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大帝 第198章 學政改革

    禮部尚書楊一清代替了馬文升的職務,被朱厚照授予兵部尚書銜兼右都御史總督河套,以繼續加強帝國對河套的統治和開發。

    楊一清是善於治軍領兵的官員,安化王之亂被誇大的事件讓朱厚照深刻認識到楊一清這種一個勁嚮往上鑽營的官員不適合留在京城,留在京城這個大染缸里,只會讓一個將才只知道內鬥爭權,還不如派去邊鎮建功立業。

    當然,讓楊一清代替馬文升坐鎮河套,也是因為正德皇帝朱厚照沒有要讓大明止步於河套的意思,雖然現在的漠南與漠北乃至更北的地方對於大明而言不是很值得佔領與開發的地盤,可在將來卻是很值得開發的地盤,尤其是西伯利亞一帶可是蘊藏了豐富的天然氣資源。

    不過現在朱厚照不得不把注意力轉向南方,北方在帝國沒有足夠的財力與軍事實力前,沒必要必要進行擴張,那樣只會耗費帝國財力,而且沒有價值,成為文官口中的窮兵黷武之象。

    朱厚照知道帝國的戰略重心必須得從陸地轉移到海上來,因為如今已經是大航海時代,且至此以後,文明的進步與財富的累積都將來自於海上,甚至真正的危機也將來自於海上。

    可一時,朱厚照也不知道自己這個皇帝還能為帝國在海上稱雄再做些什麼,更適合於海上行駛且航速更快的軟帆船已經在芷江造船廠開始建造,而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也在復建過程中,特命南京工部於南洋尋找良木。

    兩廣總督林廷選也奉命在兩廣訓練水師。

    朱厚照發現現在帝國唯一缺少的還是為帝國在海上事業再鑄輝煌的人才。

    首先是教育人才。

    要想讓大明有更多的航海人才為大明開闢航路,以及更多的將才為大明稱霸四海,就必須有更多的這類人才訓練基地,前提也就需要更多精通航海知識與海戰的教育人才。

    可現在的大明並沒有專門教授航海知識與海戰的專門人才,就連京師大學也沒有。

    當然,在大明體制內善於航行甚至水戰的人才還是有,甚至相關資料海上作戰與航行經驗也很豐富比如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寶貴圖紙和文檔。

    但這些人才大多數都需要朱厚照自己去發現統計。

    朱厚照打算在將來的某一天,把這一批海事人才組織起來,先建起一所海事學校,專門培養海事人才。

    這個海事學校只主要負責海事相關知識與技藝教授,而並不負責啟蒙與基礎教育。

    朱厚照能想像到的是,這所海事學校一旦建成,還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會是無可招之學生。

    因為如果招不識字的平民子弟,海事學校還得先對其啟蒙與基礎教育,怎麼也得三四年的功夫。

    而那些識字的士子儒生誰不是削尖了腦袋想要考科舉中進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意識對他們來說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年輕的士子儒生沒誰願意從事舉業以外的道路。

    這也是為何京師大學要只讓進士出身的報名的原因,因為進士出身的沒有舉業壓力,學習也就更為自由。

    朱厚照有時候真想直接廢掉科舉,但他又擔心科舉一廢,士林階層會徹底與自己這個皇帝決裂,甚至也不再對自己的大明王朝抱有最後一絲幻想,畢竟自己這等於奪了人家的進階之路。

    何況在沒有更好的底層民眾升階體系確立之前,自己廢黜科舉也會斷了天下庶民尤其是大多數庶民地主的念想。

    對於帝國的百姓們而言,儘管考科舉錄取比例低,但好歹有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在,可以不必因為沒有希望而造反。

    朱厚照覺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算增加對啟蒙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把更多的大明百姓尤其是年輕人與孩童變成有一定知識水平的文化人,這樣不滿足於現狀的讀書人就會更多,錄取比例低的科舉就不能再滿足於他們的成功需求,必然有更多的學子願意選擇海事或者其他途徑實現成功。

