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歸莊社區原來似乎叫「鬼家莊」,年幼時我的大姑母嫁到「鬼家莊」時,一直以為是來自方言「鬼」與「歸」的諧音。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卻不知這歸莊是由「鬼家莊」改名而來,據說,原先那是一片瘮人的墳地。現在回想起童年時的記憶,我總是模稜兩可,也曾聽父輩們說,早年那裏還有一座不大的穿山。明代嘉慶年的《直隸太倉州志》上記:「穿山一名凡山在州東北四十一里,世石屹立,崇一十七丈,周三百五十步,中有石洞通南北往來。舊傳有仙居之,故名仙人洞。」如今穿山已被夷為平地,只留下凡山一個地名。
明代,太倉作為海運軍糧的始發港,修建了新的大型海運儲倉,不僅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保障,還引來文人逸士無數,崑曲也在此時的太倉南碼頭興起。由於明代以八股文取士,當時的讀書人為砥礪文章,求取功名,而紛紛尊師交友,社會上結社成風。至明末時,政治日趨,到天啟年間出現了閹黨擅權的亂局。1633年,太倉張溥、張采聯合四方人士成立「復社」,以興復古學,揣摩八股,切磋學問,其中不免帶着濃烈的政治色彩。
在清兵入關的前後,復社成員多數人成為江南抗清力量的骨幹。在南京的復社士子不滿於阮大鋮招搖過市,貪贓誤國,曾聯名寫出《留都防亂公揭》,公佈其罪狀,迫使他「潛跡南門之牛首,不敢入城」。後阮大鋮擁立福王,把持朝政,對復社成員進行了報復迫害。清兵南下時,復社不少成員仍堅持武裝鬥爭,陳子龍在松江起兵,黃淳耀領導嘉定軍民抗清鬥爭,他們失敗後都不屈而死。
因復社的成員大都是江南的青年士子,他們密切關注社會民生,擁有飽滿的政治熱情,同時參加政治鬥爭。他們創作的作品,注重反映社會現實,揭露權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謳歌抗清偉業,抒發報國豪情,富有強烈的感染力。隨之許多復社成員相繼登第,聲動朝野,而文武將吏及朝中士大夫、學校中生員,都自稱是張溥門下。
歸莊便是復社中的一員,他與崑山人顧炎武並稱為「歸奇顧怪」,他的文作詩不僅繼承曾祖夫歸有光的家傳衣缽,更與清初文壇泰斗錢謙益、復社領袖張溥、陸世儀等人關係密切,常以文壇薪火傳遞之人自傲自居。明亡以後,一些著名的復社成員又遁跡山林,總結明亡教訓,專心著述。也有削髮為僧,隱居不出。這些行動,是與復社提倡氣節,重視操守的主張相一致。
(本章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3s 3.93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