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說收保護費的事情!」一事已了,另外一件事立刻被木匠哥提上了議事進程。筆硯閣 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保護費?不用說,有是信王那小兔崽子跟他哥說的。木匠哥,請你注意一下形象好不好,你是一國之君,不是黑社會老大。
董宣武沉吟了片刻,這才回答道:「此事不可操之過急!雖然保護費……藩屬國的進貢的貢品數量和品種急需改進,不過我大明現在東北建奴之患未除,南方又有奢安之亂(注1)。
此時不宜與藩屬國再起爭端。不然若是被藩屬國一些不臣小人所趁,窺見我大明虛實,反而弄巧成拙,不是件好事。
微臣以為,要想施行此策,先平定奢安之亂是前提。」
天啟皇帝點了點頭,說道:「朕也是這麼想的,不過川、貴之地,山高林密,瘴氣又多,水土不服,想要平息奢安之亂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用火槍崩啊,就不信斃不了那兩猴子!」董宣武脫口而出,從後世而來的他,對火槍的有着無比熱烈的尊崇。
「火槍?愛卿說的是鳥銃吧,那東西不行!」天啟皇帝搖搖頭。
說到槍械的歷史,董宣武十分熟悉。
槍械最早的雛形,應該是宋代的突火槍。突火槍以竹筒為槍身,內部裝填火藥和子窠(子彈),點燃引線後,火藥噴發,將「子窠」射出,射程可達230米左右。
到了元代,突火槍演變成金屬質地的火銃,基本結構與突火槍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就像是手柄前套一個金屬管。這東西在元末明初時,曾經幫助明軍重挫了蒙古騎兵。(火銃的手柄是直的,不像後世的步槍有彎曲的手柄,就是一門帶手柄的小炮。看上去就三個字可以形容:傻、大、粗,難以精確瞄準,不過當做散彈槍用應該很管用。)
在此基礎上,明朝時又發展出了很有名三眼火銃。其實就是一個金屬管改成了三個。那東西好啊,沒兵器時還可以當做鐵棒砸人。
鳥銃,又叫火繩槍,並非是中國人的發明,而是歐洲人發明的。蒙古鐵騎幾乎征服了整個歐亞,同時也把火藥與火器傳入到歐洲。歐洲人發明了火繩槍,形制跟現在步槍已經差不多了。明嘉靖時火繩槍經日本又傳回中國,在中國被稱為「鳥銃」。
鳥銃相比起火銃來說,方便了很多,也複雜了很多,有了扳機,照門等機構,槍管細而且長,射擊精度有了大幅的提升,據說能射下天上飛的鳥,所以叫做鳥銃。
鳥銃銃管長度與口徑的比值約在50:1到70:1之間,細長的銃管讓火藥能在膛內充分燃燒,產生較大推力,因此彈丸出膛後的初速度較大,從而獲得了低伸彈道和較遠的射程
鳥銃的出現,讓明軍原本裝備的火銃遭到了淘汰。
當時鳥銃的銃管是用精鐵製作(要用十斤粗鐵才能煉出一斤此種精鐵),這樣的精鐵製成的銃管堅固耐用,射擊時不會炸膛。
製作過程更是複雜之極,先要用精鐵捲成一大一小兩根鐵管,以大鐵管包小鐵管,兩者須緊密貼實,然後用鋼鑽將銃管內壁打磨得光滑平直。鑽銃的要求非常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鑽進1寸左右,大概一個月才能完成一支銃管。
銃管鑽成之後再於前端裝上准心,後端裝上照門。銃管尾部內壁刻有陰螺紋,以螺釘旋入旋出,旋入時起閉氣作用,旋出後便於清刷銃內壁。管口外呈正八邊形,後部安有藥室,開有火門,並裝上火門蓋以防止風吹雨打。
完整的銃管制成之後,安置於用緻密堅硬木頭製成的銃床上。銃床後部連接槍托,銃床上安龍頭形扳機。
這樣的火繩槍在當時的時代應該說是很成熟了,裝備有這樣先進武器的大明軍隊,為何還打不敗還拿着原始弓箭的建奴軍隊,董宣武感到很奇怪。
但是在木匠哥這裏,這個問題實在不適合提出來。
