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倫論 第七章、《易經》對中國人文思想的影響

    人之所以是人,本來就是物質基礎與精神世界結合的產物,經天緯地培植於母,十月孕育,才能成為人,兩種條件缺一不可,缺一不足為人,就這麼簡單,這一點每一個人都得認同。一筆閣 www.yibige.com$筆神閣

    .daoyouge.com

    這個道理自於中國傳統理學,中國傳統理學就是如此認識世界的,只不過中國傳統理學沒有「物質與精神」的說辭而已,中國傳統理學是用陰陽,天人來表述的,這個原理又來自於《易經》原理。

    《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着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來源早期沿黃河流域的華夏民族,是華夏文明的思想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起源於沿黃兒女觀察自然天象變化的總結。

    《易經》理論的原理來源於二元遞進論,今天我們用的計算機就是二進制數原理,就來自《易經》原理。

    自然中國傳統理學的思想基礎也是二進制數原理生成的學問。

    《易經》產生的目的是通過二進制數原理來換算事物發展進程中的規律性,通過規律性來找到事物進程中的峰值點與扭曲點,既而推論出最好的結果,與最壞的結局。

    《易經》是通過客觀的物質存在來推測主觀的心理預期的學問。

    嚴格的說易經原理是唯物論原理,因為當你將事物的本源認定是物質的,並以物質條件為基礎尋找最佳答案與最壞預期時,精神就只是物質產物的反映,物質條件就決定了主觀意識,自然歸唯物論的範疇。

    只是中國傳統思想中沒有唯物論與唯心論的說辭,也沒有「對立與統一」的看法,原因是《易經》原理認為事物發展是陰陽互生互斥的運動過程,事物的發展過程是矛盾着合同着滾動着發展的進程,《易經》認為事物發展是動態的過程,靜止不動的物質內部同樣存在着陰陽生克的變化過程,整個發展變化的客觀過程都是物質條件決定下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實質上講,《易經》是現代唯物論的產物。

    唯物論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紮根也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唯物論原理有極大的關係。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唯物論與中國傳統理學存在結合點,正是兩種思想的契合點都在自然科學的二進制數原理上,在唯物辯證法上有殊途同歸之處。

    《易經》是沿黃河流域的華夏民族夜觀天象,日觀風雨經過四千多年時間總結出來的自然科學理論。

    《易經》產生後成為中國人的一部自然百科全書,並逐步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中國人真正值得擁有的東西,其實還是《易經》。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已經消失三個,唯獨中國夏華文明屹立上下五千年而不倒,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中國有《易經》,如果沒有《易經》中國古文明同樣也會消失,可見《易經》的偉大,不過從上世紀初開始,《易經》也在逐步消失在人海中,待到《易經》完全不在影響中國人時,古中國文明也就隨之消失在人海了。

    現代中國人在埋葬舊的傳統思想時,有些中國傳統的東西真的不能一概埋葬。

    如今《易經》在西方唯心論的侵襲下開始漸漸淡去對中國人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西方近現代哲學體系就是以唯心主義為藍本的思想體系,在現代西方社會並不認同唯物主義的立場,甚至不把唯物論列入西方哲學體系之中,可見《易經》受到的挑戰是根源性的,是生與死的挑戰。中國人一直把《周易》與儒家文化認為是唯心主義產物是極其錯誤的,要分清理論基礎的根源性才能真正得出正確的結論,可以這樣說,如果有一天《易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可以等同於唯物論沒有了根基,也會隨之消失。

    這是理論根源性的問題,不受意識理念的影響。

    中國人是不是應該回過頭來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呢?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中國傳統文化。

    《易經》自產生之後,為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石,逐步形成中國人創造性的認識世界的思想源泉。

    古代中國人從《易經》中吸收營養,認為世界起於一,合於二,分於三,成於四,結於五,順於六,離於七,易於八,歸於九,圓滿於十,這些傳統文化思想對今天的人來說仍然非常值得珍惜的文化遺產。

    世界起於一,一宗定製。這個問題已經被現代科學證實是正確的,宇宙起源於一核裂變。

    合於二,二人世界,二人可為世界。這個道理更科學,人人都是父母生的,一男一女合而生子,一陰一陽合而生三,兩陰不生,兩陽不長。兩個男人不可能生育,兩個女人也不可能繁殖。二人天地創造世界。

    分於三,三陽開泰,冬去春來,萬物復甦,三分則萬象。中國人認為冬至是「一陽生」,十二月是「二陽生」,正月則是「三陽開泰」。「三陽」表示陰氣漸去陽氣始生,冬去春來,萬物復甦。所以說事物發展分於三,從三開始,分支萬千,氣象更新。

    成於四,四季輪迴,四季發財。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思想。打麻將也是四季輪迴,恭喜發財。四季是春夏秋冬,四季是植物輪迴生長的季節,秋種,冬藏,春耕,夏衍,成熟於秋。四季輪迴,谷豐養人。


