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林之洋船隻方才收口,忽聽有人喊叫救命。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唐敖連忙出艙,原來岸旁攏着一隻極大漁船,因命水手將船攏靠漁船之旁。多九公、林之洋也都走過來看。只見漁船上站着一個少年女子,渾身水濕,生得齒白唇紅,極其美貌。頭上束着青紬包頭,身上披着一件皮衣,內穿一件銀紅小襖,腰中繫着絲絛,下面套着一條皮褲,胸前斜插一口寶劍,絲絛上掛着一個小小口袋,項上扣着一條草繩,拴在船桅上。旁邊立着一個漁翁、漁婆。三人看了,不解何意。
唐敖道「請教漁翁,這個女子是你何人?為何把他扣在船上?你是何方人氏?此處是何地名?」漁翁道「此系君子國境內。小子乃青邱國人,專以打魚為業。素知此處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攻其不備,暗下毒手取魚,歷來產魚甚多,所以小子時常來此打魚。此番局運不好,來了數日,竟未網着大魚。今日正在煩惱,恰好網着這個女子。將來回去多賣幾貫錢,也不枉辛苦一場。誰知這女子只管求我放他。不瞞三位客人說,我從數百里到此,吃了若干辛苦,花了許多盤費,若將落在網的仍舊放去,小子只好喝風了。」唐敖向女子道「你是何方人氏?為何這樣打扮?還是失足落水,還是有意輕生?快把實情講來,以便設法救你。」
女子聽了,滿眼垂淚道「婢子即本地君子國人氏,家住水仙村。現年十四歲,幼讀詩書。雙親廉禮,曾任上大夫之職。三年前,鄰邦被兵,遣使求救,國主因念鄰國之誼,發兵救應,命我父參謀軍機。不意至彼失算,誤入重地,兵馬折損;以致發遣遠戍,死於異鄉。家產因此耗散,僕婢亦皆流亡。母親良氏,素有陰虛之症,服藥即吐,惟以海參煮食,始能稍安。此物本國無人貨賣,向來買自鄰邦。自從父親獲罪,母病又發,點金無術,惟有焦愁。後聞比物產自大海,如熟水性,入海可取。婢子因思人生同一血肉之軀,他人既能熟諳水性,將身入海,我亦人身,何以不能?因置大缸一口,內中貯水,日日伏在其中,習其水性,久而久之,竟能在水一日之久。得了此技,隨即入海取參,母病始能脫體。今因母病又來取參,不意忽遭羅網。婢子一身如同篙草;上有寡母,無人侍奉。惟求大德拯救,倘得重見母面,來生當變犬馬,以報大恩!」說着,不覺放聲慟哭。
唐敖聽罷,甚覺詫異道「女子且慢傷悲。剛才你說幼讀詩書,自然該會寫字了?」女子聽了,連連點頭。唐敖因命水手把紙筆取來,送至女子面前道「小姐請把名姓寫來賜我一看。」女子提筆在手,略想一想,匆匆寫了幾字。水手拿來,唐敖接過,原來是首七言絕句不是波臣暫水居,竟同涸鮒困行車。願開一面仁人網,可念兒魚是孝魚。
詩後寫着「君子國水仙村虎口難女廉錦楓和淚拜題。」唐敖看罷,忖道「剛才我因此女話語過於離奇,所以教他寫幾個字,試他可真讀書,誰知他不假思索,舉筆成文。可見取參奉母,並非虛言。真可算得才德兼全!」因向漁翁道「據這詩句看來,此女實是千金小姐。我今給你十貫酒資,你也發個善心,把這小姐放了,積些陰功。」林之洋道「你果放了,以後包你網不虛發,生意興隆。」漁翁搖頭道「我得這股財氣,後半世全要指他過日,豈是十貫錢就能放的。奉勸客人何必管這閒事。」多九公不悅道「我們好意出錢給你,為何倒說不必管閒事?難道好好千金小姐,落在網裏,就由你主張麼?」林之洋道「俺對你說,魚落網裏由你做主,如今他是人,不是魚,你莫眼瞎認差了!休教俺們莫管閒事,你也莫想分文!你不放這女子,俺偏要你放,俺就跟着你,看你把他怎樣!」說罷,將身一縱,跳過船去。那個漁婆大哭大喊道「青天白日,你們這些強盜敢來打劫!我將老命拼了罷!」登時就要跳過船來,眾水手連忙攔住。
