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同魏良卿的談話足足超過了2個多小時,直到快要天黑了,他才放魏良卿離去。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原本這些天因為各種事務交錯而來,讓他顯得有些精神疲憊。但是同魏良卿談完之後,他的精神又再度振奮了起來。
雖然魏良卿帶來了不少壞消息,比如他一直以為的海南島一年三熟,可以大力移民開發,把海南島建成一個商品糧基地。
但是魏良卿在海南島待了一年之後,便老實的告訴了他,海南島的畝產大約同北方差不多。而且除了中部一小塊區域有一年三熟田,東部部分區域有一年兩熟田之外,大部分地區都只種植一季水稻。
之所以如此,便是因為海南島一年有超過150天以上的暴雨天氣,極端的年份還有超過200天的。
基本上三天一場暴雨的氣候,這土壤中就算有什麼養分也都給沖跑了。再加上海南島地形特殊,中間高而四周低,因此農業區全部都在環繞島一圈的3、40里內。這樣的地形一旦到了夏天的雨季,低地農業區便很容易遭遇到洪澇災害。
再加上島上的官員覺得海南同大陸不相連,即便是有什麼政績朝廷也看不到,別說朝廷了,就是相距不遠的廣東上官都不曾關心過海南。
因此這些官員上了海南島,就想着怎麼才能調回大陸去。沒希望回去的不願意理政,有希望回去的則拼命盤剝當地百姓,好賄賂上官。在這種狀況下,海南島的水利也就等於基本沒有了。
一個常年雨水充沛的地區,對於農業來說是一個良好的氣候條件。但是如果缺乏水利設施的話,這些雨水自然就變成了禍害了。
海南的百姓或是避開中間的雨季,或是只種春天的一季,也就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了。
而海南島的糧食生產雖然能夠自給自足,但是主要還是依靠從南洋傳來的紅薯,和島上的野生椰林,並不是大米。
而對於海南島的開發,也同樣存在的很多問題,現在的海南島除了沿海地區的平原農業地帶,內陸還處於完全沒有開發的原始森林狀態。
據魏良卿在島上的親自調查,發覺島上的內陸山谷都是參天巨樹,五六個人都難以合抱,有些地方根本難以進入。這些樹木種類不一,大多數連當地的嚮導都不認識,但是有一位同行的官員倒是認出了不少名貴樹種,可以用來製作家具或是船材。
而在沿岸地帶容易被開發出來的農業區域,這裏的田地大多都被不到島上人口10的地主所擁有。是以想要向島上遷移人口,就必須要先對島上的森林進行砍伐。
但是內陸地區的生黎對於外人並不友好,他們似乎非常反感外人進入內陸開發這些森林地區。而且同當地人相比,從大陸來的百姓很容易就得上瘧疾。
去年從大陸遷移到海南的人口大約有3千多人,但是因為急病和被生黎襲擊死傷了百多人,因為不耐於海南的氣候和畏懼艱苦的開荒工作,又逃亡了不少,最後剩下的移民大約不到半數。
魏良卿在調查了全島之後,便在同雷州半島隔海相望的秀英港,南端崖州感恩縣三亞港建立了兩個農業基地,從當地大戶手中購得土地3500畝,並從山東、浙江遷移了700餘人。
魏良卿還對崇禎提到,在他巡遊海南全島尋找合適的建立農業用地時,有幾名私采銅礦的商人想要請他幫忙說項,讓當地昌化縣知縣張三光不要禁止他們開採亞玉山的銅礦。
朱由檢細細了問了幾句,才發覺這個銅礦的位置居然同後世的石碌鐵礦在同一個區域。
朱由檢饒有興趣的詢問了這個銅礦和附近的地理位置,發覺此處離儋州安海司大約160里,離八所港則只有100里,如果能夠順便把石碌鐵礦也開發出來,倒是一項不錯的投資。
不過這顯然不是當務之急,重要的是,要對海南現有的官員作出調整,同內陸的生黎達成和解,把他們納入到大明的治理之下,方才可以對海南島的水利進行系統的規劃,並開發島上的森林和其他自然資源。
當然魏良卿也有好消息帶了回來,海南島現在的糧食產量雖然不足以外運,但是其土壤施加了鳥糞石和農家肥之後,畝產大致能同蘇松一帶持平,達到每畝3石-4石稻穀的產量。
可見只要有良好的水利灌溉設施和足夠的肥料,海南島還是有希望開發成為糧食產地的。不過比起把海南島當做糧食基地,倒是種植經濟作物和良種培育基地更為合算。
海南島適合於椰子、甘蔗、棉花的種植,而在保證了水利設施之後,一年三熟的氣候條件,足以讓此地培育良種的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
