏謀劃的,他們求穩。而且正常來說,這也是最合理的謀劃。
但是郭嘉不一樣,他笑盈盈的說:「嘉信主公。」
然後郭嘉果然就孫堅死後各種情況進行分析。
方夏竟然覺得自己有點感動,就為了郭嘉那份信任。
不過很快她就全神貫注放到這件事情上了。
郭嘉不愧有着烏鴉嘴之名,雖然看上去不靠譜,但是說話往往一針見血,直中要害。
暗中對比了一下,方夏發現郭嘉說的與她知道的,雖然有小處有些差異,但是大體上沒錯。
這個人在戰略上的直覺,簡直可怕,無怪乎後來幾乎把孫策的「死」都算到了。
方夏覺得郭嘉可能和孫策八字不合,天生克他,不然為什麼郭嘉原本懶洋洋的,一說到孫策就有精神了。好像可以寫出一本對付孫策的一百零八種方法來一樣。這個時候她特別想給孫策點一根蠟燭。被郭嘉盯上,絕不是什麼好事兒。
&此,便按兩種方案準備,如何?」方夏問幾人。
其實方夏還是覺得郭嘉這一分謀略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了,但是孫堅的死亡確實是個意外,他是被流箭所傷。戰場之上刀劍無眼,瞬息生死,卻是什麼都有可能發生,但是孫堅作為一軍之主,他被死亡的幾率實在不大,她沒有足夠的理由說服荀彧和陳群「冒險」。
最後不如乾脆做兩個計劃,隨機應變得了。
荀彧臉上頗有無奈之色,他覺得方夏異想天開就罷了,郭嘉居然跟着方夏鬧……孫策相比孫堅,嫩太多了,肯定也好對付許多,孫堅這頭江東猛虎,不是那麼容易掌控的,這麼相比之下,確實孫堅死了對他們更有益,但是事情不能總是往有益的方向去想啊。
但是他拿郭嘉和方夏都沒有辦法,最後也只能點頭稱是。
倒是陳群一板一眼的點頭,雖然並不贊同方夏的方案,但是方夏下了命令,他也不堅持反對。
&苦兩位了。」方夏道。
&公,是三位。」郭嘉認真的補充。
方夏冷笑道:「是啊,先謝郭嘉郭奉孝,行吧?」
郭嘉滿意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58s 3.893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