唐敖道「漁翁,你究竟須得幾貫錢方肯放這小姐?」漁翁道「多也不要。只須百金,也就夠了。」唐敖進艙,即取一百銀子,付給漁翁。漁翁把銀收過,這才解去草繩。廉錦楓同林之洋走過大船,除去皮衣皮褲,就在船頭向唐敖拜謝,問了三人名姓。漁船隨即開去。唐敖道「請問小姐,貴府離此多遠?」廉錦楓道「婢子住在前面水仙村,此去不過數里。村內向來水仙花最盛,所以以此為名。」唐敖道「離此既近,我們就送小姐回去。」廉錦楓道「婢子剛才所取之參,都被漁翁拿去。我家雖然臨海,彼處水淺,無處可取。婢子意欲就此下去,再取幾條,帶回奉母。不知恩人可肯稍等片時?」
唐敖道「小姐只管請便,就候片時何妨。」錦楓聽罷,把皮衣皮褲穿好,隨即將身一縱,攛入水中。林之洋道「妹夫不該放這女子下去!這樣小年紀,入這大海,據俺看來,不是淹死,就被魚吞,枉送性命。」多九公道「他時常下海,熟諳水性,如魚入水,焉能淹死。況且寶劍在身,諒那隨常魚鱉,也不足懼。林兄放心!少刻得參,自然上來。」三人閒談,等了多時,竟無蹤影。林之洋道「妹夫,你看俺的話靈不靈!這女子總不上來,諒被大魚吞了。俺們不能下去探信,這便怎處?」多九公道「老夫聞得我們船上有個水手,下得海去,可以換得五口水。何不教他下去,看是怎樣?」只見有個水手,答應一聲,攛下海去。不多時,回報道「那女子同一大蚌相爭,業已殺了大蚌,頃刻就要上來。」說話間,廉錦楓身帶血跡,攛上船來,除去皮衣皮褲,手捧明殊一顆,向唐敖下拜道「婢子蒙恩人救命,無以報答。適在海中取參,見一大蚌,特取其珠,以為『黃雀銜環』之報,望恩人笑納。」唐敖還禮道「小姐得此至寶,何不敬獻國王?或可沾沐殊恩,稍助萱堂甘旨。何必拘拘以圖報為念。況老夫非望報之人。請將寶珠收回,獻之國王,自有好處。」
廉錦楓道「國主向有嚴諭,臣民如將珠寶進獻,除將本物燒毀,並問典刑。國門大書『惟善為寶』,就是此意。此珠婢子拿去無用,求恩人收了,愚心庶可稍安。」唐敖見他出於至誠,只得把珠收下,隨命水手揚帆,望水仙村進發。大家進艙,錦楓拜了呂氏,並與婉如見禮,彼此一見如故,十分親愛。登時到了水仙村,將船停泊。錦楓別了婉如、呂氏,取了參袋、皮衣。唐敖因念廉錦楓寒苦,隨身帶了銀子,攜了多、林二人,一同渡到岸上。錦楓在前引路,不多時,到了廉家門首。錦楓敲門,裏面走出一個老嫫,把門開了,接過皮衣道「小姐為何回來恁晚?夫人比前略覺好些。可曾取得參來?」廉錦楓不及答話,把唐敖三人讓至書房,隨即進內,攙扶良氏夫人出來,拜謝唐敖救命之恩,並與多、林二人見禮。談起世業,原來廉錦楓曾祖向居嶺南,因避南北朝之亂,逃至海外,就在君子國成家立業。唐敖曾祖乃廉家女婿。細細敘起,唐敖同夫人是平輩表親。
良氏不覺喜道「難得恩人卻是中表至親!寒家在此雖住了三代,究系寄居,親友甚少;兼之丈夫去世,並無弟兄,又無產業;跟前一子,尚在年幼;賤妾母家,久已凋零,一切更無倚靠。現在嶺南尚有嫡親支派。賤妾久有回鄉之願,奈迢迢數萬里,寡婦孤兒,帶着弱女,何能前往。今幸得遇恩人,又屬親誼,將來回府,倘蒙垂念孤寡,攜帶母子得歸故鄉,不致做了海外餓殍,生生世世,永感不忘!」唐敖道「表嫂既有回鄉之意,他日小弟如回家鄉,自然奉請同往。但我們各處賣貨,歸期遲早未定,貴體有恙,斷不可時常牽掛。表侄現年幾歲?何不請出一見?」良氏即將公子廉亮喚出,與唐敖三人行禮。唐敖道「表侄生得眉目清秀,器宇軒昂,日後定成大器。今年貴庚多少?所讀何書?」
