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管子,其實就是飛機航發上面的油路管,使用的是鎳鈷合金,使用普通的加工方法,難度非常大,焊接的話,在強度上又不是能很好的達到要求,所以……」
對面剛剛說話那位領導,看到肖鋒拿着幾根管子沉吟不語,也就給他們解釋了起來。
其實就算他不說,肖鋒也猜到了這是什麼管子。
因為在星火科技的時候,他就看到過,工程師們在設計生產液壓變矩器的時候,生產過這種管子。
不過當時星火科技生產的那些管子,比這幾根都要小,也更細,因為是安裝在液壓變速箱上面的,自然不能和裝在飛機發動機上面的相比。
所以自然要簡單一些,但形狀和工作的原理,卻相差不多。
其實這種油路管,在汽車發動機上面也一樣非常常見,但普遍都比較細,而且也不像航發上的要求這麼高。
作為一名星際戰士,以及半吊子的軍迷,再加上以前在異界的時候,他也經常駕駛直升機作戰。
有時候也要自己動手對直升機進行保養,所以他對飛機的航發,還算是有些聊了解的。
在飛機的發動機上,尤其是外層部位,其實我們經常能見到很多這樣的管子。
不過一般航發上的線管是分為兩種的,一種是硬管,一種是軟管。
軟管大多數都是四氟乙烯材料,外層在包裹上一層防火材料,裝配性能非常好,但缺點就是強度非常差。
只能用在電子系統包裹的線管。
而飛機航發上,還有很多供油管道,就不能用這種軟管了。
比如攻擊燃油的供油管,又或者是攻擊潤滑油的滑油管,這些都是經常要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工作的管線。
而這些管線,就必須使用金屬材料的硬管了。
雖然這種硬管的裝配性能非常差,但因為特殊的工作需求,你必須要使用這種管。
而為了更好的滿足這些管線的工作條件,這就對金屬的加工,以及裝備要求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了。
至於液壓系統要使用的液壓管,和引氣系統使用的氣源管,那就更不用說了。
因為都要在超高壓強的環境下工作,使用軟管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也只能使用這種特殊加工的應金屬管。
所以我們會在飛機航發的外圍,喊道很多這種並排佈置的金屬管道。
細的有手指粗細,粗的能有胡蘿蔔粗細,而且都是非常規整的幾何形狀,並排排布在航發的外圍。
這些管線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航發工作的時候,給發動機供油。
因為航發需要消耗的燃油非常多,所以考慮到燃油經濟性的緣故,航發設計師們,就會設計一套特殊的噴油嘴,以及加裝一套油壓泵。
在航空燃油噴入到燃燒室之前,讓燃油充分霧化,以便達到最佳的燃燒經濟型,保證飛機的航程。
所以這就對供油管,以及燃油噴嘴的強度要求非常高。
另外因為戰鬥機在飛行過程中,經常會做各種劇烈的格鬥動作。
為了方式燃油倒回,所以一般航發都會設計專門的回油油路,而這種油路,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半個回字形狀的管路了。
還有就是攻擊潤滑油的滑油管,也是一樣。
要保證在數萬米高空,極寒的情況下,航發都能運轉正常,不能發生干磨的狀況。
那就必須要保證滑油管不會被凍結,而且還能夠在高壓強的環境下穩定工作。
其他的液壓系統的液壓管路就更是如此,因為要在發動機工作的時候,控制後面的矢量噴口。
調整噴氣的方向,所以對液壓管的要求也會非常高。
甚至可以說是整套系統裏面最高的。
至於氣源管,那就更不用說了,要保證航發工作的時候,大量的空氣能夠源源不斷的被送入到燃燒室,或者在涵道內導流。
所以也正是因為這些特殊的工作需求,就造成了這些管道加工的困難。
和汽車還有變速器上的那些管道要求不同,那些管道,也許只要能承受一點五,或者兩倍大氣壓的壓力強度就夠了。
而這些航發上的管路,可是被要求,至少能夠承受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大氣壓,並且還能正常工作。
這對於這些管道的加工,可以說是提出了非常極端的挑戰。
而且這總管道的加工工藝工序,和普通的鋼管可是完全的不同。
我們在市面上見到的普通鋼管,基本都是一塊塊鐵皮加工出來的。
首先是這些板材,被送到工廠里選料切割,然後在放入機器內壓平。
在之後就是用滾輪把這些棺材捲起來,最後在雙邊對接的地方進行焊接。
焊接完成之後刮去毛刺,在進行打磨,基本一根鋼管就製作完成了。
如果需要把光管折成不同的形狀,還可以拿到鋼管打彎機上面直接打彎就可以了。
可是如果按照這樣的工藝來生產,那麼這些管材如果拿到航發上面使用,那必然會在嚴苛的工作環境裏導致焊接處斷裂。
進而會引發,嚴重的空中事故。
此前我們早早就已經把j20研發成功了,可是產能卻一直上不來。
據可靠消息,此前每年我們j20的年產量,也不過就是10-12架而已。
為什麼,產量一直上不來?
