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過去了,原本只是一處土牆木籬笆壘就的草原小城,現在已經成為了塞外飲馬河邊一座新興的大城市了。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站在豐鎮城外的黃土山崖上就能看到,原本只有一條街道的豐鎮城,現在已經擴展成了橫九豎八十幾條街道的大城市了。
規整的街道上車馬川流不息,街道上除了大量的商鋪之外,更多的還是硝制皮革的作坊,就連站在黃土山崖上觀望景致的袁崇煥,也能聞到淡淡的皮臭味。
短短2年多時間就從幾百戶人家的小城發展到數萬人口的大城,自然不是自然發展的結果。右翼蒙古各部的遷移,陝西災民的遷移,山西商號的遷入,朝廷的各種扶持政策,才將這座出塞商隊歇腳的小城,發展成為了塞外商旅出發及返回的集散地。
曾經被蒙古人視為塞外明珠的歸化城,也在這座新興的豐鎮城面前黯然失色了。從豐鎮城向周邊望去,一處處的漢人村寨、固定蒙古包、固定牧場和整齊排列的田地,取代了原本草木叢生的荒野。
這種興旺發達的景象,就算是關內也很難看到了。不過袁崇煥倒是覺得,此地能夠如此快速的發展,還是在於三樣東西。
第一樣便是風車,這些風車既可以把低處的河水送往高處,還可以不停的將地下水抽到地面,然後通過水泥砌築的引水渠分流到農田和固定牧場中去,極大的補充了河水難以灌溉的地區。在農作物成熟時,這些免費的動力更是可以把玉米、小麥磨成粉面,好處實在是難以說清啊。
第二樣便是半年多前修建完成的,從豐鎮到大同的44.8公里鐵路。這條鐵路的建成,直接將兩地之間的運輸費用降低了一半,並且令兩地之間的運兵速度縮短到了一日之內。
永樂帝之後,大明之所以在草原上採取了收縮戰略,首先便是大明開國不久,內地尚有大片大片的土地被拋荒,自然就沒有多餘的人口去開發自然條件較差的蒙古草原了。
其次便是,草原地形平坦,適合騎兵出擊,卻不利於步兵防守。即便是在草原上建起了城池,孤立無援的守軍被斷絕了後勤補給之後,也終究是要被遊牧民族消滅掉的。
不過到了現在,保持着原生態的蒙古草原,自然條件反倒是比過度開發的陝西地方要好的多了。因為土地兼併和天災失去土地的災民、流民數量眾多,足以開啟對蒙古草原的遷移墾殖活動。
而鐵路的出現,則解決了大明軍隊對於遊牧民族騎兵優勢的對抗。不管是什麼時代,解決了後勤和行軍速度問題的農耕民族的軍隊,總是可以輕易吊打遊牧民族的。當然,在鐵路經過的區域,不管是定居的蒙古部族也好,還是漢人的移民村寨也好,其接觸到中央朝廷的信息和鐵路帶來的便利都是其他地方的百姓所無法比擬的,這些人也會比其他地區的百姓最為擁護中央權威。
比如現在這條豐大鐵路的周邊居民,就能享受到更為廉價的煤炭、鐵器、瓷器和茶葉等生活用,而他們的收穫也能更快的通過這條鐵路銷售到內地去。這就像是一條暢通無阻的血管,將周邊的血肉牢牢的粘結在了一起。
第三樣就是某個山西移民發明出來的鐵絲,幾根木樁加上幾道弄上了倒刺的鐵絲,就能把一片土地圈佔起來,作為牲畜的固定牧場。這樣既減少了牧民和漢人移民之間的矛盾,也能將牧民的羊群保護起來。
和蒙古牧民只知道四處尋找水草放牧不同,漢人的定居觀念使得他們更希望能夠把牲畜固定養育起來。除了種植傳統的紫花苜蓿外,朝廷從西域引進的黑麥草,農會還在組織挑選本地分佈最廣的羊草和冰草種,試圖將這些野草也變成可以種植的牧草。
這些被固定下來的蒙古牧民和夾雜在其中的漢人墾殖點,很快就成為了豐鎮居民和駐軍的食物及其他生活物資的提供者,而這片草原的管理者也從各蒙古部族的貴族手中,轉移到了駐紮在豐鎮的各個衙門。
當然收益最大的還是那些商人,他們不僅極大的降低了行商成本,還壓低了不少貨物的生產成本,為自己獲取了更多的收益。
此前被皇帝強行打壓,才不得不拿出錢來投資建設山西境內鐵路的晉商們,很快就從鐵路建成後獲得了超額的回報。這些晉商們立刻意識到,投資鐵路不僅僅在於獲得鐵路運輸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能夠讓他們藉助鐵路去更有效的賺取鐵路經過地區的財富。
即便是右翼蒙古部族在崇禎的支持下,建立了大型的聯合畜牧公司,也沒能難倒這些精明的晉商,他們反倒藉助了這些蒙古親貴們把持的畜牧公司,對於普通牧民和沒有加入畜牧公司的草原部族進行了更為有效的剝削。