廉亮答道「小侄今年十三歲。因家寒無力延師,跟隨姊姊念書。九經業已讀完,現讀《老》、《莊》子書之類。」良氏道「賤妾這所住宅雖已倒敗,尚有空房三間。去歲有一秀士來此開館,小兒跟隨肄業,以房資作為修金,彼此都便。無如此人,今歲另就他館,以致小兒又復蹉跎。」唐敖道「表兄去世,既未留下產業,表嫂何以度日?表侄如在外面讀書,每歲修金約須若干?」良氏道「小兒外面附館,每年不過一二十金。至於家中用度,虧得連年米糧甚賤,母女每日作些針黹貨賣,衣食尚可敷衍。」
唐敖聽罷,從懷中取出兩封銀子遞給廉亮,向夫人道「此銀留為表侄讀書並貼補薪水之用。表侄乃極美之材,讀書一事,萬萬不可耽擱。如果努力用功,將來到了故鄉,自必科名聯捷,家道復興。表嫂有此佳兒,日後福分不小。」良氏拜謝,垂淚道「恩人大德,今生諒難圖報。賤妾之恙,雖得女兒取參略延殘喘,奈病入膏肓,不啻風中之燭。將來無論或存或亡,恩人如回故土,所有兒女一切終身大事,尚望留意代為主張。」唐敖道「既蒙表嫂見委,又屬至親,小弟自當在意,只管放心!」當時辭別回船。唐敖談起廉錦楓如此至孝,頗有要將此女聘為兒媳之意。
走了幾日,到了大人國。林之洋因此處與君子國地界毗連,風俗言談以及土產,都與君子國相仿。君子國連年商販既多,此地相去甚近,看來也難得價,所以不去賣貨。因唐敖要去遊玩,即約多九公一齊登岸。唐敖道「當日小弟聞大人國只能乘雲而不能走,每每想起,恨不能立刻見見,今果至其地,真是天從人願。」多九公道「到雖到了,離此二十餘里,才有人煙。我們必須趲行。恐回來過晚,路上不便。且前面有一危嶺,岔路甚多。他們國中就以此嶺為城嶺外俱是稻田,嶺內才有居民。」走了多時,離嶺不遠,田野中已有人煙。其人較別處略長二三尺不等。行動時,下面有雲托足,隨其轉動,離地約有半尺;一經立住,雲即不動。三人上了山坡,曲曲折折,繞過兩個峰頭,前面俱是岔路,走來走去只在山內盤旋,不能穿過嶺去。
話說三人走了多時,不能穿過嶺去。多九公道「看這光景,大約走錯了。恰好那邊有個茅庵,何不找個僧人問問路徑?」登時齊至庵前。正要敲門,前面來了一個老叟,手中提着一把酒壺,一個豬首,走至庵前,推開庵門,意欲進去。唐敖拱手道「請教老丈,此庵何名?裏面可有僧人?」老叟聽罷,道聲「得罪」,連忙進內,把豬首、酒壺放下,即走出拱手道「此庵供着觀音大士。小子便是僧人。」林之洋不覺詫異道「你這老兄既是和尚,為甚並不削髮?你既打酒買肉,自然養着尼姑了?」老叟道「裏面雖有一個尼姑,卻是小僧之妻。此庵並無別人,只得小僧夫婦自幼在此看守香火。至僧人之稱,國中向無此說,因聞天朝自漢以後,住廟之人俱要削髮,男謂之僧,女謂之尼,所以此地也遵天朝之例,凡入廟看守香火的,雖不吃齋削髮,稱謂卻是一樣。即如小子稱為僧,小子之妻即稱為尼。不知三位從何到此?」
多九公告知來意。老叟躬身說道「原來三位卻是天朝大賢!小僧不知,多多有罪。何不請進獻茶?」唐敖道「我們還要趕過嶺去,不敢在此耽擱。」林之洋道「你們和尚尼姑生出兒女叫作甚麼?難道也同俺們一樣麼?」老叟笑道「小僧夫婦不過在此看守香火,既不違條犯法,又不作盜為娼,一切行為,莫不與人一樣,何以生出兒女稱謂就不同呢?大賢若問僧人所生兒女喚作甚麼,只問貴處那些看守文廟的所生兒女喚作甚麼,我們兒女也就喚作甚麼。」唐敖道「適見貴邦之人都有雲霧護足,可是自幼生的?」老叟道「此雲本由足生,非人力所能勉強。其色以五彩為貴,黃色次之,其餘無所區別,惟黑色最卑。」多九公道「此地離船往返甚遠,我們即懇大師指路,趁早走罷。」老叟於是指引路徑,三人曲曲彎彎穿過嶺去。