當然種植甘薯類雜糧,沒有比海南島更為適合的了。只要把種子或是秧苗播種下去,都不需要照料就能獲得不錯的收成。不管是是用甘薯養豬,還是拿來釀酒精,都是現在大明所需要的商品。
魏良卿帶來最好的消息是,根據農科院從各地搜集而來的水稻、小麥、棉花良種,農科院終於確認了五六種可以配套一年兩熟的良種。
從明年開始,農科院打算在長江以南地區,以縣為單位試驗稻麥、稻棉一年兩熟的輪作制度。如果能夠試驗成功的話,那麼3-5年之內,整個南方就都能推行一年兩熟制度了。
一年兩熟比起一年一熟,大約可以增產30-50,在沒有化肥的時代,已經算是相當大的提升了。至於甘薯、馬鈴薯、玉米等新作物的推廣,則並不是那麼容易。
北方生產條件差的地區,百姓比較容易接受這些耐旱耐瘠的美洲新作物,但是南方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就比較不樂意種植這些被視為雜糧的新作物了。
原因在於,北方種植這些新作物的農民主要是作為自家食用,但是南方農民種植的糧食,很大一部分是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銷售的。
這些美洲作物的口感顯然不如大米和小麥,因此自然銷量和價格都不高。這種只能作為救荒的雜糧,自然也就無法成為南方種植的主糧了。
而且玉米的根系發達,就算是山坡上都能種植,因此就變成了毀壞山林種植的主要作物。對於南方的百姓來說,他們似乎已經意識到山林破壞後,當地的自然環境也會惡化的因果聯繫。因此甚為牴觸對於玉米的種植。
不過即便是新作物的推廣有些阻礙,也難以阻擋崇禎對於3-5年後糧食增長的樂觀估計。只要南方能夠增產30,就已經足夠抵消北方因為災害而減產的糧食數量了。
所以接下去,他需要做到的,便是保證朝廷對於全國水利設施的投入,以及南北運輸通道的暢通和運輸成本的下降。
對於這兩點來說,朱由檢覺得崇禎元年已經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不管是對於四大水系的治理立項,還是華北、中原及山西盆地的鐵路建設,無疑都將會大大的降低內陸運輸的成本。
心情愉快之餘,朱由檢主動提出了給農科院撥款35萬元的經費,作為明年農科院的運行費用,這讓魏良卿心中頓時大為感激。
這一年來在各地購買土地的費用,及說服當地農民配合對本地水利設施的維修,把他去年拿出來的30萬兩白銀花了三分之二左右。
雖說魏忠賢當權的幾年也算是搜颳了不少銀兩,但是當他下台之後,那些搜刮來的銀兩一小半貢獻給了內庫,還有一部分則用來打點了崇禎身邊的親信,給魏良卿留下的也就不到50萬兩。
魏良卿原本以為30萬兩起碼能撐兩三年,但是僅僅一年時間就花了六成。他原本很有些擔憂,這樣下去會不會把叔父留給他的那點家底都給填進去,不過今天得到了崇禎的撥款允諾之後,他終於放下了心來。
不僅僅是因為找到了農科院資金的來路,而是他意識到自己終於被皇帝接納了,不再是那個有可能被拋出去問罪的罪人了。這個認識,讓他走出乾清宮時,便不由自主的挺直了些腰杆。
當魏良卿離開宮門的時候,一隻人數近千的大隊伍正從西北面接近了北京城。白雪覆蓋的平原上,這隊人馬就像是一群黑螞蟻一樣向着京城有序的挪動着。
隊伍中間的幾輛馬車都不約而同的掀起了,蓋着車窗擋風的棉帘子,袁崇煥伸出頭來打量着,距離車隊3-5里外高大的北京城牆,頗有些意滿志得的驕傲。
此次豐鎮大捷他可謂勞苦功高,不管是前期的整頓邊軍,聯絡右翼蒙古各部首領,還是戰後整肅部隊,編制新的邊軍,和替蒙古右翼各部劃分盟旗草場,處處都有着他的身影。
在袁崇煥看來,老師孫承宗雖然是領取了第一大功,但不過是陛下對於老師的敬重而已。朝中有見識的群臣,都應該看到,真正執掌全局的,還是只有他袁自如啊。
在他之下麼,吳懷、茅元儀、曹文詔也頗有功勳,再下去便是出使察哈爾部被拘押的柳敬亭了,這位江南的說書先生也真是運氣好,因為被林丹汗扣留了,反而在戰後白撿了一個談判的功勞。
看着遠處的京城,袁崇煥心中又開始盤算了起來,接下去他究竟是留在京城的好,還是請求外鎮一方的好。不管是遼西舊地,還是現在的豐鎮、大同、宣化新區,都有着風險和機遇啊。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8s 3.913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