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普臉色青一陣白一陣,天地良心,他之所以反對和後金議和,完全是出於公心。筆神閣 www.bishenge。com崇禎即位沒有多久,在大明臣民之中的威信尚為淺薄,此時提出和一個曾經是大明邊將手下家丁出身的野人部落聯盟談和,實在是太有損大明的威望了。
而且李國普也隱隱擔心着,大明此時內憂外患,完全是靠着往日大明在對外戰爭中的強硬形象,才勉強維持着現在九邊還算安定的局面。
如果大明今日向遼東野人低頭了,那麼大明200多年來,在那些草原民族心中留下的鐵血形象,會不會就此破滅?
那些曾經在中原大地上肆虐的蒙古人,會不會變成一群聞到血腥味的鬣狗,趁着大明露出軟肋的時候猛撲上來。
以大明地方之幅員遼闊,人員之繁盛,只要連續5年都和今年差不多的年景,就算是在遼東和後金耗下去,也能生生耗死了這個連國家典章制度都沒有的野人部落了。
李國普不明白崇禎為什麼要不顧惜自己的顏面,也不顧惜至尊的寶座,寧願在太廟進行絕食,也不願和朝廷眾臣達成妥協。
由於王承恩不願讓內閣大學士們進去,而太廟的守衛也死死的守護着中殿大門,4位大學士始終不能靠近中殿大門,自然也就無法和崇禎見面,試圖說服他了。
一臉焦急之色的黃立極,是幾人中最不願意,這個僵持局面持續下去的。
官制改革才剛剛起了個頭,而為了推進改革,黃立極不惜和崇禎聯合,坑了東林黨人一把。
但是現在崇禎卻因為一個遼東議和的事情,在太廟玩起絕食來了,這顯然讓黃立極陷入了困境之中。
和官制改革這樣的大事比起來,遼東的議和問題不過是件小事罷了。
他之所以剛剛在朝堂上不支持崇禎,純粹是不願意因為這件事,導致今後他推出官制改革方案的時候,被這些官員們遷怒抵制罷了。
但是如果早知道崇禎會如此剛烈,那麼他才不會站到反對議和的立場上去。
因為和這些官員抵制改革的態度比起來,崇禎對於他的支持態度更為重要。
更為麻煩的就是,之前朝中東林黨人對閹黨餘孽的圍剿,是崇禎硬生生的壓制下去的,現在他們這些被東林黨人視為閹黨餘孽的官員,會不會因此而成為這次事件中被抹黑的對象呢?
施鳯來、張瑞圖兩人雖然沒有黃立極、李國普這麼激動,但是他們內心的擔憂卻並不比這兩位少多少。
天啟故去,崇禎登基,總算帝位交接的過程中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天啟時代也算平穩的過渡到了崇禎時代。
按照這兩位的想法,接下去大明的朝堂也許能夠安定一段時間了,一些因為天啟去世,新帝登基而被耽擱的政事,也許就可以重新拿出來討論了。
但是,如果現在這個局面再僵持下去,恐怕很快朝堂就會陷入空轉狀態,各地的政事又要無限期的推遲下去了。
雖然黃立極是內閣首輔,但是他主要是關注重要而緊急的事務,像各地的稅收情況、地方災害賑災等瑣碎的事務,主要是施鳯來、張瑞圖在處理,
施鳯來、張瑞圖作為宦海沉浮幾十年的官僚,自然是知道,雖然眼下他們手中都是些瑣碎的地方事務。但是這些瑣碎的事務不斷的淤積下去,這些局部地區的事務,也會發展成為足以影響全國的重大問題。
比如一個山東運河水道維護的事情,如果一直拖延下去,最終導致運河航線中斷,那就成了中斷漕運的大事件。
幾位大學士正一籌莫展之際,黃立極突然走上前對着王承恩說道:「王公公,不如你先進去勸慰陛下,我們回去再和百官商議商議,請陛下先從中殿出來。這議和的事情未必不能商量,但要是殿下在殿中絕食發生了什麼意外,我等臣子豈不罪莫大焉,這大明社稷豈不危矣。」
王承恩猶豫了一下,很快其他幾位大學士也表明了態度,只要崇禎從太廟裏出來,萬事可商議。
王承恩看着幾位大學士,謹慎的說道:「要不,我再進去勸勸陛下,看看陛下怎麼說。」
看到王承恩再次進入中殿內,施鳯來有些猶豫的小聲詢問道:「我范兄準備如何勸說百官退讓?我看那些東林言官們,未必會輕易退讓啊。」
黃立極皺着眉頭說道:「我現在還不知道,但是終究要先把陛下哄出太廟再說。否則讓此事釀成一場大風波,恐怕不是我大明之福。」
但是四人只是等了一會,就看到王承恩哭喪着臉走了出來,他對着黃立極哽咽的說道:「陛下說,如果他若有什麼不測,就當把皇位還與福王叔…」
黃立極頓時對着王承恩大喝道:「慎言,此事萬萬不可。」他打斷了王承恩的話語之後,便對着中殿內高聲喊道:「請陛下三思,我大明值此內外交困之際,天下百姓都對聖主翹首以待,陛下何忍拋棄這億萬生民…」
