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筆神閣 www.bishenge.com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太倉和全國各地一樣,一年四季有着豐富的傳統時令節日,並且歷史悠久,多姿多彩,蘊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是太倉民間風俗中的瑰寶。這些節令文化遺產經久不衰,至今仍在廣泛流傳,反映出人們的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了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和憧憬。具有強大的民族精神感召力和親情的凝聚力,彰顯獨特的文化魅力。
在太倉農曆七月三十日這天要為地藏王過生日,這天也稱為「九思香」。傳說地藏菩薩用錫杖挑開十八層地獄救母,得道後被玉皇封為地藏菩薩。據陸容的《菽園雜記》中記述:明初,大局初定,朱元璋微服察訪,行至蘇州三山街,見一老嫗門前一坐榻,即坐片刻。問老嫗何處人、老嫗答蘇州本地人。又問張士誠在蘇州如何。答:「大明皇帝軍隊攻取蘇州時,張王自知非真命天子,釋全城歸附,使蘇州人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朱元璋聽後對朝臣說:「京師千萬人中,卻無此老人誠實。」蘇州百姓在七月三十日這天燒香紀念張士誠也稱「九思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