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啦,喝杯烏龍茶提提神。看小說網 www.kanxiaoshuo.net」陳碩真端着一壺泡好的烏龍茶走過來,遞給了姬青。
烏龍茶,亦被稱為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後制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製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品嘗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
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台灣三個省。
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後世主要也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主要生產地區是福建省安溪縣等地。
而烏龍茶的前身——北苑茶烏龍茶起源於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烏龍茶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也是宋代以後最為著名的茶葉,歷史上介紹北苑茶產制和煮飲的著作就有十多種。北苑是福建建甌鳳凰山周圍的地區,在唐末已產茶。
據《閩通志》載,唐末建安張廷暉僱工在鳳凰山開闢山地種茶,初為研膏茶,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已產制出了龍鳳茶,宋真宗(998年)以後改造小團茶,就此成為名揚天下的龍團鳳餅。
當時任過福建轉運吏,監督製造貢茶的蔡襄,特別稱頌北苑茶,他在1051年寫的《茶錄》中談到「茶味主於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續諸焙所產者味佳。」北苑茶重要成品屬於龍團鳳餅,其採制工藝如皇甫冉送陸羽的採茶詩里所說:「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要採得一筐的鮮葉,要經過一天的時間,葉子在筐子裏搖盪積壓,到晚上才能開始蒸製,這種經過積壓的原料無意中就發生了部分紅變,芽葉經酶促氧化的部分變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實質已屬於半發酵了,也就是所謂烏龍茶的範疇。因此,說北苑茶是烏龍茶的前身是有一定科學根據。
武夷山茶則在北苑茶之後,於元朝、明朝、清朝獲得貢茶地位,獲得發展。現所說的烏龍茶則是安溪人仿照武夷山茶的製法,改進工藝製作出來的一種茶。烏龍茶創製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福建《安溪縣誌》記載:「安溪人於清雍正三明烏龍茶做法,以後傳入閩北和台灣。」
另據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龍茶的茶棧。1866年台灣烏龍茶開始對外銷售……
但說起烏龍茶當中的極品,當屬產自福建安溪縣,冠絕後世的十大名茶之一,鐵觀音了。
鐵觀音可是烏龍茶中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捲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金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鐵觀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葉形橢圓,葉緣齒疏而鈍,葉面呈波浪狀隆起,具明顯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葉肉肥厚,葉色濃綠光潤,葉基部稍鈍,葉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廠下垂,嫩芽紫紅色,因此有「紅芽歪尾桃」之稱,這是純種茶葉特徵之一。
其主要特點有:湯濃韻明不很香,其香氣濃郁,入口甘甜,湯水色澤相對清淡,尤其頭泡、二泡茶更是如此,三泡之後,其湯色呈黃綠色,湯水入口,細攪可感其帶微酸,口感特殊,而且酸中有香,香中含酸。酸中有甘,甘中帶香,水香長流。