    只要自己能夠讓百姓們意識到參與帝國的海事會有不菲的收入和不錯的政治前景。

    其他行業的促進也是一樣。

    但現在只能是先普及教育。

    「納糧取鹽」的鹽政改革與吏治清明後,使得帝國節約了很多運糧方面的軍費支出。

    而邊貿的開啟則使得邊鎮與帝國中央朝廷還增加了不少收入。

    清丈田畝更是讓帝國擁有了更多的稅賦,在短時間內一下子就增加了價值數百萬兩的錢糧收入,加上邊鎮屯田與河套新分之民田的豐收,帝國戶部的稅糧收入竟增加到了三千萬石!這已經接近於帝國洪武永樂極盛之世的糧食收入。

    再加上皇家產業賺取的白銀收入以及玉林城的礦產開發,大明現在的國庫收入甚至已經超過了大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

    正因為有如此雄厚的財力支撐,朱厚照才能夠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正德七年,新年伊始。

    朱厚照正式下詔,令各地督撫與提學使再擴充社學,且要求每村必須有一社學,舊有的社學已廢棄的重新開辦,沒有社學的新建之村鎮則立即開辦社學。

    且社學納入學政體系,由本縣與提學使共同管理;


    社學先生給予同舉人出身,教滿四年可直接應會試;

    社學允許有多名先生,社學設一校長,賜從九品出身。

    同時,朱厚照決議分禮部之權,儀制清吏司所負責之學務單獨成立一學部,由康海就任學部尚書,統領帝國學政,一改推行千年的六部之分。

    對於這種編制性的改革,引起的反對聲音倒不大,最多是禮部的堂官們會覺得自己權力被分割,可如今禮部尚書楊一清剛轉為邊鎮總督,禮部系統的官員又因為張昇、毛澄兩任禮部尚書被殺而被大削威勢,使得現在成立學部後,禮部也不敢拂逆朱厚照的意思。

    不過,為了達到精兵簡政的目的,朱厚照還特地下詔,將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併入禮部,着令內閣對其禮部事務重新訂立,明確具體禮儀事宜和外務事宜。

    中央設立學部,便於更好的管理學政和推行教育,從此以後教育便不在僅僅是部務即禮部之事,而是朝廷之事,在制度上是由皇帝直接通過學部管理。

    學部第一任尚書康海作為第一個以四品以上高官身份去京師大學深造的官員,也懂得了教育的重要性,甚至社學的具體改革與學制改革也是由他親自完成的。

    比如要求考中縣學者便可直接入縣學,縣學滿五年可直接考府試,府學滿三年可直接考院試。

    依據大明現有的財力,在內閣與戶部、學部廷議後,朱厚照決定在社學實行四年義務教育制,財政由中央朝廷撥付。

    且朱厚照為表示為振興大明治學之事,順利推行強制性義務教育,下旨皇家稅務局每年需撥出三成榷稅收入給學部,以專門作為大明治學之費,而朝廷國庫也應撥付相應收入給學部。

    因為考成法以政績為唯一升遷官員標準的緣故,因而學政本就是地方官最為積極之事,如今朝廷撥付重金助學自然更加地方官更加積極響應,而百姓們倒也不反對,畢竟他們也知道讀書是好事。

    可事實上卻也並非如此,低收入的百姓家庭還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校,至少不是全部的孩子,畢竟他們需要足夠的勞動力為家庭增加收入,哪怕是給財主放個牛也好。

    儘管官府免費,但落在實處,在一些底層官員與胥吏以書本費、筆墨費等名目下,還是繼續收錢,所以一時間,朝廷雖然投了不少銀子,真正能進入學堂讀書的平民孩子一時還沒多少。

    甚至一些底層官員與胥吏為應付上面檢查,還強制性把平民子弟抓進社學讀書,同時也強制性要求平民子弟繳費,如此反而沒有讓平民子弟享受到朝廷免費教育的恩惠。

    朱厚照聽聞後自然也不客氣,直接下旨將這些官員胥吏處死,在狠狠地殺了幾批後,底下的官員胥吏也有很多老實了許多。

    無論如何,儘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儘管地方的實際推行效果與中央朝廷的本意有所不同,但到底還是有了很多庶民家的子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嚴嵩在擔任南直隸巡撫後便開始盡心遵行着朝廷下達的推行強制義務教育的事,而且與其他地方不同,他還嚴格按照朝廷旨意在社學裏增設算術與常識兩科,且要求自正德七年起,南直隸的學員考試增考算術與常識兩科,就算八股文做的好,算術與常識不合格者也不得入學。

