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春光明媚,為期半個月每年一度的洛陽牡丹節在洛陽府尹文樂興的一聲「開始」聲中正式開幕。
今年由於兩個月前張尋一首《賞牡丹》的出世,洛陽府乃至周王加強了宣傳。於是到洛陽來賞牡丹的文人雅士比往年多了一倍有餘,就開闢了兩個分會場,不過主要的會場還是張府旁的牡丹園。張尋慎重起見還是決定兵分三路,張尋和四美當然是去牡丹園,張行張銘去一處分會場,張倩雯張秀雅去一處分會場。雖說四個孩子年齡不大,但都比較機靈,武功也還不錯,安全方面張尋倒是沒什麼好擔心的。
牡丹園很大,一眼望去仿佛無盡花海。洛陽牡丹以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聞名於世。張尋和四美漫步中間的石磚路上,兩旁都是各色牡丹,壯觀極了。紅色的、白色的、黑色的、粉色的、黃色的、紫色的、藍色的、綠色的即相映成趣又爭奇奪艷,不愧有「國色天香」的美譽。
當然牡丹節不只是賞牡丹這麼簡單,還有詩會、繪畫大賽等等,甚至各大青樓的頭牌也要出來爭奪一番誰最受才子們的喜歡。總之爭鬥無處不在,花在斗,人斗的更凶。這不,張尋前面就有兩家詩社斗上了。聽旁邊的人議論才知道這兩家詩社鬥了好多年了,可謂冤家對頭。不過這些都和張尋無關,也就當個熱鬧看看。
這兩家詩社一個叫昕風詩社,一個叫凌雲詩社,在這洛陽城也算小有名氣。文人之間有惺惺相惜自然也有爭鋒相對。「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句俗語就能充分說明文人之間的爭鬥往往比武者之間更厲害。說起這兩家詩社最開始的交惡,都是百多年前的事了。那時兩家詩社都剛成立不久,正處於積蓄名氣的階段。而這洛陽城中,最大的舞台就是已經開辦了上千年之久的牡丹節了。昕風詩社的社長葉昕風和凌雲詩社的社長孟凌雲就各自帶着自家詩社的幾名核心成員參加了那屆牡丹節,準備一舉成名。說來也巧,兩家詩社在賞牡丹的茫茫人海中居然碰個正着。葉昕風喜歡紅牡丹,認為富貴艷麗於是為其作下詩句「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畫欄繡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孟凌雲則喜歡白牡丹,認為聖潔清雅,聽人作詩稱讚紅牡丹,心中不爽,就立刻作詩為白牡丹正名。詩名就叫《白牡丹》高聲吟道:「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面慚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就這樣,兩家詩社就槓上了。
回到當下,前面兩家詩社此刻又開始了斗詩,在洛陽牡丹節,這也是個看點了。張尋聽了聽,覺得還行,雖說他自己作詩不怎麼樣,但論鑑賞能力,還是挺高的。不過那兩家詩社的成員作的詩也就還行,不是什麼傳世之作。張尋聽過幾首也就沒了興趣,和四美一起越過這斗詩的人群往前去了。
張尋隱隱約約感到尋找「種子」的契機要在牡丹節快結束前出現,既然這樣,張尋就和四美專心欣賞起牡丹花的嬌艷。還別說,專心起來,牡丹還是那些牡丹,觀感卻不一樣了。就這樣一路前行,突然碧荷說道:「夫君、姐妹們你們看,這有一條小徑。」張尋聞言看過去,原來這一條小徑的盡頭處有座樓閣,只是以自己四位夫人的目力看不到那麼遠罷了。張尋也不提,當作給四美的一個驚喜好了。張尋對四美說道:「既然這有條小徑,那我們就沿着這小徑往前走,看看有什麼發現好了。」足足走了半個時辰,來到了那樓閣之下。
只見樓閣之上的牌子上寫着「牡丹閣」三個蒼勁雄渾的大字。再看這樓閣雖在這荒無人煙之地,不知經歷多少年風雨,但依然靜靜的立在這裏。任由世道變遷,我自巍然屹立。張尋說道:「四位夫人,既然這上天讓我們發現這條小徑,來到了這牡丹閣,那我們就入內一觀好了。」
這牡丹閣內,灰塵滿布,還有一些蜘蛛網什麼的,張尋就把窗戶推開,讓這不知多久門窗緊閉的牡丹閣透透風。見角落有掃把,腐朽不堪的桌子上還有一個銅盆。張尋說道:「你們拿那掃把把這打掃一下,我去外面取些水來。」就拿着銅盆出去了。張尋當然不是要再沿着小徑出去取水,只是避開四美的視線而已。稍微往前走了走,張尋進入玉佩空間取出一隻葫蘆來,就是那隻曾經裝過紫心竹液的葫蘆。張尋把葫蘆上的蓋子打開,葫蘆口向下,頓時一股清澈的泉水就裝滿在銅盆里。這是張尋之前在濟縣取的一些那四大名泉之首趵突泉的泉水,平時用來泡茶喝。把葫蘆放回玉佩空間,張尋見時間還早就沒有回去,打起太極拳來。三遍過後,張尋這才停下,拿起裝滿水的銅盆回牡丹閣去。
