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正文 第二卷 拂曉之晨_第84章 為什麼種高粱?

    「且種植冬小麥,主要還是為了二年三熟。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這樣的地不是鄰近河流,便是掘了井,如果是不臨水的旱地,不管是冬小麥還是春小麥都無法種植,只能種上一些穀子或是高粱而已。」

    朱由檢聽着魏良卿的解說,隨口問道:「那麼北直隸一帶,都有哪些地區適合種植小麥呢?」

    魏良卿熟悉的回答道:「北直隸適合種小麥的上田,大多在真定、廣平、順德諸府,因為這三府靠近太行山脈,多泉水,部分地方甚至可以耕作水稻。且這些地區掘井丈余就有水流出,可以用井水澆灌田地。

    其次是順天府部分地區,地勢較高,區內又有河流,不乏水源,又不易被水災所害。因此也可種植小麥,特別是順義、密雲、三河三縣的上田僅次於真定幾府。」

    朱由檢有些不相信了,這同他記憶中的華北平原似乎有些對不上號。他不由追問道:「這北直隸地區除了西北及西面為山區外,中部、東部基本都是平原,境內河流並不缺乏,何以現在中部、東部還不及西面靠近山區的地區?」

    魏良卿愣了下,不得不為皇帝解釋道:「北直隸地區雖然河流眾多,但是水量變化不定,常常是半年枯水,半年豐水。特別是春夏常常無水,而夏秋幾場暴雨就變成大水。

    因此京畿東部河流交匯之地,往往是想要用水的時候沒有水,準備收穫時,卻又遇到水災,農人一年辛苦全部付諸東流。

    而濱海地區,雖然地勢平坦,但是臨近海邊,土地返鹼,大多數土地都利用不上。

    萬曆時有汪司農上疏朝廷,首言興辦水利,但不久便人亡政息。天啟初,又有張慎言、董應舉、盧觀象等諸公,陸續在京畿以東地區大興水利屯田,但是畢竟不及汪公時的規模了。」

    朱由檢站了起來,拍了拍手,讓魏良卿和幾名莊頭跟在自己身邊,向着莊子走去。繼續問些治理鹽鹼的問題,還有北直隸的農田的收成問題。

    從崇禎下馬的地方到莊子大約還有1里地的樣子,但是皇帝拒絕了騎馬,而是就這麼同魏良卿等人聊着天走了過去。

    在這一小段路上,崇禎倒是惡補了些,關於這個時代的北方農業知識。比如內地返鹼不嚴重的田地,且水利較好的地區,以三年為期,大約就能夠改善土壤了。

    而至於濱海地區的嚴重鹽鹼化土地,要先圍起來放入河水浸泡一年,然後第二年便可以試着種植水稻,當然這種水稻田是無法和南方相比的。

    南方水稻一年收1-2石,而這些水稻田則2、3斗為常,5、6斗則被看為豐收了。天啟初,董應舉奉命在天津和山海關之間屯田,18萬畝土地,收穫5萬5千石糧食,平均每畝收穫不過3斗有餘,但是已經被朝堂眾人看做了不起的政績了。

    此外崇禎還了解到,北方農民和南方農民經營農業之間的區別,北方土地多為旱地,且地廣人稀,因此不但人均土地較多,一個勞動力能耕種的土地也較多。因此,北方農人經營農業比較粗獷。

    而南方多水田,又地狹人稠,人均土地較少,但是土地肥沃,所以南方農人講究精耕細作。

    南方一個壯年勞動力耕種的土地不會超過10畝,但是已經足夠養活4、5人了。

    而北方每6畝地才能養活一個人,一個農夫能夠耕種的土地應當不超過25畝。但現實是,北方農人耕種的土地常常超過38畝。

    這種狀況之下,北方農人不得不走廣種薄收的粗放型農業。這種農業經營模式,導致北方農戶耕種一年,往往都留不下什麼積蓄,一遇到什麼災害就立刻陷入到破產的困境。

    而在朝廷上的那些官員看來,這倒是成了北方農民太過於懶惰的證據了。事實上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沒有了南方的水利設施,北方農民縮小耕種面積,首先就會餓死家人。

    而對於整個華北地區大規模的興辦水利,改善北方農業的困境,沒有國家層面的主持和巨額的投入,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朱由檢聽的七七八八之後,對着圍繞着身邊的魏良卿和幾位莊頭說道。

    「臣不敢當陛下如此誇獎。」魏良卿趕緊躬身向皇帝行禮推辭道。

    朱由檢回頭看了看他們,微笑着說道:「不必如此,都起來說話吧。不過北方水利不行,難道不能多種玉米嗎?朕記得玉米喜旱,耐鹼也不錯啊。」

    魏良卿趕緊回道:「陛下上次命臣研究玉米的種植方式,臣也召來了山西、河間府幾位種植過玉米的農夫,還有上林苑監的幾位農官,仔細探討過關於這玉米在北直隸一帶能否推廣種植的問題。


