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立極心事重重的離開了乾清宮時,崇禎讓人撤去了面前的糕點,從邊上拿出了一張白紙放在了自己的面前。一筆閣 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他從筆筒內取過一隻已經削好的鉛筆,一邊在手上繞着,一邊在思索着要寫些什麼。豐川草原上的這一仗,固然讓大明上下頗覺揚眉吐氣,對於陣亡將士的撫恤,立功人員的獎賞,內閣諸臣也毫不吝嗇。
但是崇禎總感覺缺少了些什麼,讓大明百姓把這場勝利和自己起來。這並不是他想多了,而是他對於這個時代變得越來越了解了。
明軍在遼東被建奴數次擊敗,丟失了大半個遼東不說。有數萬明軍將士,數十萬遼東百姓死於建奴之手。還有數十萬遼東百姓流離失所,數十萬遼東百姓淪為建奴的旗下奴。
但是在遼東以外的大明地方,除了一部分文人士子嘲諷遼東明軍的無能,和要求追究哪些官員應該為這些失敗負責之外,各地的百姓對於遼東百姓的苦難除了些許同情之外,便毫無感覺的正常生活去了,似乎他們聽到的這些故事,都是別人家的事一般。
也正因為如此,當朝廷加派遼餉之後,各地的官員百姓,不僅不認為這是為了保衛這個國家需要共同負擔的責任,反而老大不樂意的認為,自己是在替那些連家園都守不住的遼東難民出錢。
正因為他們心中如此思想,所以逃入關內的遼東難民反倒成了關內百姓的歧視對象,而江南官員更是把拖欠遼餉,當做了給地方百姓爭取福利的善政。
在崇禎眼中,他所面對的大明並不像是一個國家,倒像是一個鬆散的官僚士紳聯盟。每個地區的官僚士紳,只對本地區的公共事務有着一般程度的熱忱。對於本地區之外的事務,則表現的漠不關心。
比如在他看過的記錄中,河南某縣發生蝗災,該縣縣官採取的方式,便是號召鄉人把蝗蟲趕去臨縣。臨縣縣官為此問責他,這名縣官居然嘲笑對方可以把蝗蟲再趕回來。
像這種以鄰為壑的事情,在大明人的眼中簡直是習以為常,並不感覺有什麼不對。單是對崇禎來說,這在後世簡直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這個時代就是一個神話。「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才是大明社會的正常現象。
崇禎曾經很詫異於這種社會現象,一個把孔孟之道掛在嘴邊,幾乎每個文人都會念上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國度里,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狹隘的地域、宗族、鄉黨觀念。
需知後世的公知精英還在時時鼓吹,要向這個時代學習,恢復鄉賢治國的傳統文化呢。難道所謂的鄉賢,就是極端的利己主義者嗎。
百思不得其解的崇禎,選擇了後世最為普通的方法去了解,就是派人下到一個縣內進行全面的經濟和社會調查。
這次社會調查,動用了近百名人手,在半年多的時間內獲得了近十萬頁的調查資料。讓崇禎對於大明的一個普通縣,終於有了一個較為直觀的了解。
這些調查資料雖然紛紜繁複,但是如果用他所學過的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去解析,一個縣70%的土地掌握在了該縣0%的人手中,該縣20%的人掌握20%的土地,該縣3%的人掌握了0%的土地,剩下3%的人口就屬於沒有任何土地的存在。
不管是鄉黨、宗族還是地方上的公共事務,都掌握在最上層的0%的人口手中。而這些人中的領袖人物就叫做縉紳。
對這些縉紳來說,他們家族所在的這個地方,便是一個龐大的莊園,而縣內的人口便是這個莊園內被奴役的對象。
不管他們在自家的莊園修橋補路還是救災施藥,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讓這個莊園能夠維持下去。只要這個莊園能夠存在下去,他們所投入的一切,都會以各種形式重新收回到自己手中。
但是離開了這個莊園,那就是別人的地盤。別人遇到困難了,他們去支援,是不會得到任何回報的。反倒是趁着別人落難,或是土地,或是吸引人口,壯大自家莊園才是正常人的想法。
也正因為如此,限制人口流動,主張禮制綱常的社會秩序,才是這些鄉賢們極力主張的聖王之制。
簡單的來說,就是上等人永遠是上等人,下等人永遠是下等人。下等人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侍奉上等人的生活,如果下等人一不小心繁衍的過多了,就應該乖乖呆在家裏餓死,而不是想着要逃離這莊園去尋找自己的活路。
所以不管是道德還是法律,都不過是統治者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所建立的枷鎖罷了,前者是精神上的枷鎖,而後者是上的。
