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道,雖經歷萬世也不會有弊端,有弊的話那是因為守道的人已經失去了真道。一筆閣 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先王之道,一定會有偏而不起之處,因此政有不明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三王之道,所效法的祖師不同。這不能說是道法相反,而是互相取長補短,興溢扶衰,順應潮流。因此孔子說,無為而治的人,應該是舜。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餘盡楯堯道,何必更改?因此王者有改制之名,卻沒有變道之實。然而夏代崇尚忠義,殷代崇尚禮敬。周代卻崇尚文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正需要這樣的大勢。、孔子說,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雖有所損益,但更容易叫人理解。若有繼承周禮的人,雖歷經百世,也會成為人們的道德風範。這說的是雖後世百王所用,也無非是這三王留傳下來的禮儀而已。只要不失道,就會百世垂範。道的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守而守一道,卻沒有俅弊之政。故不談論其所損益。由此看來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漢繼大亂之後,似乎應該少損周朝的文采,只用夏代的忠信。古代的天下 也是今天的天下,同是天下,以古准今,為什麼相差這麼多?我以為是有失於古之道,甚至是有悖於天下之至理。天生萬物,也是各有區別,有上齒者無角,有翅羽者只有雙足,這就是說不論什麼事物都不可兼得,取大者無小,取小者無大,天猶不能滿足人無邊的欲望,何況人呢?這是百姓之所以囂囂而苦於不足的原因。有的人身寵而處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卻利用富貴之資,與民爭利,這樣一來,百姓日削月陵,終至大窮。富者卻奢侈恣意,貧者窮急愁苦,民不樂生,又怎能不為觸法之事?這是刑法所以過多,而奸邪不可勝數的原因。 天子與士大夫,其行為是為萬民所仿效的 。因此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之行呢?急慌慌求財利,猶常恐匱乏。這是庶人之心意。急慌慌求仁義,猶常恐不能化民,這是士大夫的心意。易經說,負且乘,致寇至。乘車者,是君子之位。負擔者,是小人之事。這話說的是居君子之位而行庶人之事,禍患必至。若說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除了公儀休相魯能做到 ,其他無人能及。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通用的執政方式。如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各異,將使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都絕其進道,使邪辟之說息滅,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百姓知道何去何從。「
天子非常看重他的對策,以董仲舒為江都相。
會稽嚴莊也以賢良對策,天子擢為中大夫。丞相衛綰上奏,所舉賢良,有治申韓蘇張之言,亂國政者,請罷歸。皇上可其奏。
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者皆尊之為師。及為江都相,事江都易王。易王兄弟,素來驕逸好勇,仲舒以禮匡正,易王對他很敬重。
春二月,赦天下。行三銖錢。
夏六月,丞相衛綰免相。丙寅,以魏其侯竇嬰為丞相。武安侯田蚡為太尉。皇上雅好儒術。竇嬰。田蚡也都喜好儒術。推舉代郡的趙綰為御史大夫。蘭陵王藏為郎中令。趙綰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且薦其師申公。秋,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接申公。
既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年八十餘,回答說:」為治者不必多言,只看他的能力如何。「
當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之說默然。但已經招來了,就用為太中大夫。住在魯邸。參與討論明堂巡狩 ,改歷及服色諸事。
是歲,內史寧成抵罪。
二年冬十月。淮南王劉安來朝。皇上因為劉安輩份為叔父又才高,甚是尊重他。每當宴見談論,直到昏暮才罷。劉安雅善武安侯田蚡,他入朝的時候,武安侯去霸上迎接他,對他說:」皇上無太子大王是高皇帝的親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宮車一日晏駕,不是大王繼統還能有誰?「劉安大喜。厚遺田蚡金錢財物。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9s 3.825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