    臣等經過仔細討論之後認為,北直隸大部分地區依然還是無法種植玉米,只能種植高粱。

    北直隸地區雖然看起來是平坦的一片平原,但是實則上卻是窪地處處,京城四周就到處是這些窪地。

    比如京城西北的海甸,就是一大片低洼的積水。雖然有不少勛臣貴戚都在此地治了園子,但是大片的窪地土地有水卻無法種植糧食。

    因為這些窪地積水並不是來自於河流注入的活水,而是下雨之後,從高處匯集到一處的死水,也就是所謂的斥鹵。

    如果天氣乾旱水分蒸發,則窪地土壤上留下的是白花花的鹽鹼。若是天氣不旱,水分沒有蒸發完畢,這些鹹水又會滲入到土壤中,連地下水都成了苦水。

    在這種窪地上,能存活的也只有莎草等寥寥幾種植物了。且即便是莎草,也只能長到正常大小的三分之一。

    春夏似火炕,秋季水汪汪,冬來白茫茫。這是我等農人,對這種窪地最大的感受。

    之所以說這些窪地不能種植玉米,因為這玉米耐旱卻不耐水澇。玉米成熟的時候,正是窪地的積水期,一旦發生水澇,玉米就會淹死,農人無有收成。

    而高粱酒不一樣了,即便是泡在水中,它也能有所收穫。即便是發了水澇,農人坐在木盆上,也能收穫一些高粱,不至於顆粒無收。

    因此陛下所說的玉米,只能在高出窪地的丘陵上進行推廣耕種,可以增加一些糧食產量,但是對於改變北直隸農業的根本狀況,只能說略有助益。」

    聽完魏良卿的說法,崇禎沉默了許久,才感慨的說道:「說到底,還是要先治河啊。不解決的排水問題,就無法解決這些窪地的改造問題。」

    在魏良卿的帶領下,崇禎來到了莊子中間的一個大院子,院子內的三個地窖早上已經被打開了。

    待到崇禎等人到來之後,地窖里的空氣也早就更換乾淨了。得到了皇帝的准許,魏良卿頓時對着等候在邊上的一群莊客下令,開始起出地窖中儲藏的番薯。

    被起出來的番薯種箱,同樣按照在地窖里的編號排放整齊。魏良卿在一邊對着崇禎解說道:「根據上林苑監農官的意見,臣等一共挖了3個地窖,通過不同的儲藏方式進行對照。以對比出最好的越冬儲藏薯種方式…」

    經過檢驗比較,三個地窖中,一號地窖70的薯種都腐爛了;而二號地窖腐爛了約四成;三號地窖最好,保存了近九成番薯。

    經過查閱記錄和幾名農官的討論,幾人得出了一個結論,番薯越冬需要一定的溫度,但是也需要給予定時換氣。且堆放番薯不能過於密集等等。

    崇禎很有興趣的聽完了他們討論後得出的結論,然後說道:「諸位推導出結論的方式非常符合邏輯,也有大量觀察的數據的支持。

    朕覺得,這種討論方式很不錯。今後農科院不妨把這種總結方式,當做一種研究問題的工作方法。

    朕以為,農科院是研究農業技術的地方。農科院不僅僅要研究各種農作物的種植技術,還要發現新的農業生產方式,甚至是確定研究農業的基本工作方法。

    朕以為,以上種種研究都必須建立在足夠的觀察數據,並以嚴謹的態度進行分析,最終形成可以複製的研究成果。朕以為,這種方法就叫做科學。

    農科院的研究成果,不是用來向朝廷報喜的,而是用來指導大明的農業的生產的,因此實用性是首要的,且有效率的傳播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

    朕建議,農科院可以創辦一本農業科學雜誌,介紹新的農作物,新的種植方式,新的生產方式等等。比如這個番薯越冬的技術就可以寫出一篇文章,向天下農人進行介紹。」

    魏良卿同幾名農官互相對視了一眼,才臉色有古怪的說道:「可是陛下,大多數農人都不懂文字,臣等雖然可以研究農業技術,但是怎麼把這些寫成一篇文章,也一樣是毫無頭緒啊。」

    朱由檢轉頭叫來了柳敬亭,對着魏良卿介紹道:「這是大明時報的主筆柳敬亭,朕會讓他派幾個人過來,先替你們籌辦起這份雜誌。

    但是關於文章這種東西,還是需要內行自己寫作。不要想着寫什麼辭藻華麗的文章,只要老老實實的把怎麼操作的方式寫下來,能夠讓人按照文章操作就行。

    至於農人現在看不懂沒關係,朕打算把各地的治水農官分離開,治水的管治水,管理農業的管理農業,此外還要培養各縣的農業技術人員,這些人能看得懂就行。

    至於今後,只要義務小學教育能夠不斷的推行下去,終有一天,農人可以自己看懂這些知識的…」



  
相關:  火熱的年代    穿呀!主神  飛越泡沫時代  夢回漢時:東風若與周郎便  史上最強鍊氣期  我才不要戀愛遊戲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挽明正文 第二卷 拂曉之晨_第84章 為什麼種高粱?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挽明"
360搜"挽明"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5s 3.932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