一番忙碌之後,這牡丹閣的一樓乾淨多了。張尋讓四美在一樓休息,自己沿着那樓梯上了二樓。二樓就只有一間房,想來就是這牡丹閣原主人的寢居了。張尋推門而入,入眼就看到一對梅瓶分別立在牆上一幅畫像的兩側。梅瓶上的圖案當然是牡丹,還有字分別是「花開富貴」和「國色天香」。這對梅瓶一看就是極有價值的製作精美的官窯瓷器中的絕品,想來這牡丹閣的主人當年身份定然不凡。張尋知道這牡丹閣的秘密應該在那畫像之中,就抬起頭看那畫像。見那畫像中男子戴的冠和身上穿的袍,張尋知道這畫的是西周時期的一位周王,再往下看去原來這是西周那位最具傳奇色彩的周穆王的自畫像。張尋掀開畫像,見果然牆上有暗格,內有卷書絹就取了出來。打開一看,原來是周穆王親筆寫的一段記載,原來是周穆王退位之前命人在這建了牡丹閣,建好之後,周穆王就退位了,在這牡丹閣度過餘生,只到感覺到自己生命將去才離開牡丹閣。一代君王,晚年如此悽慘落幕,讓張尋感嘆歲月無情,唏噓不已。周穆王只怕沒有想到他死之後後面僅僅兩代,西周就滅亡了,進入了春秋時期。而他臨時前所住的這牡丹閣在三千多年後才被機緣巧合下的自己和四位夫人發現。張尋想到「若這周穆王泉下有知,只怕會死不瞑目啊!」
下樓和四美說了這牡丹閣的由來,四美也感嘆不已。張尋說道:「我們還是離開吧!還這牡丹閣一片安靜。」張尋和四美出了牡丹閣關上大門沿着小徑回到牡丹園的大路上,然後就往後門走去,準備回張府了。
到張府門口,見到那洛陽府尹文樂興的師爺在那等着,張尋就開口問道:「師爺,你這是在等我。有何事?」那師爺見張尋回來了,就說道:「張學士,我家老爺在百香園做東,要我在此等您。待您來後送您去赴宴。」四美見夫君有事就自行進了張府,張尋就和師爺一道上了馬車往百香園而去。
來到百香園,師爺就引着張尋來到文府尹所在的小院,然後就離開了。張尋見這小院只有文府尹和自己兩人,知道這是文府尹有事要和自己說。兩人在這小院裏就着酒菜談笑風生,倒也十分愜意。直到最後這文府尹才說起正事,原來文府尹想起張尋畫道宗師的身份,還有那名傳天下的巨幅長卷《沂蒙山水圖》就想請張尋在這洛陽也畫上一幅《牡丹》。一來增加洛陽牡丹的名氣,二來若張尋再出名作,流傳後世也是一段佳話。張尋想了片刻覺得可行也就答應了。文府尹見張尋答應了就高興的說道:「那文某就靜待張兄牡丹佳作問世了。張兄以後有什麼事需要文某的儘管開口,文某絕不推辭。」
牡丹節接下來的十四天,張尋每日和四美去牡丹園欣賞牡丹花。別說,這牡丹花初開有初開的美,盛開是盛開的美,哪怕是即將凋謝,也有着那殘缺之美。不光美,意境還好。(「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竟夸天下無雙艷,獨佔人間第一香。」這首唐詩就是寫的這將要凋謝的牡丹花。)張尋那天從百香園回來,並沒有和四美提起文府尹要自己用牡丹為題作畫的事,不是要瞞着四美,而是還沒有頭緒如何做這畫。
回到張府,一家人吃完晚飯,孩子們回到各自的房間後,馨嵐打趣起文欣來。馨嵐說道:「我說文欣妹妹,這都多少年過去了,倩雯和銘都長那麼大了,你還長長盯着那夫君那當年送給你的畫像看。」文欣不依的說道:「馨嵐姐姐,你可別只知道說我,你不也常常拿着夫君當年送給你的扇面寫有「身如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那把摺扇在那傻笑。」兩女正要讓她們的夫君評理,卻見到張郎似乎在想什麼事,就在旁靜靜等着,以免影響夫君的思路。不一會,張尋先是一陣哈哈大笑,然後說道:「對啊!單畫牡丹確實單調了點,意境也不好。那我就把四位美若天仙的夫人畫上去組成一幅《牡丹四美圖》好了。花襯人美,人映花香。此作一出,必成絕作。」張尋說完才發覺四美都望着自己,就把文府尹求畫的事和四美說了。四美說道:「那夫君你畫好之後要先讓我們看,再給文府尹送去。」張尋自然答應下來,就去了畫室創作起來。
以張尋現在在繪畫一道上的境界,只要有了構思,成圖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不到一個時辰,一幅絕美的《牡丹四美圖》就畫好了。張尋又在留白處寫下「牡丹節中,花襯人美,人映花香。吾嘆為觀止,欲留其美好,遂作此畫於洛陽」再寫上年月日,蓋上印,等墨和顏料幹了後裝裱好就離開畫室,回房休息去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6s 3.9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