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小鮮肉 第118章防小偷章

    《歷史的拐點》為何聚焦在這五件事上?

    作者:大智若俞

    來源:大智若俞(id:dazhiruo玉law)

    近期,我的一位朋友推薦我看一部央視剛推出的紀錄片,叫《歷史的拐點》。該兄問我一個問題,為何《歷史的拐點》要選取五件事情作為中國的歷史轉折點呢?

    這五件事分別是:

    一、商鞅變法

    二、漢匈戰爭

    三、澶淵之盟

    四、鄭和下西洋

    五、甲午戰爭

    深思熟慮後,感覺紀錄片的策劃人還是花了心思的,這五件事雖然每件事之間相隔幾百年之久,但共同撐起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可惜雖叫做拐點,那只是量變的表徵,不是質變,中國發展模式的僵化豈非常人所能想像的。

    商鞅變法——農業的崛起

    商鞅,戰國法家的代表人物,崇尚通過變法來強國,其來到當時還處於弱小的秦國時,當時的國君秦孝公渴望變法來抵抗強大的鄰國,一個已經走在變法前列的魏國。

    商鞅這個人,用現在的眼光來講,就是一個「一根筋」的人,也是一個目標非常明確的人,當時在秦國他所進行的變法就是所謂的「霸道」,即整個國家在一個君主的領導下成為一個整體,一台機器。

    「耕戰」作為秦國的國策,就是種田而後打仗。凡是不利於這兩件事情的統統幹掉!他有幾件事在今天看來讓人感到此人的做法真是往死里整啊!其一是嚴厲打擊商業,農業是秦國唯一的產業,老百姓只能做農民;其二是連坐制度,一人犯法,全村人受罰。形成一個高效的人盯人的制度。因而秦國的國君推行政令時非常容易,老百姓早被嚴刑峻法所馴服了。當然為了彌補百姓,商鞅還推行了軍功授爵,所有官二代統統被拉去打仗,如果戰場上不能打,那回家後就等着被政府抄家吧。夠殘酷吧,老百姓能打仗的,一可以分田地,二可以做貴族,政治經濟上都給予嘉獎,下層人往上走的通道被打通了。所以當時的秦國可謂進入到一個人人往上走的時代,所有人都希望通過戰爭來進行二次創業,改變全家的命運。

    因而六國亡了,秦朝立了。

    農業徹底成為中國的第一產業,商業幾乎被打擊得凋零不堪了,並且中國人的思想中植入了經商不是最佳選擇的第一印象了。這種印象主導着未來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

    漢匈戰爭——根基的穩固

    記得歷史學家柏楊在其《中國人史綱》中曾經提到,一個新王朝的建立大概有着二十年的一個危險期,如果這個危險期無法通過,就會很快滅亡。歷史上的秦朝、西晉、隋朝都是建國二十多年後就很快滅亡了。這個論斷很有趣,當然漢代能一口氣活到四百多歲,因素有很多,但為何說漢代很重要呢?因為其開創了一個讓後世可以仿效的模式,即長壽王朝的模式,如何治理天下的模式。

    並且,從漢代開始,中原的農民和北方遊牧區的牧民們開始了長達1500年的鬥爭,雙方之間的戰爭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

    漢匈戰爭是西漢漢武帝劉徹主導的,雖然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對其評價很高,認為其是明君。可是他主動挑起的戰爭也給後世的中國帶來了一個後遺症,即農業模式的長期固化。凡是北方遊牧民族攻擊的越凶,長城以南的農耕區對農業的要求越高,很顯然抵禦來自草原的攻擊需要大量軍隊,而軍隊是要張嘴吃飯的。農業是最直接解決吃飯問題的,而商業不是。

    這種根基的穩固性直到滿清入關後還在延續,歷史的慣性就像一匹野馬,怎麼也拉不住了。


    澶淵之盟——走向海洋

    澶淵之盟,這裏要解釋一下,很多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可能會問什麼是澶淵之盟?

    1004年秋天,當時盤踞中國北方的契丹族(該民族現今已經消亡,但2000年左右有人類學家通過dna驗證出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是契丹族的直系後裔)所建立的遼王朝,其領導,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媽媽,著名的歷史人物,蕭太后(本名蕭綽,還有一個更好聽的小名叫蕭燕燕)帶着幾十萬遊牧騎兵南下中原,搶錢搶糧搶女人。當時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趙恆在著名宰相寇準的支持下和遼王朝的軍隊打了個平手,其中湧現出大家耳熟能詳的「楊家將」的故事。之後就是長時間的對峙。

    對峙的結果就是大家和氣生財,簽了一個合同,即所謂澶淵之盟。

    內容是:遼朝和宋朝大家都是兄弟,以後不打仗了;遼朝和宋朝大家一塊做生意,一塊發財;遼朝比較窮,宋朝比較富,宋朝每年給遼朝送錢宋糧,但女人不送。(這一點和漢朝不一樣,漢朝連女人也是送的,和親嘛)