就目前而言,如果不能改變土地這個最基本的生產資料的分配,就無法對大明的社會財富進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在明末這樣社會矛盾激烈的時代,最終人民會自己武裝起來,用暴力掠奪上層官僚地主手中的土地,按照他們的意志對土地進行重新分配。
對崇禎而言,以他現在的能力,顯然是無法以溫和的方式,把這個國家的土地重新分配一遍,以緩和目前激烈的社會矛盾。讓大明百姓通過認同朝廷政策,從而慢慢轉變為國家的認同。
不過採用宣傳的方式,讓百姓去了解自己想要做什麼,從而吸引一批想要改變現狀的人員聚集在自己身邊,還是很有必要的。
朱由檢注視着案前薰香爐散發出來的煙霧,靜靜的思考了許久,才停下了繞筆桿的小動作,開始按着面前的白紙書寫了起來。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余同王君雖然素未謀面,但是也曾耳聞王君昔日一二瑣事,王君平日素為簡樸,同僚或邀之冶遊,答曰:家中有寡母,一弟一妹,尚需贍養,不敢放任自己
然當其臨於戰場之上,面對強敵而毫無懼色,身陷重圍而奮戰不懈,身披數十創,血流殆盡而不肯倒。此誠我大明猛士也。
王君奮戰所為何事,衛國衛民耳。此次豐川之戰,如王君般凋零的大明烈士可謂層出不窮余謹以此小文紀念王君及其戰友。」
放下了手中的鉛筆之後,朱由檢再次細緻的看了一遍文字,修改了幾個錯別字後,便把呂琦叫了過來。
他拿起了剛剛寫好的文字遞給他說道:「把這篇文章交給阮圓海,讓他再修飾下便登在日報上吧。順便告訴他,這幾日組織人手,多寫幾篇關於這場戰事的文章,歌頌下我大明參戰部隊。」
呂琦小心的接過了崇禎遞過來的紙張後,才回道:「臣這就去辦理此事,請陛下安心。」
看着呂琦退出了上書房,朱由檢又轉頭對着王承恩說道:「你替朕通知總參謀部,一、讓他們儘快把戰死者的名單統計上來;二、確定烈士下葬的陵園,如果資金不足,可以從宮內先撥款;三、收集好烈士的遺物,並制定一份戰沒者通知書,朕會親自簽名,到時一併轉交烈士遺屬。
讓總參謀部設立一個辦公室,專門管理烈士遺屬的問題,如果這些烈士遺屬有什麼要求,能滿足的儘量滿足。不能滿足的,也要進行詳細的解釋,不要怠慢他們」
王承恩一一應承了下來,看着崇禎還在思考有沒有遺漏的地方時,他不由小心的說道:「臣剛剛出去傳達陛下的旨意時,接到了一個報告。
說是許心素已經帶着西班牙俘虜入京了,不知陛下您想要什麼時候接見他。」
朱由檢頓時放下了思考,抬頭看着王承恩,有些欣喜的說道:「許心素他到京城了。這次他在台北乾的不錯啊,不僅把西班牙人在台灣的勢力徹底打垮了,還把台北的原住民首領也帶到京城來了。
我看也不用再挑什麼時間了,這天色看着也要到黃昏了。你讓光祿寺準備賜宴,我們悄悄的去見見他。朕是很想聽聽整個戰事的經過,還有西班牙人同荷蘭人在戰爭中的舉措」
不到一天的功夫,明軍在大同關外野戰擊敗林丹汗十萬大軍的消息,便正式由朝廷發佈了出來。而幾乎在同時,京城的達官貴人都已經收到了這個消息。
英國公府的後宅內,本帶英國公張維賢,正倚着臨池小築的窗闌上。
他一手拿着一個雨過天青色的瓷罐,一手從罐內不時的捏出一些米粒,輕輕的搓入窗闌下方的池內。
隨着他的動作,下方池水中數十條身體赤紅如火,毫無雜色的錦鯉,便聚集了過來,把這安靜的池水頂出了層層的漣漪。
張維賢注視着這些靈動的魚兒許久,才放下了瓷器罐子,站直了身體。他看着站在一邊,向他稟報這個消息的張之極一眼,嘆了口氣說道。
「這場勝利對於大明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對於我家來說,則是未必。
當初陛下堅持要派兵出戰的時候,京中各家勛貴都認為敵眾我寡,此行必然是凶多吉少,因此人人推諉不願前去。
現在人家豁出性命打贏了,你們又想攛掇老夫向陛下求情,分潤一些功勞給各家子弟。你覺得陛下會同意嗎?」
雖然張維賢的語氣平淡,但是對一向積威甚深的張之極來說,卻依然有着極大的壓迫力。
不過想到這件事背後的利益,他也不得不硬着頭皮回道:「父親,不是孩兒不曉得事理。
但是我等勛貴之家畢竟是以軍功為本,如今雖然子弟不孝,上不得戰場,但是對於陛下之忠心,那可是絕無二話的。
如今陛下整頓京營邊軍,又在京中自建新軍,不許各家插手總參謀部。長此以往,我等在陛下眼中還有何用?
雖說陛下待我英國公府與別家不同,但是一個好漢尚需三個幫手。若是京中只剩下我英國公府,今後我們還能不能保住現在的地位呢?」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4s 3.918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