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之父 美國為什麼好戰——引自網絡

    孤立主義,美國「窮兵黷武」的另一面珍珠港事件讓美國人從孤立中醒來孤立主義傳統可上溯至華盛頓

    20世紀以來,美國是世界上海外干涉或進行戰爭最多的國家,僅在二戰以後美國的海外干涉就達到14次,從統計數據來看,美國的確非常「好戰」。然而我們看看歷史就會發現,美國其實是孤立主義傳統最根深蒂固的大國之一,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對世界有着巨大影響力的國家,像美國一樣渴望遠離世界。

    美國立國之初,國父華盛頓便確立了孤立主義原則。所謂孤立主義,就是自己將自己獨立於世界之外。華盛頓在其著名的《告別詞》中提出下述基本原則:要將美國建成自由進步的偉大國家,最為重要的是應該排除對某些個別國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對另一些國家則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不要與任何外國建立永久的聯盟;美國獨處一方,遠離他國,這種地理位置允許並促使美國能推行一條獨特的外交路線,使好戰國家不能從美國獲得好處,也不敢輕易冒險向美國挑釁。…[詳細]

    孤立主義從未消失

    美國立國之後的上百年間,除了對法國大革命表示支持之外,幾乎沒有對任何國外大事有過明確表態和站隊。有學者認為,孤立主義宣告打破的標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威爾遜總統倡議建立國際聯盟;而另一種觀念認為,直到二戰中美國珍珠港被偷襲之前,美國都一直沒有改變過孤立主義立場。毫無疑問的是,直到今天,美國的「孤立主義」情愫依然濃烈,例如國會拒絕為越戰撥款,迫使美軍放棄越南戰爭,以及在「黑鷹墜落」被媒體大事渲染後撤軍索馬里,都被認為和新孤立主義的適時抬頭有關。…[詳細]

    美國並不總是「胸懷世界」

    共和黨議員帕特·布坎南自稱是「新孤立主義者」,他要求美國政府終止對外援助,還主張將聯合國趕出美國,關閉世界銀行,減少或制止外來移民等。持類似觀點的還包括在美國極有影響的眾議員榮保羅,他不僅反對美國參與任何海外戰爭,甚至主張美國退出聯合國,不再繳納會費,也不再承擔任何維和任務。

    他們認為美國沒有必要關心其他國家的境況,而美國如此強大,也不會有國家願意主動挑起與美國的戰爭,美國可以獨立於世界之外享受永久的和平。不要以為這只是極端人士的囈語,以上兩位都曾經被共和黨作為總統提名候選人,榮保羅還以自由黨候選人身份參加過總統選舉。

    「利益」並非對外關係的唯一考慮

    自由女神:「道義」象徵動武的理由也包括「道義」

    與孤立主義相對應的是「國際主義」的觀點,他們認為,美國不能在一個動盪的國際環境中獨善其身,美國必須積極介入國際事務,以道義的力量來領導世界,即實現「仁慈的霸權」或「王道」,這種思維便是我們常說的「以國際警察自居」。

    雖然美國海外干涉或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不容置疑的是,美國所進行的許多干涉和戰爭都是打着道義的旗幟進行的,例如:威爾遜總統將美國帶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聲稱「這將是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羅斯福帶領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參戰的直接動因是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但最根本的是要反對法西斯軸心國對世界的統治;杜魯門總統當政時,美國出兵朝鮮,試圖防止在冷戰中對美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朝鮮半島落入共產主義的勢力範圍;在約翰遜政府之下,美國陷入了越南戰爭,戰爭的目的是要「阻止共產主義的擴張」,防止東南亞地區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以及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在北約的框架下參與了科索沃戰爭,戰爭的理由是阻止前南斯拉夫聯盟領導人米洛舍維奇的種族清洗政策。…[詳細]

    霸權主義的「主動安全」


    而共和黨外交的道義色彩則似乎沒有那麼強烈,他們的動武理由也有更強的霸權主義色彩。美國最近進行的戰爭中有三次是共和黨政府發動的:1991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理由是制止伊拉克入侵沙特阿拉伯,維護中東的秩序與和平;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理由是打擊和消滅恐怖主義者;2003年的第二次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出兵的藉口是消除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真正目的是把薩達姆趕下台,在中東地區建立同美國關係密切的民主基地。在共和黨政府所發動的戰爭中,安全的考慮是第一位的,往往用先發制人手段,消滅對安全的潛在威脅,也即實現所謂「主動安全」。

