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a使用的是原裝的al-31f發動機,而殲-11b已經用上了國產太行,性能方面存在一些差距,不過對於殲-10a來說,al-31f是足夠用了。
僅僅滑跑了四百多米殲-10a雙機編隊就離地了,可見這款戰機的氣動佈局是十分的優秀的。據說在完成超級眼鏡蛇機動上面,殲-10比殲-11更加從容。據說一開始殲-11被殲-10摁在地上摩擦……
航電系統大改進後的殲-11,也就是b型,這個飛機出來之後情況才有所轉變,但據說對上殲-10的話情況依然不是很樂觀。
殲-10是瞄準f-16研發的,甚至可以說「研製出一種與f-16相當的戰鬥機」是當時的目標。簡單的換算後,結果比較明顯了。
但是正如李戰所堅持認為的那樣,飛行員的技術水平是完全能夠彌補裝備上的技術差距的。這也是中國軍隊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取得所有戰爭勝利的法寶之一。中國軍隊是最善於學習的軍隊,世人對這一點大概是沒有疑義的。
起飛之後李戰轉向正西,也就是270度方向。在六千多米的高度上,東邊的朝陽十分的醒目,向西飛行可以避開陽光的直射,以獲取最好的視野情況。
訓練空域在場站的西北方向三百公里處,那裏也是國家自然保護區,更北側是三江源頭的上空,而東北側是唐古拉山脈。李戰等人有非常大的一片空域用於對抗,只要高度不超過八千米,因為八千米以上的空域有多條民航航線。
雙方直接進入狗斗狀態。
兩個雙機編隊從兩個方向衝進了訓練空域,架勢拉開開始了一番龍爭虎鬥。
一般來說在採取雙機編隊作戰的時候是由長機負責攻擊,僚機負責掩護以及誘敵。但是現在是針對性極強的狗斗對抗,所以他們分開捉對廝殺。
李戰對上了韓紅軍。
小韓同志壓力山大,別人不知道大隊長的水平他們鷹隼大隊的人是一清二楚的,大隊長可是開殲-7e都能把使用三代機的兄弟部隊打得滿地找牙的人,和大隊長一對一地打壓力不大那才叫怪事。
壓力越大動力越大,如果能勝國大隊長一招半式,回去之後起碼可以吹好幾年的牛逼了。
所以他一上來就是狠招!
憑藉殲-11b更好的加速度率先進行九十度轉彎。
誰先完成九十度轉彎誰就能獲得優先開火的機會,這幾乎是空戰格鬥中的黃金法則。而這項能力與戰機的瞬盤能力關係密切,因此瞬間盤旋能力被視為戰機的重要性能指標。說到底最終關係到的是機頭指向能力。
李戰和韓紅軍相對接近,機頭對着機頭,在近距格鬥中飛行員幾乎不會選擇迎頭攻擊,因為一般格鬥導彈在迎頭攻擊時命中率極低,直到後來有符合要求的先進格鬥彈裝備入列部隊才開始嘗試這樣的攻擊方式。
其他的諸如越肩射擊、後視發射這些看着很新潮很叼的格鬥攻擊方式,因為沒有實戰例子的支撐,全世界範圍內的研究都是比較有限的,這一塊一直在做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歸根結底是需要符合作戰要求的武器裝備來支撐。
所以此時不管是李戰還是韓紅軍,都必須要通過轉彎機動來佔據攻擊位置,簡單地說就是要咬尾。
近距格鬥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幾個主要動作,咬尾、切半徑、爬升,利用地形利用太陽盲點,可是在實施過程中把要敵機放在自己的前半球(也是攻擊範圍)絕非易事,除非遇上印度空軍、韓國空軍這一類的對手。
殲-11b的水平機動性不弱,帶來的是機頭的快速指向。
說句題外話,頭盔瞄準攻擊這種全新的攻擊方式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為它的出現使得飛行員可以從理論上完全忽略機頭指向能力——眼睛看向哪裏導彈就向哪裏發射。擺脫了機頭指向能力的影響,可以說頭盔瞄準攻擊方式重新定義了近距空戰的模式。
但是,殲-11b遇上的是殲-10a,後者的機頭指向能力更好。
李戰沒有選擇反向轉彎。
此時韓紅軍是在向西南方向轉彎,正在劃一個自西北始最終向東北的弧線航跡,如果李戰保持航向不動就會飛進韓紅軍的攻擊範圍,而自己則會暴露出了側後。那麼這個時候李戰應該沿與韓紅軍相反的方向水平轉彎,也就是和韓紅軍保持逆時針轉彎,這麼做才能保證自己不會進入韓紅軍的攻擊範圍。
另一個在於,韓紅軍先於他開始轉彎,也就是說李戰完成轉彎的時候韓紅軍也許已經打出了第一輪攻擊。
所以李戰沒有按照常規的來,而是選擇了切半徑,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機頭指向了韓紅軍的航跡前方——也就是說李戰反過來用機頭對準了韓紅軍的左側。
殲-10a使用的是鴨式氣動佈局,從外觀看就是比幻影-2000這種純三角翼飛機多了一對小鴨翼,這種氣動佈局方式是目前為止最利於纏鬥作戰的。鴨式氣動佈局的缺點操縱難度極大,所以早期的飛機通常使用常規氣動佈局,後來有先進飛控系統的加持,極大地降低了操縱難度,這才把鴨式氣動佈局的威力發揮出來。
在目視距離上,韓紅軍看到李戰利用快速橫滾和切半徑壓在了自己的航跡前方,頓時心裏大吃一驚。他和李梓辛一樣都沒有接觸過殲-10,但是他們是和殲-10交過手的,可是沒有遇到過當前這種情況。
飛機還是那個飛機,關鍵在於開飛機的人。
航跡前方被對手的機頭壓住意味着什麼呢?
意味着對手已經可以進入機炮射擊流程了,就好比步槍打移動靶,瞄準點壓住了移動靶移動的路線前方,然後計算出提前量確定彈着點就可以擊發。
當然,韓紅軍也並非浪得虛名,他果斷地停止了轉彎,乾脆利落的把加力打開全油門大仰角爬升。迅速獲取比對手更多的高度無疑是正確的選擇,李戰一直教導他們「空戰中高度速度至上」,高度是一切,有了高度就能獲得更多速度更多能量。
但是韓紅軍此時的選擇存在被李戰構成咬尾局面的風險,不過李戰要構成咬尾需要一百三十度超大仰角的爬升同時戰機的姿態是要向左傾斜三十五度。大仰角、大傾斜角,而且肯定會出現大側滑。
每一個都是超高難度的機動動作,而且全部是發動機最不喜歡的動作。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7s 3.926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