黃立極幾人扯着嗓子喊了大半天,但是中殿內卻始終是一片寂靜,顯然崇禎是打定主意了。
這讓幾位內閣大學士們頓時感到頭皮發麻,就連李國普也把心思從議和轉到了其他地方去了。
張瑞圖在大殿門口來回走動了很久,才對着三位同僚慎重的說道:「看來陛下的心意以定,我等只能設法勸說,百官接受這議和一事,否則恐怕當年『國本』一案就要翻過來了。屆時不僅朝堂震動,恐怕天下也要混亂了。」
這福王朱常洵是萬曆皇帝的第三子,是萬曆皇帝的寵妃鄭貴妃所出。和他的皇兄光宗朱常洛比起來,他才是萬曆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
從萬曆十四年到萬曆二十九年,圍繞着立朱常洵還是朱常洛為太子的國本之爭,共逼退內閣首輔四人(申時行、王家屏、趙志皋、王錫爵),部級官員十餘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員人數達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罷官、解職、發配充軍。
雖然最終東林黨人獲取了國本之爭的最後勝利,但是大明的政治也為之付出了重大代價,十多年的君臣對立,導致了最有可能挽回大明末世的萬曆,不再信任自己的臣下。也無法推出,任何有利於大明的改革政策。
福王朱常洵生於萬曆十四年,現在正是40出頭,精力充沛的年紀。
真要讓他登基成為大明皇帝,恐怕朝中又要陷入腥風血雨的政治清洗之中去了。
恐怕東林黨人寧可選擇同為萬曆皇帝的,五子瑞王朱常浩、六子惠王朱常潤、七子桂王朱常瀛中的任一人,也不會同意立福王朱常洵為大明皇帝。
但是東林黨人可以和萬曆皇帝爭國本,因為好歹還有太祖朱元璋立下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和「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並封「的規矩。
但是現在朝廷百官把崇禎逼進了太廟,這要是出了什麼意外,他們有什麼資格談論下任皇帝的繼承權?
恐怕地方親王和官員們,先要借着這個罪名清洗中央的官員了吧。
黃立極想到這裏,忽然起了一絲疑心,他抬頭望着緊閉的中殿大門,心中不由對自己說道:「這該不會是陛下的計策吧?迫使東林黨人和朝中官員,兩權相害取其輕。和還位於福王比起來,遼東議和簡直就不是一個問題。」
不過旋即他又搖了搖頭,「不會,不會。陛下自小長於宮內,連京城都沒出過,焉能想出如此計謀。更何況這個計謀對陛下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陛下拿皇位和自己的性命當做賭注,最後讓福王得利嗎?這不可能。」
「我范兄,你別老是在這裏點頭、搖頭的。趕緊出個主意吧,這可是要出大事了。」施鳯來焦急的說道。
黃立極看幾位同僚一眼,木然的說道:「事已至此,我心已亂,這事光靠我們幾人也解決不了。我看我們還是回去,召集六部九卿共同商議個對策出來,總不能真讓陛下一語成讖吧。」
李國普看了看緊閉的殿門,和毫無動靜的大殿內。終於跺了跺腳,說道:「就依照我范兄所言,回去找六部九卿共同商議,陛下能到真要無視百官公論嗎?」
張瑞圖有些鄙夷的看了李國普一眼,他想着,「如果陛下害怕群臣公論的話,還會進入太廟嗎?真是迂腐之見。」
四位內閣大學士剛剛匆匆而來,現在卻又匆匆而歸去了。皇帝和內閣大學士先後離去,離得御門較近的官員們知道皇帝為什麼負氣離開,但是離御門較遠的官員們可沒聽見陛下說了什麼才離開的。
因此前面的官員只是安靜的、焦慮的等待着,幾位內閣大學士把皇帝勸說回來。但是後面的官員們就開始七嘴八舌的打聽着,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怎麼皇帝和內閣幾位大學士都這麼施施然走出了午門。
一時之間,朝會熱鬧的就像是外城的騾馬市場一樣。兩位維持朝會紀律的風紀御史,此時也忙着打聽崇禎的行蹤,根本無心關心自己的工作。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5s 3.980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