其茶質特徵主要有三方面:「湯濃」指所泡茶湯呈金黃色,色澤亮麗,色度較深;「韻明」指安溪鐵觀音特有的「觀音韻」明顯,喝後口喉有爽朗感覺;「微香」則指比較而言,其湯味雖香但悠悠然不強烈。
雖然弄不出鐵觀音來,但一般的烏龍茶還是能夠進行製作的,何況這個世界裏的茶葉發展並不迅速,喝茶聊天也並不是什麼特別流行的娛樂活動,但在武川鎮的茶館當中,這已經成為常態了。
不論是貴族子弟,又或是販夫走卒,都可以繳納一定量的入場費進入茶館當中聽書喝茶。
而像這樣的茶館,武川鎮當中足足有着二十五家之多。
每家茶館最高大概可以坐下三百人,由於這種喝茶聽書的娛樂方式十分新奇,喝茶聊天的氣氛也十分安逸,所以各大茶館當中的生意都很好做。
茶館甚至還可以幫助附近的早點鋪里賣早飯,順便給自家商鋪做做宣傳。
當然,若是實在沒有座位了,也可以在附近的商鋪里買一個小板凳,找一個犄角旮旯里坐下來聽書,順便吃點油條包子豆腐腦之類的健康早飯。
但再好的茶,到了姬青這裏都是白搭,原因也很簡單,他在台上講了那麼久,中間一口水都沒喝,一見是烏龍茶也不客氣,一口喝乾。
「你看看你看看,這麼好的茶你都能當成白水一般一口喝乾,真是一點斯文樣子都沒有。」陳碩真一臉嫌棄。
「說得輕巧,換你去台上講上一個時辰,我看你還能不能這麼淡定地站在這兒說風涼話。」姬青也很不客氣地回擊她。
「好啦,知道你辛苦,再過會兒陽春麵就做好了,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陳碩真理了理自己略顯凌亂的鬢髮,語氣柔和了不少。
「說實話,如果不是急着修煉,我還真想在這裏留下來賺錢……」姬青連着喝了三杯烏龍茶才停了下來。
至於原因嘛,是因為姬青接手的這家茶館名字叫做「明湖居」。
明湖居是清朝末年濟南的一處曲藝場,原址位於大明湖的南岸、鵲華橋以西一帶。相傳為梨花大鼓藝人郭大妮所建。
姬青前世也是讀過《老殘遊記》的,對王小玉說書的那段故事印象極為深刻。
當時茶館準備定名的時候,姬青便一一看過了其他二十四家茶館的名頭,最後就定下了這「明湖居」的名字作為這家新茶館的名號。
儘管清代的明湖居已沓無痕跡,但在《老殘遊記》裏對王小玉的演唱精彩絕妙的描寫使得明湖居聞名遐邇。
但在後世的濟南市在鐘樓寺鐘樓遺址北側,建成了新明湖居。
從此,人們便可以在這裏觀賞山東大鼓、快書、相聲等多種曲藝的演出,享受品茗聽曲的樂趣。
除了姬青每日早晚講書以外,茶館在下午還會安排一些曲藝表演和排練的劇目。
目前排練的劇目有《鎖麟囊》、《釣金龜》、《四郎探母》這三部。
《鎖麟囊》取材於清焦循《劇說》中引自《只麈(zhu)談》的一段民間故事,這齣戲講的是:登州富戶之女薛湘靈自幼受母溺愛,出嫁時獲陪嫁無數,另有一隻鎖麟囊,內裝奇珍異寶。鎖麟囊便是繡有麒麟的「錦袋」、「荷包」。
《釣金龜》的故事則最早見於清末《古柏堂傳奇》中唐英所改編的《雙釘案》。
該劇講述的是:宋代,在河南孟津有孀婦康氏,生有二兒,長子張宣,次子張義。張宣進京赴試,一去不歸。康氏依靠次子張義在孟津河釣魚苦度生活。
《四郎探母》的故事取材於《楊家將演義》及其民間故事當中,大致劇情是:楊繼業的四子楊延輝在宋、遼金沙灘一戰中被遼擄去,改名木易,最後與鐵鏡公主結婚的故事。
之所以要排演這些劇目,自然也是凌皓覺得這個世界裏的娛樂活動實在是太過匱乏,因而拍板決定下來的事情。
事實上,只要有人願意出錢入場,甚至可以去觀摩學習排練劇目時所找到的這些青年男女們。
這些人,無一例外地全都是奴隸和庶民家的子女,之所以會學習唱戲排劇本,自然也是想要混口飯吃,或者是想讓家境更好一點,不至於太困難。
在茶館工作的「收入」還是比較高的,因為在富戶們眼裏,這就是「高檔大氣」的代表場所,所以在聽完故事看完戲曲之後自然也就不吝嗇多給幾個賞錢了。
消費者不心疼錢,底下的「員工待遇」自然也就高了。
雖然這些七七八八的錢幣價值和應用地域都不同,但勝在數量足夠,在請專人進行估價之後,還是會有一筆不小的收入進入這些茶館工作人員與戲曲演員們的腰包里。
何況,在茶館工作的人在外面也不會受到別人的鄙視,因為在武川鎮裏喝茶聽戲已經形成了一種風尚,這對於鎮民之間的和諧相處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即便是過得比較拮据的人,也可以在茶館附近站着聽聽演員們在裏面唱曲,所以大家都喜歡這些演戲曲的演員們,也喜歡來這裏扎堆捧個人場。。
這樣一來,茶館的生意能不好嘛。
要不是姬青自己缺錢用,他真的就可能留在這裏做個茶館老闆,每日早晚講上一場故事,就有大把大把的錢飛進自己口袋裏,這樣的錢賺起來可是太舒服了啊。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4s 3.931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