董宣武隱約感覺到,這背後必定牽扯到許多人的利益。那麼多人,他得罪不起。
想到利益,董宣武心中的疑團似乎有些明了,後世的技術那麼先進,不還是出現了樓脆脆?各種難以理解的豆腐渣工程不斷刷新人們的想像力。誰見過用馬糞紙填充的實木複合門?告訴你,你家中的那幾扇很可能就是。
董宣武決心,找個時間去工部弄兩桿鳥銃看看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奢安之亂不是一時解決得了的,董宣武也不敢再給天啟皇帝再亂出主意。練新兵?這事徐光啟徐老大人幹過,不了了之,現在老師孫承宗在山海關正在弄這事,聽說還差強人意,不過根據董宣武所知道的後來的歷史,好像效果也不大。要不然也不會沒有打出關去,反讓清兵殺入關來,把北京城周圍洗劫一空後,得意洋洋的揚長而去。
董宣武雖知道一些後世武器的構造,但是在這個時代,沒有合適的鋼材,根本造不出來幾樣有用的東西來。除此之外,他並不認為他能做得比老師更好。
在他的印象中,一隻裝備着大量火繩槍的大軍,沒有理由消滅不掉野豬皮那幾萬雜毛。在沒有弄清楚原因之前,董宣武決定不要輕易出頭。
見從董宣武這裏也得不到好的建議,天啟皇帝略微有些失望。
不過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一個不學無術的毛小伙子,雖然可能靈機一動,綻放出幾朵火花來,但真要論到才華本事,又怎麼比得上那滿朝的文武精英?
董宣武能提出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方案,已經讓天啟皇帝非常滿意了。
想到這裏,天啟皇帝也釋然了。哈哈笑了兩聲,天啟皇帝說道:「董愛卿,不說這些了,那個皇家大劇院,朕已經有方法解決了!」
說着,天啟皇帝走到一邊的書架上,抽出一捲紙,遞給了董宣武。
董宣武打開一看,是一副用鉛筆畫的建築草圖,圖中是一個正八邊形的建築,巧妙的利用八根傾斜的柱子支撐起主梁,在中間演出區域和觀眾區域,真的做到沒有一根柱子。而且按這個空間算來,完全能坐兩千人。
這個設計巧妙絕倫,力學構造合理,集美觀、實用何牢固於一體,甚至還考慮到了聲學。將來此建築一出,一定會震驚京華,成為大明最璀璨的建築之一。
董宣武暗挑大拇指,心中讚嘆:這位木匠皇帝真是一代奇才,做皇帝真是耽誤了他,一代建築宗師才是他的正經職業。
與木匠哥又探討了半個時辰,董宣武還是堅持認為除掉那幾根頂部的大梁,大劇院的立柱還是用混凝土的比較好,原因無他,便宜。畢竟他手中才有一萬多兩銀子,如果都用粗大的木材,這一萬多兩銀子,恐怕連大劇院的一角也完成不了。如果不是擔心這個時代做出來的混領土樑柱質量可能不太靠譜,他甚至想連頂部的幾根大粱也換成混領土的。
鋼筋雖然比較難得,但只要肯投入人力,靠大量人力打造,也能打造得出來,反正人力在這個時代也不值錢。單單只是幾米高的立柱,強度也要求沒有那麼高,大不了打造得粗一點。
天啟皇帝聽罷,大筆一揮,將皇宮存放的九根金絲楠木批給了董宣武作為梁木之用。
我靠,這可是金絲楠木啊,單單這九根金絲楠木,好幾萬兩銀子也未必拿得下來。這回入宮可是真是值,賺大了!
注1:奢安之亂指的是明朝天啟年間,四川永寧宣撫司奢崇明及貴州水西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彥的叛亂,又稱安酋之亂。戰爭從天啟元年至崇禎十年,前後持續17年,波及川黔雲桂四省,死傷多達百餘萬人,其中大規模交戰持續足有九年之久,大大的損耗了明朝的元氣。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7s 3.995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