    愛霸權,也愛和平

    B-2隱形轟炸機「威爾遜主義」,對外關係的理想主義

    美國不僅是外交關係上的霸權主義大國,也是理想主義大國。美國外交上的理想主義可以追溯到威爾遜總統提出的十四點計劃,後被稱為「威爾遜主義」。可以說,不懂威爾遜主義,則不懂美國外交。

    理想主義/威爾遜主義的核心是:一個國家不能單靠自己來尋求安全,而應當通過多邊組織或國際組織來尋求共同安全,這才是世界和平的保障,「要讓世界為民主提供安全保障」。自由、民主和人權不是實現美國國家利益的手段,它們本身就是國家利益的組成部分,而且應當視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

    威爾遜主義的「四項基本原則」

    威爾遜主義的公式可以簡化為:(1)道德律令——道德應當是一切外交政策的出發點;(2)多邊律令——多邊主義應當是實現外交政策目標的基本手段;(3)民主律令——在美國領導下實現世界的民主是實現永久和平的前提條件;(4)民族自決律令:任何民族都有權決定自己的政府形式。不過最終令國際社會失望的是,國會拒絕美國加入威爾遜一手創辦的國際聯盟,沒有美國的國際聯盟在二戰開戰前威信喪盡,迅速解散,直到二戰之後,各國改進國際聯盟的理念,成立了聯合國。

    什麼才是新時期的「和平」

    洛克比空難現場最安全的國家:很難互相開戰

    如果問中國人世界各國可以分成哪兩個部分,回答多半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而如果問美國人同樣的問題,基本上會回答分為自由世界與專制統治,或者自然主義與宗教世界。

    隨着哲學家波普爾的名著《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名噪一時,西方人越來越傾向於將國家劃分為(憲政民主的)開放社會,和(專制主義的)敵人。正是基於這種劃分,1986年,美國學者邁克爾·多伊爾提出了「民主和平論」的主題,他認為民主國家之間很少或不輕易打仗,原因在於制度的約束和文化規範的自律。就理論而言,「民主和平論」承繼了康德的「永久和平論」,並與威爾遜主義的「為民主創造一個安全的世界」相關聯;就經驗來說,二戰以來民主國家之間沒有開戰的事實似乎使「民主和平論」不證自明,成為國際政治中的「公理」。不過,其實「民主和平論」並不是一個絕對性結論,它只有在作為「兩國民主化程度越高,則相互動武可能性越低」這樣一個趨勢性描述時是可靠的。

    「擴大和平區」,冷戰後的主要對外思維

    民主和平論的主要信徒包括尼克遜和克林頓,小布殊也可以名列其中。尼克遜對這一觀點進行了熱烈的回應,他認為獨裁國家對和平的威脅遠遠大於民主國家,因為戰爭的主要受害者是普通國民,因此他們會反對發動戰爭,然而獨裁者卻不會在乎民意,而且他也往往不會像普通人民一樣成為戰爭的受害者,有時僅僅是因為一時性情或者為了獲取「歷史功績」,他就會將自己的人民陷入戰爭之中,因此美國真正的安全保障在於,給其他國家的人民用選票避免戰爭的權利。

    以民主和平論為基礎,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的總統,民主黨的克林頓宣稱要「擴大民主的和平區」,而小布殊總統在伊拉克戰爭前曾說:我們把自由帶給遙遠的他們,這樣我們在國內才有安全。「民主和平論」已成為後冷戰時代美國進行海外軍事干涉和在干涉之後進行「國家重建」的出發點。

    「國際關係中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常常被人誤用,因為人們將石油,礦石,天然氣當成「利益」,卻忘記安全才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利益」,如果把國際關係理解為「弱肉強食」或者「叢林社會」,那麼就只能剩下無意義的歪曲和陰謀論。


https://tw.jxtyun.com/%E6%88%B0%E7%88%AD%E4%B9%8B%E7%88%B6-2789/358.html
相關:  瘋投天才  極品小散修  黑金大亨  超級仙  金融天才  走光之王    生生不滅  魔門敗類  網遊之劍刃舞者  鬥戰西遊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戰爭之父美國為什麼好戰——引自網絡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戰爭之父"
360搜"戰爭之父"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3.4032MB

TG: @feiwu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