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明軍被兩面合圍,這不是說王得仁、池二憨突擊來援第二支清軍是錯誤的,恰恰相反,王得仁、池二憨突擊是明智之舉。茶壺小說網 m.chahu123.com
如果讓第二支清軍順利進入要隘,與守軍和第一支清軍會師,那麼這個糧倉等於容納了一萬多清軍,這樣的兵力,絕不是三千騎兵可以攻下的,也就是說,想要得到或者焚毀其中糧食的目的,不可能實現,會胎死腹中,這就會直接影響到戰爭的進程,很可能成為戰爭曠日持久的誘因。
如果明軍執意要攻糧倉,勢必在道墟形成又一個戰場,雙方在此打一場攻防決戰。
但這同樣會造成本可避免的巨大傷亡。
而吳爭乃至朝廷都拼不起消耗戰。
所以,二人下令突擊來援清軍,阻止清軍兩部會師的戰術是正確的。
只有將清軍隔離開來,明軍才有機會。
當然,這不是池二憨所能想到的,而是王得仁的主意,不得不說,王得仁的戰場感覺是非常厲害的。
可這是一把雙刃劍,在隔離兩部清軍的同時,明軍騎兵也陷入了東西兩面的反包圍。
這一點,王得仁知道,但他執意這麼做,因為這是件大功,他現在需要這樁功勞,來奠定自己在吳爭心裏和明軍中的地位,值得拿命一搏。
而池二憨看着漫山遍野的清軍步兵,早就想大幹一場了,自然不會反對王得仁的這個決定,二人幾乎是一拍即合,池二憨甚至暫時忘記了在平崗山被王得仁部射殺了數百弟兄之仇。
這二人的膽子,確實太大了。
糧倉本就有駐軍二千,加上柯永盛派來的第一支清軍三千人,然後第二支清軍六千人,東西兩面合圍明軍騎兵的清軍,已經高達一萬多人。
在這種情況下,敢於攔腰橫截清軍的,恐怕也只有這兩個直愣子了。
如果吳爭趕來晚一步,那情況就會是另外一種了。
好在,吳爭趕來的非常及時。
此時的戰況由東向西的兩軍位置是,第二支六千人的清軍在最東面,王得仁、池二憨三千騎兵次之,然後是糧倉出來的三千清軍夾擊明軍騎兵,再西就是糧倉駐軍二千人,再就是吳爭所率不足二千人的騎兵。
就模樣倒象是雙夾層的漢堡包了。
而吳爭一到,粗略了判斷了一下戰場形勢之後,就果斷下令,騎兵繞過糧倉,對糧倉出來夾擊明軍的三千清軍,發起突擊。
這一下,直擊中了清軍戰術部署的要害。
王得仁、池二憨三千騎兵兩面作戰,確實苦不堪言,但因為他們橫在了清軍兩部之間,給了吳爭輕易擊破三千清軍的機會。
試想,三千清軍出要隘,對背向自己的王得仁、池二憨所部發起進攻,這本是優勢,可哪想到自己身後也一支明軍騎兵突擊,這會是什麼狀況?
可想而知,面對吳爭所部的突擊,三千清軍迅速崩潰,僅一柱香的時間,留下一片屍首,余者皆倉皇四竄而遁。
吳爭沒有去追擊他們,而是下令,繞過王得仁、池二憨所部,由兩翼對那六千清軍發起了側擊。
王得仁、池二憨所部身後壓力驟減,見主帥率援軍到來,瞬間士氣大振,由此向對面清軍發起了衝鋒。
三個方向,在平原上,六千步兵被近五千騎兵夾擊,就算是再精銳的軍隊,也擋不住。
這個時候,如果柯永盛在,他肯定會選擇斷臂求生,撤退保全主力,待穩住陣腳再作打算,其實這個時候,清軍是有機會撤退的。
吳爭所部騎兵正在向兩翼迂迴包抄,而王得仁、池二憨所部騎兵因之前遭受兩面夾攻,分兩個方向作戰,正在整肅陣形,所以,清軍完全可以利用這個空隙撤退,最多只是割捨一支殿後的小隊人馬罷了,而到了江邊,只要登船離岸,明軍騎兵也就沒了用武之地。
可柯永盛沒來,清軍將領猝不及防遭受三個方向的明軍騎兵進攻,就顯得有些慌亂了。
下意識中,他的意識還在想着守住糧倉,想着糧倉中還有清軍駐守,他寄希望於能抗下這一陣,然後糧倉中的清軍出兵再次重演之前東西夾擊王得仁、池二憨所部騎兵的一幕。
於是,這個決定,或者說這個本身就猶豫不決的決定,讓清軍失去了最後的撤退機會。
當三個方向,明軍騎兵如三道箭矢般貫穿清軍陣型時,這六千清軍的結局就已經被定下了。
如果柯永盛看到這個景象,必定懊悔到吐血。
其實破解這個局很簡單,撤回去,帶重兵前來奪回糧倉就是。
哪怕不奪回,清軍至少還有三天的口糧,強行往驛亭突圍也未嘗不可。
按吳爭的心性,絕不會想因強行阻擊這部清軍而引得自己產生巨大傷亡,所以,其實清軍是有生機的,可現在,這兩支合計九千人的清軍覆沒,等於給紹興府戰役定下了最後勝敗歸屬,接下來,也就只是明軍能取得戰果的多少罷了。
當兩支騎兵掃蕩戰場之後,回身進逼道墟糧倉時,駐守糧倉的二千清軍降了。
他們本就是金聲桓麾下軍隊,不是韃子,在聽到吳爭派人喊話「金聲桓已經歸降」時,就沒有了對抗的士氣。
讓吳爭意外的是,道墟糧倉所囤糧食,超過了他的想像力——道墟糧倉原本囤有十萬大軍半年的儲糧,多鐸率軍南下時,他的軍隊已經因與吳爭交戰,損失了一部分,而原方國安降清,預定的三萬多人大部分潰散,這其中的糧草差額,僅有近五萬人之眾。
也就是說,道墟糧倉現有儲糧,還足夠四萬大軍吃上半年的量。
吳爭樂得咧嘴笑了,甚至忘記了去責備池二憨和王得仁的「大膽」之舉。
吳爭令池二憨和王得仁率部警戒江岸。
自己率騎兵,押着二千清軍降兵,開始運糧回紹興城。
而周邊百姓,也被紛紛徵調起來,許以每人百斤糧食酬勞,讓百姓幫着運糧,一時間,無數百姓蜂湧而至。
半天功夫,道墟糧倉幾乎就被搬空了,而至少有兩成,以酬勞的方式被流散在了民間。
而這,間接造就了吳爭更好的名聲,被百姓交口頌傳。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9s 3.888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