    結於五,五穀豐登,五行生剋。事物發展從初始於一,進程到二,繁衍於三,輪迴於四,豐收,豐滿,豐盈皆在五,五是五種物質圓滿於五的結局。

    順於六,六六大順,六六大順來自易經,六個六為「坤」卦。坤為地之母,坤載萬物,大地能容,「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導之,因隨物之容」,「容止可觀,進退可度。」故六事有順。

    離於七,七離出自《周禮》「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七有分離之意,漢族的七夕,七喪,七祭,八字的隔七位而相戰皆是對七離的詮釋。

    八易,八者,分也,別也。在八為分,為別,別則易變。易者通變。易就是變化的意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數字到八就預示着事物的發展開始變化了。出八而分。見八為別。

    歸於九。九九歸一,管子說:「天道以九制。」易曰:「乾玄用九,乃見天則。」九在漢族的里是最大的數,數字到九就到了天數的終端,再往下數就歸到一而重新開始了,所以中國人認九為天地規則,天九歸制皇權,不可逾越。

    圓滿於十,十全十美。

    這就是中國人從《易經》中總結出來的認識世界的知識,這些道理時至今仍然是中國人的普遍認識。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很客觀,也很籠統,認識問題從狹義處出發,到廣義處看待與處理問題。

    由此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幹什麼事情都是進門狹窄,進裏面就無限寬廣的原因了。

    中國人的知道界面與行動準則之所以會出現前窄後寬的現象,原因就在於易經是「對立而統一」的知識界面,「對立而統一」是現代名詞,其實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與「陰陽合同」思想。

    用現代哲學理論說就是事物發展的物質性與意識性矛盾着,對立着,又混合的存在着,不分彼此的存在於事物發展的進程中。

    通俗地說就是中國人認識世界是把自然與人文混合在一起認識的,滾筒式看待問題,並鑽進事物的內部看問題,這就是中國傳統理學,同時也是現代中國人的普遍思想。

    中國人是不是應該回過頭來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在回頭看之前是不是先認識一下自己文化的長短,與西方文化的優劣呢?

    我們不要把抽象的概念貫徹到哲學中去,讓人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

    其實哲學正如西方人定義的那樣,哲學就是一門寬泛的學問。

    哲學廣泛關注的還是普遍的規律,普遍的認知,普遍的民生民意。從哲學影響人類行為上講,哲學可以深入到人的靈魂深處,在唯物與唯心的作用下,合同並行的的發展着,並不悖事物發展的實質,當主觀理念決定客觀存在時,並不悖客觀現實主導主觀意識的存在。為什麼一定要分化事物發展的根源性呢?

    這其實是現代中國人必須考量的問題,很重要。

    通俗地說就是哲學影響到我們的政治制度,意識結構,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生活習慣,社會觀念,家庭意識等等,可以說上到上層建築,下到吃喝拉撒都與哲學思想有關。

    所以西方人把哲學寬泛的定義在愛與智慧之間,「愛與智慧」都來自人類的與物質條件,是觀察與感受的綜合反映,愛是感悟,是唯心世界,支配人的心理表現,既而激發人的行為衝動。智慧是人類的物質條件,人有智慧條件才能開發知識結構,科學原理,行動綱領等等。

    說到底西方哲學也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結合的產物,只不過西方哲學的定義很寬泛罷了。

    只是在西方哲學裏關注點很單一,只在事物存在與不存,變與不變,靈魂與上看問題。只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開展爭辯,並不象中國的《易經》那樣,把存在與不存在合同在一起,把事物的發展進程複雜到事物發展的本質中去,反而繁瑣了事物發展的進程。

    西方哲學啟蒙於一加一等於二的量變過程,中國《易經》則起源於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的質變過程。如果把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比較,中國理學與西方哲學不在一個層次。

    中國哲學在啟蒙之初就定義在計算宇宙起源的基礎之上,籠統而龐大,天人合一,「對立而統一」的認識世界。在中國理學裏沒有唯物論與唯心論的說辭,只有陰陽互斥互生的認識,注重物質發展必有其規律性的道理,忽略意識的影響,消除理念對意志的作用,強化管理意志,打擊自我意識,設立外緊內松的思維界面,把客觀存在建立在主觀意識上,分化階級差異,加大力度,形成強大的概念。

    而西方哲學則從理念論出發,更關注人的天賦、慾念、自由、民主等等人性本質,認為主觀意識可以改變客觀現實,運用三位一體的數學原理來換算世界,行為上細緻而精密,外寬內窄,用「對立與統一」的觀點認識事物發展的進程。

    最終形成一種思想揚帆遠航,向全世界進發,一種思想中途夭折,死在海灘上。

    這就是東西方哲學思想的現狀。

    ;



第七章、《易經》對中國人文思想的影響  
相關:  天濟色盈    迷蹤諜影  穿呀!主神  女修重生指南  極限伏天  魔本為尊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經倫論第七章、《易經》對中國人文思想的影響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經倫論"
360搜"經倫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s 3.855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