右翼諸部的台吉、那顏們驟然之間就富裕了起來,他們協助着這些山西商人,毫不客氣的搜刮着部眾和遠方的兄弟。獲取了大量財富之後,這些台吉、那顏們不是把府邸修建在了豐鎮、大同,就是乾脆在京城買了宅邸定居了下來。
朝廷從商人身上徵發的稅金,不斷的用於右翼諸部所在草原上的基礎設施,為這些牧民們提供了定居點、水渠、教育和信仰。在金錢分化下的蒙古右翼諸部,開始日趨分流,上層階層失去了和下層部眾同甘共苦的生活,而下層部眾開始疏遠這些只知道索取的台吉老爺們,親近那些為他們提供公共福利的朝廷官員和教師,開始認同蒙古、漢地皆為中國的觀念。
袁崇煥是親自見證,這兩年裏蒙古右翼部族的親貴是怎麼和自己的部眾一步步對立起來的。如果說之前是朝廷需要拉攏這些蒙古親貴,才能控制住這些蒙古部族的話,現在的情況倒是反過來了,沒有朝廷的支持,許多人都要被自己的部眾所拋棄了。
當然造成蒙古右翼部族變成如今的狀況,原因也非只一條。多年來同關內百姓的貿易往來,其實已經讓右翼蒙古部族的上層基本漢化了。他們已經難以回到過去那種遊牧千里,吃着白水羊肉和羊奶的艱苦生活了。
察哈爾部西遷,林丹汗對右翼部族的攻擊,也使得不少右翼部族首領們對蒙古國失去了期望,他們不願意臣服林丹汗這種欺軟怕硬的大汗,卻又難以違背臣服於黃金家族血脈的魔咒,這就令許多人想要逃避現實。
朝廷對蒙古部族的拉攏政策,使得這些部族首領們有了逃離蒙古部族內部戰爭的藉口,他們寧可託庇於大明的羽翼之下,也不願意向無故攻打自己的林丹汗臣服。
而朝廷放開了邊貿限制,令晉商大舉出塞,則是摧毀了這些親貴心中最後一根信仰的支柱。中國的商人們從來不是什麼柔弱可欺的小白兔,不管是西班牙殖民者還是荷蘭的海上馬車夫,乃至於之後的英國商人,他們在海外經商時基本都是在國家的支持下進行的。
然而唯有中國商人,他們在經商之餘,還有隨時對抗着朝廷一次又一次的打壓。這也使得中國的商人團體,從來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團體。
當崇禎放開了對外貿易的限制,給予了商人成立商人代表大會的權力,並組建了銀行以支持工商業的紙幣籌集之後,各地的商人頓時就抱團成長了起來。
雖說晉商在之前的張家口通敵一案中遭受了極大的打擊,但是底蘊深厚的晉商憑藉着山西銀行的支持,很快就恢復了元氣。作為大明朝官商糾纏的最為緊密的一個商人團體,晉商很快就找到了獲取最大利益的邊貿方式。
藉助老相識袁崇煥的官方保護,然後用小利收買那些台吉、那顏們控制的畜牧公司,從牧民和遠方的部族手中低價收購皮革等貨物,高價出售食鹽、茶葉、瓷器、玻璃器、鐵器、肥皂、蠟燭和鏡子等生活用。
憑藉着種種手段,到了崇禎四年,豐鎮地區已經很少看到除晉商以外的商人出現了。不過這並不能滿足晉商集團的胃口,他們很快就盯上了,從豐鎮到集寧海子,然後越過大漠前往漠北草原的商道。當然,他們想要修建的是一條鐵路,而不是黃土官道。
在晉商們看來,只要掌握了集寧海子,那麼大半個漠南蒙古草原就基本成為了自己的囊中之物,那些從前四處奔走的蒙古部族,遲早會停留下來,成為被他們放牧的羊群。
而如果能夠打通集寧海子到漠北蒙古的道路,也就相當於繞開了陝商控制的河西走廊,找到了另一條通往西域和中亞的通道。
恩,曾經親密如一家人的陝、晉兩地的商人,因為爭奪內蒙和西域商道的控制權,已經成為了勢不兩立的兩大邊貿商團。
晉商在內蒙商道上打壓陝西商人,而陝西商人則把晉商的股本從關中-河西鐵路中驅逐了出去。北方各省的商團們,現在都有了一個共識,鐵路延伸到的地方,就意味着鐵路公司利益的延伸和擴大。
而此時的南方商人們對此還沒有足夠的認識,雖然上海縣城到南京的鐵路是開通了,但是除了方便兩地商民的往來,並沒有給鐵路股東們帶來特殊的利益。畢竟鐵路的兩頭都是江南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談不上什麼一方對一方地區的經濟掠奪。
和晉商團體擁有着共同利益的袁崇煥,自然是站在晉商這一邊的。但豐鎮向集寧海子延伸的鐵路計劃還是被中斷了,阻止這個鐵路計劃的,自然就是那位林丹汗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1s 3.914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