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天樞說「你的師父你牛,呵呵……」
翾楚說「呵呵,怎麼了!我跟我師父請教,干你什麼事了?你不是羨慕嫉妒恨吧?哈哈哈……」
翾楚心想,想不到蕭天樞,一個從小住道觀的人,居然什麼都不知道,他心理上的酸楚可想而知,也難怪他會嫉妒自己呢!呵呵呵。筆言閣 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最重要的是,蕭天樞羨慕嫉妒自己有呂洞賓這個師父,所以根本就是因為神仙師父的問題,所以才處處想要擠兌自己呢!
呂洞賓笑道「天樞也不要着急,為師,也記掛着你呢!所謂太極生兩儀,即是陰陽,陰陽變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這裏的每一步生化都是太極生兩儀的進一步表現。太極之初是混沌之時,陰陽不分,陰陽兩儀的出現,是事物變化的第一步,陰陽再次組合而生四象是變化的第二步,然後是八卦、64卦乃至無窮。所以陰陽是易學預測的根本,是學易得根本。如果我們要想真正掌握易學預測就必須首先了解陰陽,掌握陰陽的本質,否則就不能理解易學的真諦。陰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一般理解陰有四大要素---陰陽對立、陰陽轉化、陰陽消長、陰陽互根。」
蕭天樞說「謝祖師爺記掛弟子,陰陽是對立的……」
呂洞賓笑道「陰陽對立。我們討論過陰陽對立統一的性質。陰陽對立統一是太極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太極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易學上,木火為陽在陽極,金水為陰在陰極。在八字預測里,一個命局的成立,不管是什麼格局,永遠都會存在着用神、忌神。所以一個好的命局必然是干支陰陽平衡的命局,故命書言寒雖甚,要暖有氣,暖雖至,要寒有根,則能生成萬物。若寒甚而暖無氣,暖至而寒無根,必無生成之妙也。是以過於寒者,反以無暖為美。過於暖者,反以無寒為宜也。蓋寒極暖之機,暖極寒之兆也,所謂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此為自然的不變法則。」
蕭天樞說「那陰陽轉化和陰陽消長又是怎麼理解?」
呂洞賓笑道「陰陽轉化和陰陽消長。《易經》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這裏的易之序可以有多種理解,第一是64卦卦序;第二是五行之序;第三是四象之序。但是不論是哪一種序,歸根結底都是陰陽的作用和轉化之序。這裏我們首先從四象和五行的角度來闡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五行循環永遠不能打破的循環規律。從四時上看,春夏秋冬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則,春天以後必是夏天,「木能」必向「火能」的方向發展。到大暑則陽氣旺極必會轉陰,就是秋天,秋天以後必會是冬天,「金能」必會向「水能」的方向發展。這也深刻揭示了自然與社會的發展規律。一個人的運氣若能適應自然及社會的發展規律,就會得到自然和社會的助力,為吉祥;反之就會不利。在八字預測術中,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一樣都是指命局中的陰陽二氣(能量)在行運中的變化狀態的。陰陽在轉化的同時也同樣表現為消長的性質。比如說一天12個時辰,中午為午時,為陽之極,這個時刻同時也是陰生的時刻,隨着時間的推移,陽在不斷的消,而陰在不斷地長,陽轉化成了陰,而自己在不斷的消失,到了子時為陰之極,從這個時刻開始,陰趨於消,陽趨向於長。另外,八字原局是靜態的,只有大運流年的作用才會使八字-大運整體呈現一個動態格局。大運是提示日主十年中的運氣的,某一大運是陰消陽長還是陰長陽消,主要取決於這個大運是助長了用神還是忌神,用神與忌神的消長有利八字命局的陰陽平衡就應吉,反之應凶。」
呂洞賓又說「其實陰陽互根……」
蕭天樞說「陰陽互根又是什麼?」
呂洞賓笑道「陰陽互根陽在陰不息,陰在陽不離;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陰陽。所以說陰陽互根。只有陰陽調和方能萬物而生。金、木、水、火的長生點都是在上一五行的起點,寅、申、巳、亥為四長生之月,一種五行的值令實際預示着下一五行的進氣。春夏秋冬四季往復循環,任何時候都不會單獨存在,寒極暖之機,暖極寒之兆也,所謂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任何事物地發展變化,都不是孤立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沒有矛盾、沒有矛盾的解決就不會有發展變化,這一矛盾對立統一的理論是唯物辨證法的基本觀點之一。」
翾楚說「可是一般人都會只理解,陰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對立統一概念。而不知道陰陽變化,陰陽互根……」
呂洞賓笑道「陰陽首先表現為同一的。因為不論是陰還是陽,都是從太極轉化而來---即太極生兩儀,所以其「體」是相同的,都來源於太極,之所以陰陽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和特徵,是因為其「用」不同而已;陰陽相互依存,如果沒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產生,陰是陽存在的肯定,陽是對陰存在的肯定。所以說陰陽是同一的。
其次,陰陽雙方又是相互鬥爭的相互否定的,因為陰是非陽,陽是非陰。這個概念就像我們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一樣,動物肯定不是植物,植物也肯定不是動物。
最後,陰陽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相互聯結的。同一是陰陽對立面雙方的同一,它是以對立面之間的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鬥爭是太極統一體內部的陰陽鬥爭,在陰陽對立面的相互鬥爭中存在着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甚至可以互相轉化。
陰陽哲學研究的是宇宙、太空、天地、萬物的本源和變化之道,並且根據自然本源和變化之道推演到生命體以及人類社會的變化之道。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9s 3.940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