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溫的這個命令讓杜荀鶴是又怕又喜。
讓他坐在朱溫的對面作詩,給他造成的壓力很大;但這也是他的機會,只要他做的詩能打動朱溫,他的前途自然就光明無限。
看到眼前的杜荀鶴有些緊張,朱溫臉色不悅,「秀才這是作不出來嗎?」
「能!」
反應過來的杜荀鶴連忙道。
說完杜荀鶴便拿起筆,在硯台上蘸了蘸墨汁,看了看這天和周圍的景象,思考了一會兒馬上便在白紙上開始寫起來。
看到杜荀鶴提筆,朱溫也有些好奇,旁邊的文武官員以及那些希望傍上朱溫大腿的文人們都好奇地看着杜荀鶴,心思不一。
一盞茶不到的時間,杜荀鶴便放下毛筆,然後站起來對着朱溫行了禮,「梁王殿下,在下已經作好,請梁王點評!」
旁邊的下人連忙過來把那張作好了詩的白紙拿起來放在朱溫面前,朱溫看了看彎腰鞠躬的杜荀鶴好奇地拿起那張紙看了看。
開始他以為,匆忙之間,這位作不出什麼好詩,不過看了之後,臉上笑容滿面。
「不錯,不錯!給秀才上酒,今日得到如此一首佳作,本王欣慰無比。」
看着朱溫舉起酒杯,一眾人等包括杜荀鶴也都快速舉起酒杯。不過眾人還是很好奇杜荀鶴到底寫了一首什麼樣的詩讓朱溫如此高興,一杯酒後,一旁的敬翔則是笑着拱了拱手。
「殿下,在下等人對杜秀才的這首詩都很好奇,殿下能否讓大家都開開眼界?」
「沒問題!」心情很好的朱溫笑了笑,便讓人把那首詩遞給了敬翔。
敬翔雙手接過,便念了起來,「同是乾坤事不同,雨絲飛灑日輪中,若教陰朗都相似,爭表梁王造化功。」
聽到這首詩的內容,現場的文人都一臉鄙視的看向杜荀鶴,你這奉承地也太明顯了吧。
這首詩意思是說因為梁王有造化,所以才會下無**。這毫不避諱地拍朱溫馬屁,朱溫能不高興嗎?
這首詩算不上多好,但朱溫喜歡,這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這些心裏泛酸的人卻是忘了,要是他們有這機會,可能做的比杜荀鶴還露骨。
要是這些人有文人的傲骨,豈會在汴州這裏討好朱溫?
就在朱溫準備離去的時候,把杜荀鶴叫住,大聲笑着道,「明日,本王在王府專門給秀才擺上一桌。」
「謝梁王殿下!」
杜荀鶴大喜道。
。。。。。。
「敬翔,你覺得這些人這麼想求見本王是為了什麼?就說這杜荀鶴,從剛才所見,本王便知道他有才華。」
梁王府內,看着書房裏已經掛上的那幅詩作,朱溫笑着問向一旁的敬翔。
「自然是因為殿下如今的身份尊貴,都想為殿下效力。」敬翔恭敬道。
「什麼為本王效力?不過是想從本王這裏得到一些好處罷了。就說這個杜荀鶴,多年科舉不第,無非是想通過本王這邊跟朝廷那邊打打招呼,讓他能考中。」朱溫嘲笑道。
「殿下英明,是下官愚鈍了。」
「敬翔,你要是愚鈍,本王手下的人不都是傻子了?本王見你是故意裝傻。」朱溫看了看敬翔說道,「你覺得本王應該怎麼處置這個杜荀鶴?」
敬翔想了想,「殿下,既然他想要求官,給他便是。」
「他要的可是進士,長安那小皇帝可不會聽本王的話!」朱溫淡淡地笑道。
「想來聖上不會因為這個小事而為難殿下。而且這事也不用跟聖上打招呼,跟禮部的人打打招呼即可。
有了這個開頭,想來以後慕名而來投靠殿下的人便會愈來愈多。殿下若想有大有作為,吸引四方人才是必須走出的一步,只有這樣才能與朝廷抗衡。」敬翔勸道。
「禮部?禮部尚書孫燁乃是小皇帝的麗妃親父,怎麼會聽本王的。其他五部尚書和那些大員,親近本王之輩幾乎被貶出長安,你這是要讓本王難堪不成?」朱溫臉色突然變得陰沉起來。
對於朱溫的性情多變,敬翔早已習慣,解釋道,「殿下多慮了。長安想借殿下的支持在朝堂上謀取更高官位的人不在少數,通過友讓世子那邊跟殿下交好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刑部尚書裴贄、太常寺卿、鴻臚寺卿等等都有意結交殿下,這都是殿下在朝堂之上的助力。」
「他們能在科舉上幫到本王嗎?」朱溫不滿道。
「有一人行,禮部的禮部司郎中裴樞便能幫到殿下。對於此人,想來殿下應該不會陌生才是!」
「他呀!沒想到他成了禮部司郎中,倒是沒想到。」
想起裴樞,朱溫與其還有些交情,當時正值裴樞擔任鄭滑掌書記,後面黃巢被逐出長安後、僖宗歸朝,裴樞就被調回長安,路過汴州時,他還好生招待過對方。
當時朱溫求賢若渴,加上新近投靠朝廷,在朝中無人,對於聞喜裴氏出身的裴樞自然很看重。
要知道裴樞可是三十歲便中進士,這在大唐科舉的歷史上便是比較不錯的了,一般的進士都是四十歲左右。王徽便是在39歲才中的進士,可見裴樞的能力。
可誰知道裴樞後面的官途並不順利,其多年前調入長安時就是從六品上的員外郎,現在幾年過去,也只是一個從五品上的郎中,自然就被朱溫遺忘了。
現在的朱溫缺的是三四品大員可以為他說話的,但隨着之前的杜讓能、張睿等人被調出長安,朝中為他說話的人就不多了,這可是很不利。
「敬翔,等明天單獨見了杜荀鶴之後,若是他還有讓本王下注的可能,你就以本王的名義給裴樞寫一封書信派人送去。。。。不對,一個裴樞,還有你說的裴贄。
他們可跟裴榮都是裴氏一族出來的,為何這兩人會投靠本王?而不是去巴結裴榮這個大權在握的樞密使去?」
想到裴榮、裴贄和裴樞三人的關係,朱溫便有些好奇。
裴氏跟李氏不同,李唐建國近三百年,宗室子弟繁多,更有不少被賜姓者,姓李的並不意味着就是親戚。
但裴氏不同,特別是朝中入仕的裴氏官員,基本上都是出自聞喜裴氏。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1s 3.895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