到了市中,人煙輳集,一切光景,與君子國相仿,惟各人所登之雲,五顏六色,其形不一。只見有個乞丐,腳登彩雲走過。唐敖道「請教九公,雲之顏色,既以五彩為貴,黑色為卑,為何這個乞丐卻登彩雲?」林之洋道「嶺上那個禿驢,又吃葷,又喝酒,又有老婆,明明是個酒肉和尚,他的腳下也是彩雲。難道這個花子同那和尚有其好處麼?」多九公道「當日老夫到此,也曾打聽。原來雲之顏色雖有高下,至於或登彩雲,或登黑雲,其色全由心生,總在行為善惡,不在富貴貧賤。如果胸襟光明正大,足下自現彩雲;倘或滿腔奸私闇昧,足下自生黑雲。雲由足生,色隨心變,絲毫不能勉強。所以富貴之人,往往竟登黑雲;貧賤之人反登彩雲。話雖如此,究竟此間民風淳厚,腳登黑雲的竟是百無一二。蓋因國人皆以黑云為恥,遇見惡事,都是藏身退後;遇見善事,莫不踴躍爭先,毫無小人習氣,因而鄰邦都以『大人國』呼之。遠方人不得其詳,以為大人國即是長大之義,那知是這緣故。」唐敖道「小弟正在疑惑,每每聞得人說,海外大人國身長數丈,為何卻只如此?原來卻是訛傳。」多九公道「那身長數丈的是長人國,並非大人國。將來唐兄至彼,才知『大人』、『長人』迥然不同了。」
忽見街上民人都向兩旁一閃,讓出一條大路。原來有位官員走過,頭戴烏紗,身穿員領,上置紅傘;前呼後擁,卻也威嚴;就只腳下圍着紅綾,雲之顏色看不明白。唐敖道「此地官員大約因有雲霧護足,行走甚便,所以不用車馬。但腳下用綾遮蓋,不知何故?」多九公道「此等人,因腳下忽生一股惡雲,其色似黑非黑,類如灰色,人都叫做『晦氣色』。凡生此雲的,必是暗中做了虧心之事,人雖被他瞞了,這雲卻不留情,在他腳下生出這股晦氣,教他人前現丑。他雖用綾遮蓋,以掩眾人耳目,那知卻是『掩耳盜鈴』。好在他們這雲,色隨心變,只要痛改前非,一心向善,雲的顏色也就隨心變換。若惡雲久生足下,不但國王訪其劣跡,重治其罪,就是國人因他過而不改,甘於下流,也就不敢同他親近。」林之洋道「原來老天做事也不公!」唐敖道「為何不公?」林之洋道「老天只將這雲生在大人國,別處都不生,難道不是不公?若天下人都有這塊招牌,讓那些瞞心昧己、不明道德的,兩隻腳下都生一股黑雲,個個人前現丑,人人看着驚心,豈不痛快?」多九公道「世間那些不明道德的,腳下雖未現出黑雲,他頭上卻是黑氣沖天,比腳下黑雲還更利害!」林之洋道「他頭上黑氣,為甚俺看不見?」多九公道「你雖看不見,老天卻看的明白,分的清楚。善的給他善路走,惡的給他惡路走,自有一定道理。」林之洋道「若果這樣,俺也不怪他老人家不公了。」大家又到各處走走,惟恐天晚,隨即回船。
走了幾時,到了勞民國,收口上岸。只見人來人往,面如黑墨,身子都是搖擺而行。三人看了,以為行路匆忙,身子自然亂動;再看那些並不行路的,無論坐立,身子也是搖搖擺擺,無片刻之停。唐敖道「這個『勞』字,果然用的恰當。無怪古人說他『躁擾不定』。看這形狀,真是舉動浮躁,坐立不安。」林之洋道:「俺看他們倒像都患羊角風。身子這樣亂動,不知晚上怎樣睡覺?幸虧俺生天朝,倘生這國,也教俺這樣,不過兩天,身子就搖散了。」唐敖道「他們終日忙忙碌碌,舉止不寧,如此操勞,不知壽相如何?」多九公道「老夫向聞海外傳說,勞民同智佳國有兩句口號,叫作『勞民永壽,智佳短年。』原來此處雖然忙碌,不過勞動筋骨,並不操心;兼之本地不產五穀,都以果木為食,煎炒烹調之物,從不入口,因此莫不長壽。但老夫向有頭目眩暈之症,今見這些搖擺樣子,只覺頭暈眼花,只好失陪,先走一步。你們二位各處走走,隨後來罷。」唐敖道「此處街市既小,又無可觀,九公既怕頭暈,莫若一同回去。」登時齊歸舊路。