    江南士紳對此是極為反感,紛紛聯絡本鄉官員上奏彈劾嚴嵩這是本末倒置,背儒令學子習下九流之學。

    但朱厚照對此並不反感,以南直隸地區素來文風薈萃為由,允准嚴嵩在江南搞新學政改革,且要求學部主持之會試與殿試也增設算術一科,甚至還得考一科常識,以避免以後的進士又大都只知四書五經。

    朱厚照這麼一表態,舉國譁然!皆以為此乃亂國之舉,一些頗有風骨的大儒甚至表示自己和自己的弟子將不會再參加科舉,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朝廷過於注重非儒之學問的抗議。

    南直隸鶴山書院山長黎佑民便在江南地方所辦的報刊上公開表示,自己書院的學子和自己將不會再參加南直隸下一科鄉試,以此表達對南直隸巡撫嚴嵩不獨尊儒術的抗議。

    南直隸巡撫嚴嵩與王陽明不同,不強權處理,只也在報刊上發告示言下一科鄉試已奏請朝廷恩准,擴招三十名。

    而也正因為此,等到南直隸鄉試到來時,黎佑民的學生紛紛參考,甚至考中者不下十人。

    其他揚言為抵制增加算術與常識而不參加科考的士子也一樣,大都嘴上說說,到考試的時候還是乖乖來考。

    而黎佑民對此極為惱恨,直接揚言以後入自己書院者不得參加科考,聲言自己只收專心儒家孔孟之道的人為學生。

    結果,報名入鶴山書院的新士子寥寥無幾,黎佑民最後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人讀書為的還是功名利祿,真正願意治學的人不多,但也因此讓他愈發覺得自己與自己書院的清貴,他和他書院裏還在堅守的學生們迷一般的自視清高了起來。

    朱厚照新設學部且改革學政立新學制後,像黎佑民這種頑固不化,寧願捨棄科考也要獨尊儒家理學的人倒也不少,但隨着學習新學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也越發的成為了異類,被社會主流避而遠之。

    這些頑固的大儒也不再收到帝國統治者的歡迎,他們沒法再以善治聖人學而被皇帝召見被朝廷照顧,使得這些大儒或多也對朝廷也有些不滿或者說是失意。

    寧王則趁此機會,招募了更多的這樣的大儒入幕,這讓他越發覺得興奮,在一些大儒的吹噓下,認為自己是天下民心所向,從而更加堅定了要造反的心。

    為了獲得更多的大儒支持,寧王越來越謙恭有禮,也越來越醉心於儒家理學之道,每日必定聽一大儒談經論道,甚至還頻頻向孔家示好。

    孔家也開始同寧王眉來眼去,不過這孔家作為賣國經驗豐富的世家,自然也不會輕易上寧王朱宸濠的賊船,也只暫時和寧王進行一些買賣上的來往而已。

    但無論如何,因為寧王的求賢下士以及尊儒尊孔之風與皇帝朱厚照的好雜學不開經筵甚至大改學政的行為形成了鮮明對比,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儒都加入到了寧王的幕下。

    朱厚照開始發現隨着正德七年學政改革後,朝野間關於寧王的好評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政治情商比較低的大儒竟然開始公開讚譽寧王是賢王。

    寧王自己倒也沒有意識到他自己越是這樣高調反而越容易造反失敗,他反而覺得越容易成功,在他看來,朱厚照做不到的,只要他能做到,就能證明他自己比朱厚照更適合當一個好皇帝。

    因而當寧王聽說朱厚照又收了幾個宮女後且還連續幾日不上朝只在後宮嬉戲後,越發的開心起來,覺得自己大業可成。

    而跟隨寧王的幕僚們也沒有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也跟着貶低朱厚照吹噓寧王,甚至還有比寧王更加瘋狂要求寧王現在就舉兵造反的。



第198章 學政改革  
相關:  大明少年天子  重生明朝當皇帝  佞臣  明朝好首輔  萬曆盛世    重生初中:神醫學霸小甜妻  洪荒之神龜  嘉平關紀事  新白蛇問仙  人間行道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正德大帝第198章 學政改革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正德大帝"
360搜"正德大帝"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4s 3.964MB