    合同簽了,遼朝要到了東西,宋朝得到了和平。但想必吃虧的還是宋朝,身邊無故多出了個長期飯票,自己的負擔且不論,還多了些恥辱感。但沒辦法啊,打不過還是打不過啊。

    因而我們可以看到北方人的蠻橫和南方人的懦弱,農耕區農業拼命生產也滿足不了契丹人的胃口(應該草原民族的飯量和其他需求比較大,確實草原上是啥也不長的),北宋財政越來越吃緊,所以他們把眼光放到了海洋上。海洋從那時起,第一次成了中國人的聚寶盆,中國人也真正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上不可能搞農業,那搞什麼合適呢?當然是貿易了,因而北宋時期的海上貿易逐步起來了,商業也逐步繁榮了(清明上河圖,北宋也有士林夜市,應該不比台北的差)。這些商業賺的錢恰好補貼了財政日趨緊張的北宋政府。

    不過我們看到,中國人走向海洋的動機是被動的,政府是被迫無奈,因為長期飯票契丹人給的壓力是越來越大的,因此一旦北方草原的危機暫緩,就能看到南方海洋貿易量的下降了。

    鄭和下西洋——日落風帆

    這個故事無需再多說了,這裏要講的是中國人最後的海洋身影,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為何要花這麼多錢,派了這麼多的船去東南亞,印度,東非,阿拉伯呢?

    有歷史學者說是為了找到那個被他趕下台的侄子朱允炆,也有人說是開拓海上絲綢之路等等。我個人的觀點認為,作為一個成功的帝王,其自我感覺是很良好的。但朱棣自己有個硬傷,即他是篡位上台的,背後被別人戳脊梁骨的感覺那是很不舒服的。因而國內有人罵他,好吧,那我到國外去宣講我是正宗的,不是假冒的,讓外國人說我好話,那心裏可能平衡一些。順便宣揚我天朝威嚴,滿足一下個人的虛榮心。

    皇帝的意思,下屬未必都能揣測透,於是乎苦了太監鄭和,和老百姓們,勞師遠洋,去了一趟又一趟。可以說下西洋也不是中國主動擁抱海洋的,而是一個帝王個人喜好和個人意志的體現,因此後來朱棣死了之後沒多久,下西洋被廢止,連鄭和當年下西洋的航海日誌和航海圖都被燒了,因為有大臣將這些東西以後若是再要出來害人的。

    中國人出來過了,但又回去了,然後再也不出來了。

    甲午戰爭——重新塑造

    甲午戰爭,號稱中國人普遍看天下的開始。東洋小日本的崛起讓我們中國人對這個國家抱着矛盾心態,既羨慕又仇恨,既仰視又鄙視。其實日本也同樣如此,日本這個國家以及國民心理也是糾結到極致的。

    所以甲午戰爭是一個拐點,即心理和意識的拐點。中國的上層人士第一次開始懷疑自己了,懷疑走的路是否正確,懷疑學的東西是否有用,懷疑所有的文化是否先進了。

    我們一直窩在陸地上的安樂窩中,沒有真正主動地擁抱海洋,和了解海洋文明。大陸文明似乎走進了歷史的死胡同中了。農業文明的模式似乎也沒有那麼管用了,靜態的中國文明終於被打破,雖然也是被動地打破,但畢竟有一大群人是真的醒了,這群人是主動地去擁抱海洋,走向世界的,中國人的形象和性格,中國的文明模式從那時起被重新塑造了。

    小結

    歷史的拐點,五件事分別講了中國的故事:

    「內鬥的中國通過耕戰的鐵血策略統一起來了,秦朝是一個創業者,但不是一個守業者,這個歷史任務落在漢朝身上,其發現孔子學說控制人的思想,農業發展支持國家的經濟,這種模式很好很穩固。直到北方強悍民族的崛起壓迫了這個模式,使其轉向海洋,謀求新的發展。不過,這個模式沒有被壓垮,一旦北方的威脅褪去,舊的發展模式又將重新再來。直到1894年的那場戰爭,中國人是應該醒了,我們沉睡得太久了。」

    ---

    「內鬥的中國通過耕戰的鐵血策略統一起來了,秦朝是一個創業者,但不是一個守業者,這個歷史任務落在漢朝身上,其發現孔子學說控制人的思想,農業發展支持國家的經濟,這種模式很好很穩固。直到北方強悍民族的崛起壓迫了這個模式,使其轉向海洋,謀求新的發展。不過,這個模式沒有被壓垮,一旦北方的威脅褪去,舊的發展模式又將重新再來。直到1894年的那場戰爭,中國人是應該醒了,我們沉睡得太久了。」

    「內鬥的中國通過耕戰的鐵血策略統一起來了,秦朝是一個創業者,但不是一個守業者,這個歷史任務落在漢朝身上,其發現孔子學說控制人的思想,農業發展支持國家的經濟,這種模式很好很穩固。直到北方強悍民族的崛起壓迫了這個模式,使其轉向海洋,謀求新的發展。不過,這個模式沒有被壓垮,一旦北方的威脅褪去,舊的發展模式又將重新再來。直到1894年的那場戰爭,中國人是應該醒了,我們沉睡得太久了。」



  
相關:  如果你是菟絲花  囤積狂的異世生活[系統]  邵棠的位面  原配千金重生了  重生後又被富二代纏上了  探花郎他今天后悔了嗎      斗破之無上之境  獵妖高校  萬古天帝  詭三國  天唐錦繡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女王的小鮮肉第118章防小偷章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女王的小鮮肉"
360搜"女王的小鮮肉"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9s 3.948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