只見那些國人提着許多雙頭鳥兒貨賣。那鳥正在籠中,百般鳴噪,極莫好聽。林之洋道「若把這鳥買去,到了岐舌國,有人見了,倘或要買,包管賺他幾壇酒吃。」於是買了兩個,又買許多雀食,回到船上。走了數日,到了聶耳國。其人形體面貌與人無異,惟耳垂至腰,行路時兩手捧耳而行。唐敖道「小弟聞得相書言『兩耳垂肩,必主大壽。』他這聶耳國一定都是長壽了?」多九公道「老夫當日見他這個長耳,也曾打聽。誰知此國自古以來,從無壽享古稀之人。」唐敖道「這是何意?」
多九公道「據老夫看來,這是『過猶不及』。大約兩耳過長,反覺沒用。當日漢武帝問東方朔道『朕聞相書言,人中長至一寸,必主百歲之壽。今朕人中約長寸余,似可壽享百年之外,將來可能如此?』東方朔道『當日彭祖壽享八百。』若這樣說來,他的人中自然比臉還長了。--恐無此事。」林之洋道「若以人中比壽,只怕彭祖到了末年,臉上只長人中,把鼻子、眼睛擠的都沒有地方了。」多九公道「其實聶耳國之耳還不甚長。當日老夫曾在海外見一附庸小國,其人兩耳下垂至足,就象兩片蛤蜊殼,恰恰將人夾在其中。到了睡時,可以一耳作褥,一耳作被。還有兩耳極大的,生下兒女,都可睡在其內。若說大耳主壽,這個竟可長生不老了!」大家說笑。
那日到了無腸國,唐敖意欲上去。多九公道「此地並無可觀。兼之今日風順,船行甚快,莫若趕到元股、深目等國,再去望望罷。」唐敖道「如此,遵命。但小弟向聞無腸之人,食物皆直通過,此事可確?」多九公道「老夫當日也因此說,費了許多工夫,方知其詳。原來他們未曾吃物,先找大解之處;若吃過再去大解,就如飲酒太過一般,登時下面就要還席。問其所以,才知吃下物去,腹中並不停留,一面吃了,隨即一直通過。所以他們但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總是賊頭賊腦,躲躲藏藏,背人而食。」唐敖道「既不停留,自然不能充飢,吃他何用?」多九公道「此話老夫也曾問過。誰知他們所吃之物,雖不停留,只要腹中略略一過,就如我們吃飯一般,也就飽了。你看他腹中雖是空的,在他自已光景卻是充足的。這是苦於不自知,卻也無足為怪。就只可笑那不曾吃物的,明明曉得腹中一無所有,他偏裝作充足樣子;此等人未免臉厚了。他們國中向來也無極貧之家,也無大富之家。雖有幾個富家,都從飲食打算來的。--那宗打算人所不能行的,因此富家也不甚多。」
唐敖道「若說飲食打算,無非『儉省』二字,為何人不能行?」多九公道「如果儉省歸於正道,該用則用,該省則省,那倒好了。此地人食量最大,又易飢餓,每日飲食費用過重。那想發財人家,你道他們如何打算?說來倒也好笑,他因所吃之物,到了腹中隨即通過,名雖是糞,仍入腹內並不停留,尚未腐臭,所以仍將此糞好好收存,以備僕婢下頓之用。日日如此,再將各事極力刻薄,如何不富!」林之洋道「他可自吃?」多九公道「這樣好東西,又不花錢,他安肯不吃!」唐敖道「如此腌臢,他能忍耐受享,也不必管他。第以穢物仍令僕婢吃,未免太過。」多九公道「他以腐臭之物,如教僕婢儘量飽餐,倒也罷了;不但忍飢不能吃飽,並且三次、四次之糞,還令吃而再吃,必至鬧到『出而哇之』,飯糞莫辨,這才『另起爐灶』。」林之洋道「他家主人,把下面大解的,還要收存;若見上面哇出的,更要愛借,留為自用了。」
正自閒談,忽覺一股酒肉之香。唐敖道「這股香味,令人聞之好不垂涎!茫茫大海,從何而來?」多九公道「此地乃犬封境內,所以有這酒肉之香。『犬封』按古書又名『狗頭民』,生就人身狗頭。過了此處,就是元股,乃產魚之地了。」唐敖道「『犬封』二字,小弟素日雖知,為何卻有如此美味,直達境外?也不知道這是何故啊?」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4s 3.927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