就是因為航發的生產難度實在太大了。
最早的一批j20,我們用的是毛熊的航發,當年這款戰機一問世,還把老美的國防部長給糊的夠嗆。
可是幾年之後,人家就摸清了咱們這邊的情況。
原來咱們一直想給這飛機換上,咱們的渦扇15發動機,因為毛熊賣給咱們的發動機,始終性能略差一籌。
而渦扇15在生產方面就有困難,雖然咱們從西歐某個中立國哪裏搞來了一批高精度五軸聯動機床。
總算是解決了加工精度的問題,而且通過國內某大學研發的3d打印設備,又繞開了航發的某些難點零部件的生產門檻。
可是最後在發動機內部轉子的葉片方面,還有這外部的管線生產方面,卻一直受限。
航發內部的轉子,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燃氣輪機。
一個轉子主軸,而這根主軸上面長滿了各種葉片,而每根葉片又都是非常不規則的曲面形狀。
之所以會設計成這樣,就是為了在極小的空間內,把空氣旋轉切割壓縮,然後送到燃燒室。
充分燃燒後噴出離子氣流,讓飛機擁有超強的激動性能。
那轉子的生產難度,對於國內而言,那就是一個天方夜譚。
此前咱們也曾經搞到過一些米國航發,也看了裏面轉子的情況。
可說實話,咱們那時候是光知道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只是知道了,哦,原來航發裏面是長這樣的。
可為什麼要長這樣,到底怎麼長成這樣的,咱們是一點都不知道。
因為這裏面涉及到太多的空氣動力學方面的知識,而自從幾十年前,國內最厲害的那批兩彈一星的元勛陸續隕落之後。
國內在空氣動力學方面,就出現了嚴重的斷檔空白。
這種情況,直到最近十幾年,才漸漸好轉起來。
咱們的科學家在經過了多次的風洞實驗之後,終於是搞懂了人家為什麼要這麼佈置葉片。
而且咱們也有了自己設計和佈置葉片的思路。
可問題又來了,那就是即便你有自己的思路,可你這渦扇的葉片,你怎麼給弄到轉子的主軸上面去?
面對這個難題,我們是犧牲了很多人,終於是從米國那邊摸到了一點端倪。
原來米國人,使用了一種類似單晶矽生長一樣的技術,將這種加工好的空腔葉片,『長』在轉子上的。
其實也可以理解成一種另類的焊接方法,不過這種方法難度非常大,目前全世界也僅有米國一家掌握。
而焊接成功後,他們還會使用一種粒子氣體沉降技術,給整個系統鍍膜。
鍍膜之後的轉子就算完成了,硬度,耐磨性能都是無與倫比。
也正因如此,米國戰鬥機的航發,才會在壽命,性能,以及可靠性等方面,遠超毛熊。
至於咱們的航發,那距離以上兩家的水準,還差的有點遠。
至於毛熊的航發,那製造的時候就相對簡單粗暴了。
他們會生產一個高壓艙,然後讓工人穿着特殊的抗壓服,使用一種非常特殊的焊接技術。
在高壓艙裏面,把葉片焊接到轉子上。
這也是咱們後來半空了烏克蘭家底之後,從烏克蘭的那些飛機設計專家那裏得來的信息。
也正是靠着這些信息,咱們才在渦扇15的研發生產上有了突破。
但總體來說,因為某些關鍵零部件生產的難度實在太大,咱們又缺乏相關設備,所以產能還是一直上不來。
而今天這位將軍,問起了肖鋒他們,他們那台工業機械人,到底能不能生產這樣的管子。
其實就是一次試探!
而這時,肖鋒顛了顛手裏的管子後,臉上的笑容是越來越大。
就這?我還以為多大個事呢!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5s 3.994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